第528章

  而两人穿的皆是素纱长袍,大襟交领,两襟对称,绘着花鸟草木,这纹样风格非常明显是出自宋代,加上袍子的形制,南音几乎可以肯定是南宋的服饰。
  南宋……南音猛然想起自己之前听到的词,那分明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而这青年男子刚刚称呼那少年为“改之”,莫非是辛弃疾与刘过……不会吧,南音心中突然激动了起来。
  辛弃疾正是山东济南人,而且也是南音最喜欢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雄浑豪迈,忧国忧民,一生致力于抗金大业,不必过多赘述。
  至于刘过,认识的人或许不多,但是若换一个说法,相信无人不识,他就是金庸《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原型。
  刘过,字改之,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他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且年少时得辛弃疾赏识,后世传为佳话。
  据说辛弃疾抗金失利,又遭南宋朝廷打压,赋闲浙东之时,年仅十四岁的刘过慕名而来拜访。那日辛弃疾正在宴请好友饮酒赏雪,看门的门房见刘过不过一介布衣,不让其入内。
  刘过愤然与门房争执起来,辛弃疾听到吵嚷只升声召来门房问话,门房本就势利,此时更是加油添醋地说刘过是非。
  而此时辛弃疾的好友陆游与陈亮在侧,二人对刘过之才略有耳闻,便帮忙游说,说刘过年少英才,善赋诗,不妨一见。
  辛弃疾便让刘过进来,原本并未放在心上,只是问他能否作诗,刘过答曰能。这时有仆人端来羊腰肾羹,辛弃疾便命刘过以此为赋。
  刘过年纪虽小,却豪爽豁达,只说天气太冷,想先喝点酒。辛弃疾命人上酒,刘过大口饮罢,有酒液沥流于怀,辛弃疾就让他以“流”字为韵。
  刘过沉吟片刻便做诗一首,“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
  辛弃疾闻之大喜,又指着院中白雪让刘过赋雪,并以“难”字为韵。刘过张口即吟道,“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
  辛弃疾赞叹不已,对刘过之才大为欣赏,又看他年纪尚小,便带在身边教导了一段时日,亦师亦友,形同莫逆。思及此处,南音已经对两人的身份有所猜测。
  “我才要问你们是什么人,在此处作甚?”南音并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反问道,并且做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
  “我们……我们只是想在这里借宿一晚,并无恶意,”青年男子被当真南音这一下唬住了,“在下辛弃疾,这位是我的徒儿刘过,请问娘子……”
  看来自己的猜测果然没错,正是辛弃疾和刘过二人,其实从他们的相貌来看,倒是与想象之中的颇为相合。尤其是刘过,这生得可真是好看,也难怪金庸能以他为原型写出那样人物。
  而此时南音发现自己也换了一身打扮,长发披散着,身上是雪白长袍,除了左手的湖丝手套尚在,其他装备都不在身边。
  按照以往的经验,自己此时是另有身份的,只是并无其他佐证,南音自然不知道自己如今是谁,不过南音发现自己腰间挂着一个小小的荷包,上面绣着一轮明月。
  “我名叫月娘,”既然荷包上有个月亮,南音便以此为名,“原来是辛大人,久仰大名。”
  “没想到娘子竟然会说汉语,”辛弃疾此时回过味来,略微有些诧异,“而且还知晓在下之名……”
  “这有甚奇怪,”南音不太明白他的意思,不过对辛弃疾并不吝啬赞美之词,“辛大人抗击金狗,忠贯日月,摩空节气,中原之地何人不知……”
  “月娘子,可是此处并非中原地区,”一旁的刘过听得南音称赞自己的师父,早已不害怕了,“此处是西域高昌。”
  第483章 卷七·第24章 印记二十:信仰02
  “你说什么,高昌?”南音整个人的愣住了,自己不是在济南的千佛山上吗,怎么就跑到新疆来了。
  “不错,月娘子不知道吗?”辛弃疾看着南音那震惊的表情不似作假,“莫非你是被歹人撸劫至此处,不知娘子是何方人士?”
  “我原是山东东路人士,”南音的话真假参半,倒也不是故意要隐瞒,“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来到此处,许多事情我都不记得了。”
  “我也是山东东路济南府人士,”辛弃疾面露惊喜之色,“若是娘子愿意,我二人倒是可以互送娘子回家乡,只不过……”
  “辛大人但说无妨。”南音其实心中其实充满了好奇,辛弃疾和刘过怎么会跑到西域来?但是她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是一副淡然的神情。
  “我二人还有一些事情要办,可能需得劳烦娘子等待一些时日,待我们返回中原之时,便可以带娘子一同回往。”辛弃疾说道。
  “可是我一人在此,心中不安……”南音做出一副略显为难的模样,“不如让我跟着你们一起吧。”
  “这个嘛,”辛弃疾似乎有些犹豫,“可是我们……”
  “师父,既然月娘子愿意同行,带着她也有个照应嘛,”刘过开口道,“这荒野破庙,你如何忍心留下她一个人?”
  “也是,”辛弃疾点了点头,“那之后就有劳月娘子多担待了,今夜我们就要宿在此庙中,明日一早上路。”
  “月娘子,我们带了干粮,你要吃一些吗?”刘过解下背上的包裹,拿出了半块烤馕,“这是在之前的市镇买的当地吃食,虽然没甚滋味,倒是可以果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