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她大约二十岁左右,脸略长,不算得漂亮,一双瑞凤眼却是灵动有神,而且她伸出手去接那翡翠玉兰,拉起了袖子露出手臂上一大块疤痕。
南音看到那疤痕,猛的反应过来,眼前这女子,就是她最尊敬的越剧袁派创始人袁雪芬,袁掌门呀!难怪她语调虽然温柔,却有着让自己无法拒绝的气质。
“掌,掌门……见到您真是太荣幸了……”南音一时间激动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了,这时候的想法竟然是赶紧找个本子请掌门签名,简直是雨林上身了。
“你说什么?”袁雪芬打量着南音,“我叫袁雪芬,我妈妈的家就在那边巷子后头,姑娘你不是崇仁镇的人吧?我以前没见过你。”
“我,我……”素来急智的南音因为兴奋过头了,这会儿还没缓过来,“袁小姐,我是您的粉丝……不对,戏迷,我是您的戏迷!”
“哈哈哈,”袁雪芬捂着嘴笑了起来,“多谢捧场,可是我已经不唱了。”
“什么……您怎么能不唱了呢……”南音有点着急,但是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现在是……民国三十一年?”
“是的呀,”袁雪芬点了点头,“你这姑娘好生奇怪,这天也黑了,你可有落脚的地方?”
“我是……听说您病了,想来看望一下您,但是进了镇子却没见着什么人,瞎转了一会儿天就黑了。”南音这时智商终于开始上线。
第564章 卷八·第14章 印记二二:孟极02
袁雪芬很热情的邀请南音到自己家中过夜,南音跟在她身后走进小巷子里,虽然心情还是十分激动,但是脑子已经开始重新思考起来了。
眼前的掌门不过二十岁的模样,刚才也向她确认过现在是民国三十一年,就是1942年,这一年可以说是掌门人生中的转折点,也是越剧的转折点。
掌门出生于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父亲袁茂松本是私塾先生,看到窗外的景色诗气勃发,为女儿取名“雪雰”,取其傲雪凌霜之意境。
因为家境贫寒,掌门十一岁便开始学戏,很快就崭露头角,随着戏班四处唱戏。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掌门十七岁,父亲病重,班主却不肯放她回家。
于是掌门割下了自己手臂上的一块肉,焚香祝祷,祈求将自己的寿命分给父亲,可是父亲却依然病逝了,所以南音方见到她手臂上的疤痕才敢确认。
一直到三年后,1942年的三月份,掌门因病离开戏班,回到家中休养了大半年,一直到十月底,戏班老板亲自前来想要接掌门回去唱戏。
年仅二十岁的掌门却提出了要进行越剧改革,她来到上海重新登台,并拿出了自己九成的收入来聘请编剧,导演,舞美等工作人员,在越剧界首次建立了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
并且大修剧本,掌门亲自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比如先前南音在古戏台听到的越剧《西厢记》,与其他所有剧种的《西厢记》,包括王实甫的原著都不太一样的,就是因为这出寄方,是掌门主张编排的。
咦,听《西厢记》?南音感觉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事情,却又一时间想不起来,干脆不纠结了,将思绪拉回到掌门身上。
1942年至1946年这四年间,掌门就像是开了挂一般,以一己之力发起的越剧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奠定了越剧以后发展为独特剧种风格的基础。
戏曲不再只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摆脱了私订终身,公子落难等俗套剧情,涉猎更广泛的题材,使得越剧比起其他剧种,拥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更多的去寻求现实主义。
但是奇就奇在这里,掌门读书不多,又自幼便开始学戏,如何能年纪轻轻就有此觉悟?尤其是她回家养病的这半年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并无任何记载。
莫非是因为自己来寻找印记的事情?想到此处,南音突然紧张了起来,根据以往的经验,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大多凶险,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可千万不能连累了掌门呀!
“咦?”袁雪芬停下了脚步,“怎么回事,这是没有道理的呀……”
“哎哟,”南音正想得出神,一不留神撞到了袁雪芬身上,“抱歉抱歉,袁小姐,我方才想事情想出了神……”
“没事儿,不过……”袁雪芬摇了摇手,一脸疑惑的盯着面前的死胡同,“我好像是走错路了。”
“袁小姐,你平时对这一带可熟悉?”南音心中警铃大作,这可绝对不是走错路的事儿。
“当然啦,我可是从小就……从小就在这长大的,”袁雪芬经南音一提醒,似乎想到了些什么,脸色大变,“快回头快回头!”
南音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看袁雪芬转身朝着原路跑回去,只得跟了上去。原本漆黑一片的巷子外有了光亮,袁雪芬加快了脚步,南音却觉得那光亮来的很是古怪。
两个人很快就跑出了巷子,看到眼前景象大吃一惊,原本巷子外应该是两个人相遇的古戏台,可是此时却看到有八个一模一样的戏台,围成了一圈,台上都挂起了红灯笼。
而且在每座戏台上都有一个木架子,上面搭着不同的戏服,随着夜风微微晃动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活过来了。
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儿,没想到竟然会这么凶,这很明显就是鬼戏台,有一台已经够呛,更何况这是八台。
“袁小姐,不要离开我身边。”南音这时也顾不得许多,忙挡在了袁雪芬面前,左手掐诀在胸前,低声念起《妙法莲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