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范大将军也不是好惹的,寸步不让地顶了回去:“殿下,末将是武将,只管领兵打仗。军费一事,轮不到末将来操心。如果户部支应不起,殿下应该好好查一查户部账册,看看大梁每年的税赋都用到何处去了。”
纪尚书气得不轻,张口怒叱:“账册都堆在本尚书的签押房里,范大将军只管去查张目。北方旱灾战乱,去年税赋只收了五成左右。我便是生十双胳膊,也变不出军费来。”
范大将军以身高的绝对优势,睥睨纪尚书:“那是你户部的问题,我只管打仗。”
眼看着纪尚书范大将军就快吵起来了,太子殿下十分头痛,忙道:“范大将军请先住口。”
又对纪尚书道:“孤知道国库空虚,户部筹措军费十分不易。只是,眼下平州大乱,朝廷必须要出兵。这军费,也一定得想法子挤出来。请纪尚书先去户部,算一算账目,看看到底还缺多少。到时候,孤再来想办法。”
纪尚书只得拱手领命。
商议完正事,范大将军和安国公去兵部,纪尚书要去户部衙门,军需辎重涉及到工部,工部尚书也不得清闲。剩余人等,便齐齐都回了灵堂。
“韶华堂妹,你稍留一步。”
姜韶华略一点头。
很快,众臣和藩王们离去,太子伴读们也不甘不愿地退下。偏殿里,只生下面色复杂的太子殿下和姜韶华。
“堂兄是不是嫌我今日太过咄咄逼人?”姜韶华主动张口。
太子略一犹豫,低声道:“敬献粮种一事,确实委屈你了。皇祖母曾私下和我说过两回,只是,父皇当时病重不起,朝堂大事都得依靠王丞相。所以,之得依着王丞相的意思,压下了南阳郡的奏折。”
“此事我心中都有数。等父皇下葬,我登基为帝,朝堂安定了,便推广南阳郡的新粮。”
……
第283章 太子
太子姜颂是个什么样的人?
换在前世,姜韶华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太子是个好人。
事实证明,好人往往没有好报。至少,在皇权面前,只做个好人是远远不够的。
太子坦荡热诚,对身边人轻信不移。结果,却被最信任的人联手谋害,丧了性命。
太子一死,年少愚钝的二皇子,就成了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再然后,二皇子身边的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意图掌控朝政。大梁朝堂,焉能不混乱?
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人都渴望着站到最高的位置,将权力抓在手中。
姜韶华默默凝望太子。
太子被堂妹看得有些不自在,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我不是哄你。你给皇祖母写的信,我也看了。南阳郡种出亩产十几石的新粮,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喜事。北方连着两年旱灾,尤其是去年,有些地方赤地千里,几乎颗粒无收,不知多少百姓死在逃荒的路上。”
“这些,我都知道,也为之心急焦虑。所以,我登基后,先安定平州,然后就推广新粮。”
可是,上苍根本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
姜韶华在心里默默接过话茬。
今年还有蝗灾。连年灾祸,会彻底压垮北方诸州郡。北方将会大乱,鞑靼柔然会趁机出兵进犯边关,大梁就如在波涛惊浪中的破船,拼力向前,却被无情的水浪扑打,慢慢下沉。
到后来,大梁不得不屈辱忍让,割地赔银,甚至让宝华公主和亲远嫁。大梁就剩半壁江山,苟且偷安。
这些话,她该怎么告诉眼前的太子?
姜韶华沉默片刻,轻声道:“多谢堂兄。”
太子好歹有些羞耻之心,闻言苦笑一声:“堂妹别说这话来臊我了。你一个姑娘家,忧国忧民,一心为朝廷分忧,要将辛苦种出来的新粮都献给朝廷。结果却落得满身不是。换了谁都一肚子窝火。”
“朝堂重臣什么模样,今日你也都见到了,且大展神威,将他们都喷了个狗血淋头。可到头来,事情总还要吩咐下去,还得由他们去做。”
“你今日出了心头恶气,以后见了王丞相张尚书戴尚书,还是客气尊重些。他们都是三朝老臣,身居高位。如果他们记恨在心,故意针对南阳郡,便是我有意护着你,也是一桩麻烦。”
姜韶华心中一暖,冲太子微微一笑:“我坐得正站得直,理直且气壮,又有堂兄撑腰,才不怕他们。再说了,要是他们真的联手欺负我,我就撒泼胡闹。反正我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他们都年纪一把了,哪里好意思计较。”
心情阴郁的太子殿下被逗乐了:“原来你还藏着最后一招。”
姜韶华毫无愧色:“不管什么招数,好用就行。”
顿了顿又低声道:“还有三日,皇伯父的棺木就要送去皇陵安葬。堂兄再撑一撑。如果撑不住了,就和我说。我替堂兄一同撑着。”
这些时日,人人都告诉他,他是未来大梁天子,他要撑起一片天。郑太后是这么说的,母亲李贵妃是这么说的,长姐幼弟,满朝文武,也都是这么想的。
这些沉甸甸的期待和希冀,犹如千钧重担,压在他的心头。
他其实就是个丧父的十六岁少年郎,满心惶惑茫然无助,在灵堂里的嚎啕痛哭,不全是因为丧父的悲痛,更多的是压力过大无处可泄。
此时,姜韶华这一番暖人心扉的话语,令他心里热烘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