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忙碌了一天的蔡县令,晚上回到县衙后,提笔给郡主写了一封厚实的信。
……
“……并州旱灾最为严重,百姓纷纷逃荒,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惨状,比比皆是。臣听饥民们说起,心中愤怒难当。如果朝廷上下一心全力赈济,何至于此。”
“在上位者眼中,百姓到底是什么?甚至连牛马都不如。”
“臣心中涌着一团怒焰,实在难平。臣知道郡主也无可奈何。南阳郡再富裕,也只是一郡,能做的事实在有限。不过,做了就比没做强。”
“秦统领送来的九十二户饥民,都是并州百姓。秦统领挑中他们,皆因他们没抛下妻儿老少,有责任有担当。臣一定好好安置他们,让他们在郦县生根。”
“臣自知能力有限,没能耐去管朝廷的事,也救不了那么多饥民。至少,臣能将秦统领送来的饥民都安顿妥当……”
这一封书信,足有厚厚的六页纸。
姜韶华坐在书桌边,慢慢看信。看完信后,久久沉默。
陪在一旁的陈瑾瑜,见郡主神色不愉,心情也随之沉凝。轻声问道:“郡主,蔡县令特意写信来,莫非是安顿饥民一事遇到了麻烦?”
姜韶华摇摇头:“这倒不是。秦统领招纳的饥民,是精挑细选过的,都是老实本分的百姓。这些饥民只求活路,到了郦县也都安分老实,没出什么乱子。”
“是蔡县令,听饥民说起并州大旱后的惨状,心中郁愤难平,特意写信给我。我看了之后,心里也不是滋味。”
说着,将信递给陈瑾瑜。
陈瑾瑜飞快地将信看了一遍,黑眸中闪过怒意和不平:“现在朝廷忙着增兵打仗,平定平州乱军,哪里还有钱粮赈济受了旱灾的百姓。”
姜韶华喟然轻叹:“是啊!想做事,就得先掌权。从这一点来说,党争根本是避免不了的。”
“只盼着太子殿下登基之后,能迅速掌控朝堂。”陈瑾瑜低声道:“早日消弭党争之祸。”
姜韶华的脑海中闪过太子那张年轻青涩的脸孔,再想到前世新帝意外身亡时的京城混乱,心里沉甸甸的。
“瑾瑜姐姐,我要写回信。”
陈瑾瑜应声去研墨。
第308章 安置(三)
数日后,姜韶华的信自京城送进郦县蔡县令手中。
此时,蔡县令正领着一众饥民去新屋子里安顿。郦县山多树多,盖房子十分便利。
时间仓促紧急,盖出的房子也算不得怎么好,遮风避雨却也足够了。
饥民们看着一大片簇新的屋子,激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有人当场痛哭失声。
他们抛家舍业颠沛流离,如今,终于又有家了。
蔡县令整日忙碌,说话依旧中气十足,张口便喊道:“石大勇,你一家五口,先来挑一处宅子。”
石大勇用袖子抹了把眼泪,跪下向南阳王府的方向重重磕三个头,又给蔡县令磕头。然后领着老母妻女进了最近的小宅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小宅子里有三间空屋,屋子后面还有一小片空地。足够五口人安顿。
进屋一看,屋子里竟还有简易的木床。将自己带着的破烂被褥一铺上,便有模有样。
“爹,”大妮吃了几日饱饭,脸孔总算没那么黄了,兴高采烈地问道:“这里以后就是我们家了吗?”
二妮紧紧跟上一句:“爹,我喜欢这里。”
石大勇这个憨厚老实的男人,不会说好听的哄闺女,就这么咧嘴笑了起来。
石母和石妻不停用衣袖抹着眼角。
当日绝望逃荒,她们都做好了饿死倒在路边的准备。谁能想到,还会有这么一天。
等所有饥民都住进新屋子,已经是大半日过去了。
接下来,蔡县令又亲自给饥民们分发木犁铁锹等农具。从明日起,饥民们就要去开荒整地,等开垦出土地了,便可以去县衙领粮种耕种。
四百多饥民,总要有个领头的。蔡县令对石大勇最熟悉,便指定石大勇做了这个新村子的领头人。
石大勇担当重任,有些忐忑不安,更多的却是激动欣喜。
他对蔡县令说道:“大人,我就是个只会种田的农夫,没别的能耐本事,只怕做不了里正。”
蔡县令笑道:“先做做看,一边做一边学。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做事的。实在不行,以后我再另外换人。”
石大勇这才腼腆地谢了蔡县令恩典。
唐衙役满面喜色地过来,低声耳语几句。蔡县令眼睛一亮,迅速嘱咐石大勇几句,紧接着迫不及待地赶回县衙。
从京城送信来的郡主亲卫,正是孙安。
“蔡大人,这是郡主的书信。”孙安策马奔波多日,脸上颇有些倦色。待蔡县令接了书信,孙安便告辞离去。
郡主特意吩咐过,让他回王府再送一趟信。这也是郡主的体贴,让他能和妻儿相聚几日。
黄三妹两年前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在他随郡主去京城之前又有了身孕。他人在京城当差,心里一直惦记着妻儿。
孙安快马两日,回了南阳王府。将两封厚厚的书信给了陈长史冯长史,然后便快步回去,和妻儿相聚。
淘气好动的两岁男童咯咯笑着,扑进亲爹怀里。
肚子已经隆起的黄三妹,扶着腰慢慢过来,眼里盛满了欢喜:“你怎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