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可不是,”排骨在一旁点头,“主人该多吃一点,不然我岂不是白和东篱先生学手艺了……”
  “鬼帅大人,”李川开口道,“您与那东篱先生可还有联系?”
  “有啊,”排骨点了点头,“他毕竟算是我半个师父嘛,你想找他要签名?”
  “不,我听闻这位东篱先生是跟随在魂匠后人的身边,如果有机会……”李川想了想说道,“我有一些问题想要请教魂匠。”
  “你说的是苏暮雨苏姑娘吧,”南音说道,“什么时候等她有空我们可以再去拜访,我其实也有些事情想要请她帮忙。”
  “你是不是想要她帮你恢复全部的记忆?”文老板马上就猜到了南音的心思,“根据雨林所说,你的记忆是被婉儿亲自封印,或许还真的要请魂匠出手帮忙才行。”
  “什么都瞒不住文叔,我一会儿就去联系她,”南音点了点头,“您说知道这个灵墟山在何处,它究竟是……”
  “食不言,寝不语,”文老板点了点盘子,“吃完饭再说。”
  因那大虾颇合南音的胃口,比平时多吃了大半碗饭,排骨非常高兴,收拾好后兴致勃勃的开始研究下一餐的菜谱。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文老板看着《景龙文馆记》手稿,“是了,正是此处。”
  “文叔,你知道灵墟山在哪里?”南音问道。
  “呵呵,不错,而且这天下间或许只有我知道,”文老板笑道,“灵山通天地,神奇夺山川,举目红日近,俯道白云低,人行古刹外,客在云烟间,景色钟神秀,气象胜峨嵋。”
  “景色钟神秀,气象胜峨嵋……”南音念道,“此诗与李太白的《灵墟山》虽然笔法大不相同,却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似乎也是在形容灵墟山。”
  “不错,但是这首诗就很明确了,指的是四川巴州阴灵山。”
  第517章 卷七·第58章 仙鹤观
  阴灵山历史悠久,自北魏以来就是道教,佛教圣地,曾三易其名,最早因其地势险要,形似马鞍,常年有玄气密布,故名“鞍玄山”。
  清顺治年间,时任四川总督的李国英,闻鞍玄山神妙,慕名前来求山上道士治家母眼疾,其母双眼当真得以复明。
  因母亲眼疾复明,似乎寓意着“反清复明”的天意。而李国英属汉军正红旗,虽有意复明,却深知气数已尽。为表遗志,他将鞍玄山冠以“反清复明”聚集地之罪,借以毁掉了所有遗留的建筑。
  之后大举重新修建,并改名“灵应山”,宏伟庄严,佛塑金身,香火不断,成为当时四川佛教文化传播地。其鼎盛时期大小寺庙四十九座,凌霄阁楼隐匿于山势,林木秀美,山石奇异,闻名遐迩。
  到咸丰年间,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灵应山再一次被毁,饱受历史的摧残和毁坏,从此山上常年鲜见阳光,反而雾气弥漫,但是佛祖依旧灵验,于是当地百姓改称为“阴灵山”。
  如今的阴灵山,以其风光绮丽,山势俊俏,石刻清湛,文化悠久而中外驰名,享誉川北,有着“川北胜秀”之美誉,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巴山南麓。
  “文老板,这诗文并不能作为铁证,你如何能肯定灵墟山就是阴灵山?”李川还有些怀疑,“毕竟这么多年来无人能说清此事,就连我们地府……”
  “你们别急,且听我说来,这与我当年的一段奇遇有关,”文老板煮好了一壶茶,给南音和李川都倒上,“巴州,是太子李贤的流放之地。”
  “在太子的墓地的西边,有一座道馆,名为仙鹤观,据说此地灵气充沛,每年九月初三的夜里,仙鹤观中都会有一名道士得道飞升,羽化成仙。”
  “道士们修道,自然希望可飞升成仙,于是全国各地有许多道士都慕名前来。但是仙鹤观并不算大,只能容纳七十多名道士在此修习,于是每年只有道法最强的道士可以留下。”
  “为了争到可以留在观中的名额,道士们拼命修行,甚至有过自相残杀的行径,将比自己强的道士害死,扔到后山,其他人都视若无睹。”
  “而每年九月初三这天夜里,附近的百姓或者看到飘飞的道袍,或者看到月光下飞升的人影,又或者听到仙乐之声,第二日总会有一名道士失踪,只留下一身道袍。”
  “当时皇后听闻此事,觉得十分好奇,当真每年都有道士可以成仙的话,那若是派出自己的亲信前往,以后岂不是可以让仙人保佑大唐江山千秋万世?于是皇后派我前往探查此事详情。”
  “文叔,我记得此事,当年陛下确实曾派遣您出使巴州,”南音也想起了此事,“那时只说是为了祭奠废太子李贤,没想到竟然是为了这仙鹤观……”
  “不错,成仙之说自然不可大肆宣扬,所以皇后让我以祭奠为名前往,”文老板点了点头道,“我到仙鹤观之时,恰逢八月底,马上就要到飞升之日了。”
  “当地的县令接待了我,我记得他姓张,是颇为精明且极有经验之人,他听闻我是为了仙鹤观之事而来,和我说起了一件事情。”
  “原来这张县令向来不信鬼神之说,他根本不相信有什么道士成仙之事,反而是每年都有一名道士失踪,他怀疑这是有人以成仙之名杀人害命。”
  “所以在去年的九月初三夜里,张县令带着衙役埋伏在仙鹤观外,想要亲眼看看到底是如何飞升的。当时道士们都在自己的房间里打坐,祈祷着被上天选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