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度韶华> 第133章

第133章

  经过凿岩炸岩和初步炼铁一系列步骤,才能得到一些生铁块。这些生铁还要运送至南阳郡,由铁匠们炼出精铁,再打制成农具或兵器。农具是百姓们种田的工具,兵器专供亲卫营使用。
  按着时下的开矿速度,这一处大铁矿,便是开个两百年也开采不完。
  可以说,这个铁矿是南阳王给姜韶华留下的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没错,这一处铁矿不归朝廷,也不归南阳郡,完全是南阳王私有。如今,则是姜韶华的私产。
  开采矿石的男子们,不知道年少美丽气度威严的小姑娘是谁,陈县令却是常见的。他们早得过嘱咐,专心采矿石做事,不必胡乱磕头行礼。一个个探头张望后,很快转回头,继续用铁凿叮叮当当。
  姜韶华看在眼里,颇为满意,转头对陈县令笑道:“陈县令将这处铁矿管理得井井有条,当重赏。”
  陈县令着实是个妙人,一本正经地应道:“请郡主将这份赏赐留着,日后瑾瑜伴在郡主身边若犯了错,恳请郡主看在臣勤恳当差的份上,原谅她一回。”
  姜韶华扑哧乐了。
  陈卓会心一笑。
  一直绷着俏脸装严肃的陈瑾瑜不乐意了:“爹也小瞧我了。我这般聪慧伶俐,怎么会犯错。”
  陈县令纵然地笑着看女儿一眼:“有备无患嘛!”
  众人齐声笑了起来。
  正午的时候,众人就在铁矿山上用了一顿简单的午膳。待到下午,姜韶华才率众下山。
  第二日,去的是银矿。
  银矿和铁矿一样,同样都是姜韶华的私产。
  银矿所在位置隐僻,离铁矿山足有十多里山路。且没有第二条路,只能徒步进山。
  一来一回就是三十里山路,在路上就要用近两天时间。去一次银矿,少说得在山里住个一两晚。
  陈县令自己是走惯了的,一路上颇有些忧心,时不时回头看郡主。没曾想,半日下来郡主气定神闲半点不见疲倦。陈瑾瑜也自小练武,身体康健,走了半日山路同样精神奕奕。
  一众亲卫就更不必说了。
  唯一疲累不堪的,是陈卓陈长史。走到半途就撑不住,姜韶华便令高壮有力的秦虎背起陈长史往前走。
  “人老了,不服老实在不行。”陈卓缓过一口气,自我解嘲:“早知道会成拖累,臣就该和闻主簿一同留在县衙。”
  姜韶华笑道:“巡查粮仓一事,有闻主簿一人足矣。陈长史也有几年没来银矿了,此次难得进山,好好瞧一瞧。”
  银矿太过重要,闲杂人等自然没资格进山……没错,这个闲杂人等说的就是闻主簿。
  在路上歇了两回,将近傍晚,才到了银矿。
  这是姜韶华第二次来银矿。上一回来的时候,还是三年前。祖父南阳王亲自领她进的山,指着堆满了库房的银块对她说:“韶华,这个银矿比铁矿还要大一些,每年能采出难以计数的矿石,提炼出的银块铸成银子,足够养一支四千左右的亲卫军。”
  “记住,这一处银矿,只能交给最信任的人。陈氏父子都是忠臣能臣,你可以放心用他们。”
  事实上,陈氏父子确实没有辜负祖父厚望。陈卓在王府操心劳力,陈县令在博望县兢兢业业,每年送进王府一车车生铁和银块。
  银矿位置偏僻隐蔽,挖矿的也不是普通人,都是从各县城大牢提来的死囚。他们进了银矿,就再也没有离去的可能。不过,在这里挖银矿虽然苦,却能留一条命,吃穿也从不苛待。
  “银矿里现在一共有一百三十二人,”陈县令对这里的人烂熟于心:“分了十组,每组一个头目。臣每个月来巡查两回,懈怠懒散的,一律重责严惩。”
  挖矿是个不见天日的苦差事,这些死囚们都不是良善之辈,规矩自然格外严苛。
  本就是一群该砍头的恶人,打死一两个,也不是什么大事。
  姜韶华想了想:“我记得两年前来的时候,这里有一百五十九人。”
  陈县令点头应是:“郡主好记性,确实如此。这两年,有十三个私逃被抓回来处死了。另有五个重病去了,还有九个,是因为私下起纷争动手,互殴致死。”
  “臣正想和郡主商议,银矿里人手不足,最好是再送些人来。”
  姜韶华张口应允:“回去后,本郡主派人去各处大牢提人来。”
  陈县令又补了一句:“以后郡主若领兵剿匪,也可以留些活口。”
  郦县土匪被屠曝尸一事传开后,陈县令是最可惜扼腕的一个。这么些土匪,送些进山来挖银矿多好,都砍了头也太浪费了。
  姜韶华难得自省:“当日为了立威震慑,下手确实重了。以后再剿匪,定然留些活口送来。”
  就在此刻,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声。
  第117章 滋事
  姜韶华耳力灵敏,第一个转头,循声看了过去。
  宋渊反应极快,立刻拔了长刀,身后一百亲卫纷纷拔刀,将郡主等人护在中间。
  陈县令倒是很淡定,一边竖长耳朵辨别动静,一边对郡主解释:“被送来的死囚,大多都是手上沾过人命的恶徒。他们凑在一处,三天一打五天一闹都是常事。”
  “只要不往外跑,一般就是饿个一两天。”
  “今日大概是知道郡主来了,想闹着来见郡主,求些恩典。被头目们拦下,就闹起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