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堂兄何必如此。”卢玹叹一声:“堂兄当年进士及第,从一县县令做到五品郡守,堪称仕途得志。现在若是来王府求个散差,传出去岂不被人笑话。”
卢琮自嘲道:“落草凤凰不如鸡。你也说那是当年了,还提过去做什么。这三年,我在老宅过的是什么日子。个个在背地里指指点点,就差没当着我的面说我是卢家罪人了。”
“因为我是罪臣,还牵连了儿子。大郎今年十五,是天生的读书种子,却不能下场科举。”
“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卢琮说着,潸然泪下:“堂弟,年少时我不知天高地厚,和你关系不睦。我向你认错道歉。三年前王爷救我一命,都是看在你的颜面上。这些,我都记在心里。”
“这回,我厚着脸皮来求你。只要你肯张口为我求情,让我在王府留下谋个差事。日后我一定鞍前马后,听你的心意行事。”
最后这一句,不偏不巧地击中了卢玹心里的弱点。
卢玹怦然心动了。
他在王府里独力难支,要是有卢琮全力帮他,日后也能多些助力……
卢琮见卢玹沉吟不语,便知道自己说中了卢玹的心思,忙低语道:“堂弟还有一子一女,他们都姓卢,也是卢氏子弟。颖儿天资聪慧,日后必成大器。身边总得有人奔走做事,我安顿下来之后,就让人将大郎接来。让大郎伴在颖儿身边,以后听颖儿差遣。”
卢玹想了想,终于勉强松了口:“也罢,一笔写不出两个卢字。我总得帮堂兄一回。”
“等过些日子,郡主从田庄回来了,我去求郡主。”
第204章 育苗
卢琮和卢玹一番“密谈”,下午便传入姜韶华耳中。
此时,姜韶华正在田庄库房里,看着闻主簿将马车上搬运下来的粮种一一登录在册。
听闻此事,姜韶华哂然一笑,随口吩咐:“继续盯着,有什么动静来回禀。”
秦虎低声应退。
陈瑾瑜耳尖听到了,忍不住凑过来小声道:“这位卢郡守,好像不太安分。”
姜韶华讥讽地扯了扯嘴角:“从范阳郡到南阳郡,足有数百里路。来回一趟要大半个月。他特意跑来一趟,自然是有求而来。”
所以,才会紧紧巴住卢玹不放。
事情牵扯到郡主的亲生父亲,陈瑾瑜不便多说,只低声道:“卢郡守当年获罪被去官,朝廷对罪臣颇为严苛,不会再录用。卢郡守的儿子也不能再考科举。他来王府,怕是想求差事。如果卢郡马为他张口求情,这个人郡主用是不用?”
姜韶华淡淡道:“到时候再说。”
陈瑾瑜也就闭了嘴。
做了半年多的郡主舍人,陈瑾瑜已经渐渐摸索到了郡主的性情脾气。譬如此时,郡主心里定然有了主意,只是不愿多说罢了。
崔渡像只勤劳的蜜蜂一般,将库房里的粮种一袋一袋地打开细瞧,不时惊喜地欢呼一声。
姜韶华笑着上前,探头一看:“这是什么?”
崔渡脸上洋溢着喜悦,将掌心里的一把种子给郡主看:“郡主看,这是胡椒种子。”
胡椒是一种极为昂贵的香料,在大梁有一两胡椒一两金的说法。姜韶华对胡椒自不陌生,兴致勃勃地仔细端详:“这就是胡椒种子么?这个能种出来吗?”
崔渡挑眉一笑:“胡椒种植的环境要求确实高,先在暖棚里试一试。”
姜韶华点点头:“如果能试种成功,便可试着推广。说不定,百姓靠着胡椒能过上好日子。”
郡主真是时时刻刻都将百姓记挂在心上。
这就是身居高位者的责任担当和对百姓的怜惜珍爱吧!有这样的郡主,是南阳郡的福分。能追随郡主,也是他此生的福气。
崔渡心里蓦然涌过热流,低声道:“我尽力一试。”
姜韶华冲崔渡嫣然一笑:“接下来,确实要辛苦你了。”
“不辛苦,”崔渡不假思索地接过话茬:“郡主待我恩厚,我为郡主效劳出力是应该的。”
表忠心的肉麻话,当众说了有拍马屁之嫌。崔渡默默咽了回去。
姜韶华明亮的眸光扫过他的脸孔,微微一笑。
粮种入库,足足花了半日功夫。
从第二日开始,崔渡就忙起了选种育苗。姜韶华贵为郡主,半点不拿架子,随着崔渡一同忙活,不时出言请教。
崔渡半点不藏私,耐心细致地传授选种秘诀:“颜色发暗胚部硬实的,大多是陈种,出苗率低。要选新的玉米种子,颜色鲜亮,没有虫孔。以后发芽率发芽势高。”
“对对对,就是这么选,郡主悟性真高,一听就懂。”
“选红薯种子,挑个头适中的,皮薄的,长条行的比圆形的好。”
说起来,选粮种其实没多高的技术难度,主要是细心耐心。真正有难度的,是选种后的育苗。
玉米还算简单,直接播种到暖棚里,等着出苗便可。红薯苗就费事多了,先将红薯切成三四块,放置在保暖性好的暖棚里出芽。等出了三四片苗的时候,然后再一颗颗进行移栽。对土壤温度湿度都有一定要求,还要及时施肥除草,仔细伺弄。
崔渡做事仔细,将每一个步骤都纪录在纸上。因为他写的字没人能看懂,旁边还都配了图。
看图就一目了然了。就连对种地一窍不通的陈舍人马舍人,也都看懂了红薯的育苗栽种方法。像林桩头这样常年耕种的,一点就通,领着田庄里的百姓忙碌了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