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臣在。”马耀宗立刻凝神以对。
郡主笑着问道:“昨日去牙行,本郡主见你对牙行颇为熟悉。你可知道,比阳县的四家牙行经验人口买买,有几成是外族人,有几成是大梁百姓?”
这又是一个触及灵魂无法坦然回应的敏锐问题。
装糊涂不行,说明白也不行。说不知道,是他这个马家长孙无能,说知道,你一个外人,为何清楚牙行里的经营状况和行业机密?
更重要的是,人口买卖是个灰色行当,这里面不可能完全清白……
马耀宗后背冷汗涔涔,不敢和郡主明亮的眼眸对视,脑子飞快地运转起来:“回郡主,马场里常年用人,臣经常去牙行买人。对牙行的情形还算熟悉,以臣来看,外族人至少占了一半。”
郡主嗯了一声,叹道:“百姓但凡有口饭吃,谁愿卖身为奴。本郡主只盼着南阳郡太平,百姓们都能吃饱穿暖,不至于被田赋迫得卖妻卖女。”
马耀宗强忍住擦拭额头的冲动,谨慎地应是。
“便是外族人,进了马场,也得让他们有衣裹体,填饱肚子。”姜韶华语气加重了一些:“明日,本郡主就去马场瞧瞧。”
“马县令一把年纪,就不必奔走了,让马舍人领路便可。”
马县令祖孙一同应下。
……
当晚,马县令又在书房谆谆教诲长孙:“郡主的厉害,你今日也该领教了。”
马耀宗心有余悸,忍不住用袖子抹一把额头:“郡主话语不多,但句句意在言外。看我的时候,目光明锐犀利,像是知道我在想什么。”
“不瞒祖父,今日我心惊肉跳,连着几次都要被问得失态,根本没勇气和郡主对视。”
“马家这些年心贪,步子迈得大,银子赚得太多,太扎眼了。”马县令长叹一声:“郡主今日就是在警告我们,要吐出一些来反哺百姓。”
“以后这牙行买卖,也得慢慢缩减。不可太贪太黑。还有,明日郡主去马场,你不要遮掩。郡主想看什么,都让郡主看个明白。”
“郡主提出什么,你一律照办。”
马耀宗一一应了,犹豫片刻,低声问道:“马场里养了一百护卫的事,要不要隐瞒一二?”
马县令呼出一口气:“不用。马场里有几百个马奴,里面有不少会骑射的壮汉。没有护卫,根本压不住。郡主不会因此怪罪我们。”
第144章 马场(一)
隔日,姜韶华领着众臣去了比阳马场。
比阳县城里的耕田只占了不到一半,大片土地被圈起做了马场。这二十多年间,马场陆陆续续地修整,进了马场,一眼看去是无边无际的草场,还有高矮不等品种不一的良马。数十名马奴在一旁照看小马驹。
这样的盛景,令人震撼。
一众亲卫,眼都快放光了。
便连宋渊,也是精神一振,难得主动张口笑道:“打眼一看,还以为到了关外草原。”
孟大山也惊叹不已:“末将上一次来,还是五年前随王爷来巡马场的时候。几年没来,马场里的骏马更多了。”
至于陈瑾瑜,早已目眩神迷,眼睛都快不够用了。
姜韶华轻笑一声:“马场有这等规模气候,马县令功不可没。”
一句话,便令马舍人挺直了腰杆。
马家暗中揽财是事实。不过,马家人开马场养马半点没含糊过。一匹马自出世到养成,约莫要耗费三到五年之功。比阳马场每年能有五百匹左右长成的优良战马送入军营,这个数字足以令马家自傲。
姜韶华笑着转头问道:“马舍人,现在马场里一共有多少马?”
马耀宗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答道:“马场里每年都有八九百匹小马驹出生,养个四五年,便能当用了。个小力弱的马,会被卖外别处,力壮的骏马才会送去王府。具体数字无法算清,大概数字是有的,约莫在四千匹马左右。”
真实的数字,当然会再多一些。
不过,姜韶华深谙水清无鱼的道理。马家人每年能养出五百匹优良战马,就是大功一件。其余都是细枝末节。
“本郡主准备扩充亲卫营,”姜韶华笑道:“从今年起,养马的规模得再大一些。”
马耀宗略有些为难,低声道:“不瞒郡主,养马需要草场和草料,以马场现在的规模,能养四千匹马已经是极限。想再多养马,首先就要扩充马场。比阳的百姓,耕田已经比别的县城少了一半,再占耕田,只怕百姓们会义愤闹事。”
姜韶华早有思虑,不疾不徐地说道:“比阳县的田赋是其余县百姓的一半,以后要扩充马场,便不收田税了。还要根据每一家人口多少,贴补一些粮食。不论如何,要保证百姓们有衣可穿有粮裹腹。”
马耀宗头皮有些发麻。
不收田税,贴补粮食。郡主说笑间提出的两桩,都不是小事。到最后,十之八九又要马家割肉放血……
只是,祖父有过交代,不管郡主说什么,一律先应下。
马耀宗不得不硬着头皮应了一声是。
“你不必紧张。”姜韶华看着马舍人有些僵硬的表情,不由得失笑:“这么一桩大事,本郡主不会一言而决,等回去之后召你祖父前来商议。得商定出具体的策略和办法来。也不会都要马家或牙行来割肉贴补,马舍人且放宽心。”
马耀宗尴尬极了,呵呵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