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子羡,”心情大好的安国公,笑着看向儿子:“这位南阳郡主,确实不同凡响。只看这一回行事,就足以令人称道。”
郑宸听着父亲称赞姜韶华,心中涌起隐秘的骄傲:“郡主当然与众不同。”
安国公瞥一眼儿子,似是察觉了什么:“你上个月去南阳郡,见到郡主本人了。你觉得郡主如何?”
郑宸沉默片刻,斩钉截铁的应道:“郡主身手过人,聪慧果决,他日必成大器。”
安国公哑然失笑,语气中流露出一丝不以为然:“你这么说又太夸张了。一个十岁小姑娘,就是身手好些,行事周全些,又能成什么大器。她是大梁唯一有封地实权的郡主,这辈子能守住南阳郡,就是万幸了。”
这倒也是。
女子囿于身份所限,根本挤不进官场。权利争斗,是男人们的事。就连郑太后,也不能直接插手朝政,只能通过郑家来拉拢朝臣干预政事。姜韶华在南阳郡那块土地上能有些作为,也仅止于此了。
郑宸定定心神,低声提醒安国公:“王丞相党羽众多,麾下无数忠犬,稍微示意,就有人冷不丁跳出来。父亲在朝中要多加小心。”
安国公叹口气:“我在朝中如履薄冰哪!能用可用之人,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可惜你太年少了,还得等上几年,才能当大用。”
郑宸也有些无奈:“我也盼着快些长大成人。”
他被困在这具十二岁的身体内,想说的话不能说,想做的事做不得。
只是,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安国公低声嘱咐:“你在上书房读书,平日多和太子殿下亲近。别让王四郎抢了先。”
李博元粗莽没心机,高凉王世子姜颐虽然是皇室子孙,其实身份微妙尴尬,在宫中并不受宠,可以忽略不计。
郑宸真正的对手是王丞相幼子王瑾。
郑宸目光一闪,想起了前世王瑾坠马身亡的那一日。
那一天,他心情很畅快,独自在郑府里喝了一壶酒。
这一世,王瑾没有机会做他的情敌了。不过,他对王瑾的厌恶半分都没少。
“父亲,”郑宸低声道:“太子殿下性情温和,对我和王四郎都很宽厚。说到底,我和王四郎相争,就是父亲和丞相党羽相争,是郑太后和王丞相相争。哪一方占上风,在太子面前自然就占上风。”
这才是残酷又无情的现实。
安国公哑然。
父子相对无言。
良久,安国公才道:“总之,你在宫中说话行事,多加小心。”
……
五位擅长丹青的翰林学士,在郑府一待就是半个月,足足仿制出三百份图纸。这些图纸,随着新式辕犁一道被送往各州,由刺史再分配到郡县。
朝廷也正式下了公文,令各州郡照着样品和图纸打制新式辕犁,推广使用。
各州郡财力不同,有的拿到样品试验过后就开始推广,有的州郡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起了,根本没银子办这桩事。还有的官员散漫懈怠。更有一些,是王丞相麾下走狗,为了讨丞相欢心,故意搁置此事。
这些,就不是姜韶华关心的事了。
她该做能做的都做了,推广得如何,是太康帝郑太后的事,轮不到她来操心。
几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转眼进了腊月寒冬。
“郡主,宋统领来信了!”
第190章 音信
陈瑾瑜笑意盈盈地拿着宋渊的书信过来。
宋统领一走就是两个多月,杳无音信。别说郡主,就是陈瑾瑜也暗暗心中忧虑。
这年月,出门在外不是易事。哪怕宋统领和一行亲卫身手骁勇,也难免碰到什么意外。
今日总算有书信来了。陈舍人喜上眉梢,就连素来沉稳自持的郡主也开心地笑起来:“快些拿过来。”
姜韶华迅速拆了书信,迫不及待地浏览。
信如其人。宋渊沉默少言,写信言简意赅。难得送信回来,竟只写了半页纸,目光一扫就看完了。
陈瑾瑜满面期待:“怎么样?宋统领他们寻到新粮种了吗?”
姜韶华目中盛满笑意,用力点了点头:“寻到了。一行人路上还算顺遂,一个月就到了南海郡,然后在南海郡码头等了一个月,终于等到一艘海船上有玉米和红薯种子。宋统领将这些粮种全部都买下了。整整装了三辆马车。”
“宋统领让人送信回来,一是告诉我这个好消息。二来,马车在路上行得慢,年前怕是赶不及回来。我们耐心跟着就是了。”
陈瑾瑜高兴不已,握拳欢呼一声。
姜韶华笑着吩咐:“快去请陈长史冯长史来,我要将这桩喜事告诉他们。”
陈瑾瑜应一声,应声出了内堂。马耀宗迅速凑过来:“郡主有什么吩咐?我来去跑腿。”
马耀宗办差利索,为人伶俐圆滑,处处让着陈瑾瑜,有跑腿出力的活计抢着去。
相处几个月下来,陈瑾瑜和他日渐熟稔,怎么也生不出厌恶来。闻言笑吟吟地说道:“郡主要见陈长史冯长史。”
马耀宗点点头,麻利地去传口信。
年末岁底,正是最忙碌的时候。陈长史要给京城那边有来往的官员们写信送年礼,要给十四县的官吏们考核计档,身边几个长随跟着一并忙碌。冯长史则要清点一年来的账目。
两人听闻郡主传召,各自放下手中差事,联袂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