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度韶华> 第295章

第295章

  到那时,后宫中位分最高辈分最长的郑太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郑家,也会是最大的赢家。
  他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昭和殿那边送了奏折来。”李博元张口打破沉默:“殿下现在要不要批奏折?”
  太子目光落在那一摞厚厚的奏折上,忽然觉得头痛。
  这是从如山的奏折里挑出的最重要的一些送来,约莫占了每日奏折的两成。饶是如此,也足以让年少的太子殿下忙得灰头土脸了。
  大梁地域辽阔,四十州三百郡一千余县。各地情形不同,政务繁杂。别说批阅奏折,能看懂奏折里写什么,都不是容易的事。
  “拿来吧!”太子殿下深呼吸一口气。
  李博元应一声,仗着身高力大,伸手抱住一摞奏折送到书桌上。
  太子殿下坐在书桌前,凝神看了起来。几位伴读都陪在一旁。太子看完奏折,便顺手递给一旁的王瑾。
  王瑾细细看了一遍,再给郑宸。
  郑宸心里又是一声冷笑。
  以前,靠太子最近的位置是他的。眼下,太康帝重用王丞相,太子对王丞相言听计从。王瑾也跟着水涨船高。
  至于李博元,不乐意也看不懂奏折,麻溜地去研墨。
  最年少的高凉王世子,一看奏折就连连打呵欠。眼睛骨碌碌转了一圈,去寻了几盘糕点来,又亲自去沏壶茶,殷勤地送到太子殿下面前:“堂兄饿了吧渴了吧!吃些糕点喝些茶,歇一歇再看奏折。”
  太子哑然失笑,果然放下奏折,又吃又喝歇了一柱香时辰。
  此时此刻,书房里的少年们有说有笑气氛容洽。除了郑宸,无人知晓未来的数年里,他们之间会成为彼此的敌人对手,不死不休。
  两个时辰后。
  太子打开一份奏折,目光一掠,忽然拧起眉头,面色不太好看。
  郑宸不动声色地瞥一眼过来。
  太子将奏折合上,对伴读们说道:“我要去一趟昭和殿,你们不必跟随,各自出宫回去歇一晚。”
  四个少年一起应下。
  伴读们一走,太子便迅疾起身,攥着那份奏折去了昭和殿。
  此时正是傍晚,太康帝精力不济,从午后便入睡。
  太子只得耐心等待。好在没等太久,太康帝便醒来了:“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奏折?”
  ……
  第260章 奏折(二)
  太子目中闪过阴霾,低声道:“父皇,这是边军左大将军上的一道奏折。左大将军在奏折中说,边军缺马缺粮,且两年未曾招募新兵,今年要招募士兵。请朝廷调拨两百万两的军费。”
  也难怪太子眉头皱得紧。
  这两年北方干旱大灾,大梁税赋去年减了两成,今年收上来的税赋就更少了,不足七成。朝廷要养四十万军队,要养满朝文武官员,要供养皇室宗亲,还要挤出银子来修河道赈济百姓,什么都要银子。国库早就空得能跑马了。
  左将军张口就要两百万两军费,朝廷根本拿不出来。
  太康帝看太子一眼:“左大将军这份奏折,王丞相看过了吗?”
  太子点头:“儿臣今日看的奏折,都是王丞相挑出来的,王丞相定然看过了。”
  能到太子眼前的奏折,是经过筛选的。王丞相既然没压下这份奏折,可见是支持左大将军。
  “四十万军队里,边军占了四分之一。每年用来养边军的军费,高达四百万两。”太子愤怒低语:“京城驻军,也不过如此。朝廷对边军可谓优厚至极。”
  “现在朝廷因北方旱灾闹得焦头烂额,户部上下都在忙着筹措粮食赈济。左大将军这时候张口索要军费,实在过分。”
  “说句难听的,便是朝廷挤出军费来,到最后,这些银子有多少用在士兵身上,有多少进了左大将军的私账……”
  “不得胡言乱语!”太康帝费力地瞪了太子一眼:“左大将军为国为朝,赤胆忠心,在边关一守就是十五年。边境安宁,都是左大将军的功劳。”
  至于喝兵血这等事,哪个军队里没有?区别只在于,有的武将平庸无能,除了喝兵血一无是处。左大将军却能带出一支精锐的边军,守住边关,将柔然鞑靼等外族挡在关外。
  太康帝对左大将军的优容,也正因此而来。
  年轻气盛的太子,却咽不下这口闷气:“功劳是有,不过,也不能这般骄狂。这军费不能给。”
  太康帝却道:“给!立刻批复奏折,照着左大将军说的数字拨军费。”
  太子一惊,霍然看向太康帝:“父皇!这么一来,户部今年的军费就大大超支了。这么大的缺口,要怎么填补?”
  太康帝说了这么多话,脸上已有了倦色,声音也低了下来:“各地驻军的军费,都减三成。还有赈济灾民一事,也缓一缓。”
  太子:“……”
  太子难以置信地看着太康帝,声音微微发颤:“父皇真的想清楚了吗?驻军军费减了三成,只怕驻军将士们心中愤愤不满。北方灾情严重,如果不及时赈济缓和民愤,就会惹出大乱子了。”
  太康帝吃力地吐出几个字:“总得先保证国土安宁。”
  太子哑然无语。
  太康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外忧内患,先攘外再安内。驻军少些军费,顶多就是发发牢骚怨气大些,翻不出大浪。北方旱灾严重,已经饿死了许多人。赈济不力,也就是再多饿死一些百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