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王丞相心里凉了一凉。
换作太康帝,绝不会这般对他这个大梁丞相。
眼前这个年轻热血的天子,和性情软弱爱和稀泥的太康帝截然不同。臣子们相争,做天子的拉偏架,便是丞相也得吃闷亏。
太和帝看了过来。
王丞相咽下心中羞怒不快,拱手应是。
太和帝这才舒展眉头,温声安抚王丞相几句,又对纪尚书道:“补种的粮种,由南阳郡送去燕郡。要赈济的粮食,还得户部筹措安排。辛苦纪尚书。”
大头都由南阳郡出了,剩下的赈济粮食,能挤出多少就多少吧!
纪尚书心里的重石被挪了一块,还算轻快地拱手领命。
紧接着,太和帝又沉声道:“燕郡起了蝗灾,接下来,定有别的郡县也遭了蝗灾。众卿有何建言?”
应对这等天灾,朝廷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无非就是减免田赋拨粮赈济安抚百姓等种种。具体施行得如何,还得看各衙门各官员。
这些具体事宜,就不是大朝会能解决的了。
众臣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言,商量出了几条对策。
太和元年的第一次百官大朝会,就在一片焦虑的声音中结束。
天子退朝时,特意留下了南阳郡主:“韶华堂妹,你随朕去景阳宫一同用午膳。”
……
从太子变成天子,一字之差,感受到的压力翻了几倍不止。今日第一次大朝会,就冒出了燕郡报蝗灾的奏折。年轻的太和帝,心里急得都快冒烟了。半日过来,心力交瘁。
“这位置真累。”
太和帝走出金銮殿,被亮晃晃的阳光照得刺目,忍不住喃喃低语。
姜韶华就在天子身后,将这句轻叹听得清清楚楚,低声安慰道:“大旱之后多有蝗灾,此事是天灾,怪不得皇上。”
太和帝叹了一声:“多亏得你挺身而出,主动献粮种,为朕解了一大难题。”
姜韶华半点不居功:“我是皇上的臣子,是姜氏郡主。我的身份地位尊荣权势,都是从姜氏而来。现在朝廷正是最艰难的时候,我为朝廷出些力是应该的。”
顿了顿,又低声笑道:“其实,能用粮种换来王丞相白纸黑字的道歉文书,划算得很。”
心头堵了大半年的恶气,今日才算是真正出了。
太和帝转头看一眼眉眼含笑丝毫不掩快意的堂妹,不由得扬了扬嘴角。口中却嘱咐道:“此事可一不可再,丞相是朝廷重臣,该给的体面还是要给的。”
第317章 蝗灾(三)
人心都是偏的。
姜韶华进京之后,做的一桩桩一件件事,都站在太和帝这一边。在太和帝眼里,姜韶华是最贴心的堂妹。为了给他这个堂兄解难,甘愿献出大批的粮种。
这年月,有银子也不容易买到粮食,更遑论粮种了。这份人情,实在大得很。
太和帝的心,难免也就往自家堂妹偏了一点点。原本的太子伴读如今的天子亲信们,暂时还没有官职,就这么伴随在天子身后。
郑宸不时抬头,看着前方和天子轻声细语的少女身影,心中滋味复杂极了。
前世,姜韶华在宫中长大,和天子自然十分熟悉。只是,姜韶华在后宫里待着,和天子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如今,却是每日都伴在天子左右,在天子面前说话颇有分量。
这般下去,甚至他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太和帝忽然停下脚步,转头对郑宸等人说道:“朕和韶华堂妹去景阳宫用膳,就不必你们陪着了。”
得,连午膳也不要他们陪了。
郑宸微微抽了抽嘴角,和其余三位伴读一同领命退下。
太和帝还没大婚,暂时也没搬进天子寝宫,依旧住在东宫里。
郑宸王瑾李博元姜颐在东宫里都有住处,今日天子去了景阳宫,他们四人结伴回东宫。自有人去安排午膳,四冷六热两道羹汤,荤素俱全。半点都没委屈他们。
不过,众少年吃着热腾腾的饭菜,总有些不是滋味。
姜颐直言无忌:“韶华堂妹进宫还不到半年,就成了太后娘娘身边红人,还得了皇上信任器重。亏得她是个女子,很快就要回南阳郡去了。不然,皇上身边哪里还有我们的位置。”
李博元翻了个白眼:“这位南阳郡主,可不是普通姑娘。瞧瞧她做过的事,看看她的城府手段,谁还敢小看她。”
王瑾抿紧嘴角,默默低头吃饭。
仿若横空出世一般的南阳郡主,在京城大放光彩。与此同时,却是他父亲王丞相的脸面被一踩再踩。
尤其是今日大朝会,太和帝竟让父亲写一封正式的道歉文书……这其中隐含的意味,略一深思,便令他心中不寒而栗。
姜韶华身后站着郑太后安国公,一众私下和南阳王府有往来的臣子。现在,太和帝也清晰地表露出了政治倾向。
接下来,还会如何?
王瑾闷不吭声,心情复杂微妙的郑宸也不愿议论此事,简短地说了一句:“我饱了。”便搁了筷子,先一步起身离去。
李博元撇撇嘴,压低声音道:“郑子熙这脾气,是越来越大了。”
姜颐笑嘻嘻地应了一句:“以我看,你李公子的脾气也不小。”
李博元咧嘴一笑。
郑家靠着郑太后,风光了几十年。如今随着新帝登基,也该轮到外戚李家抖一抖威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