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
景阳宫里,郑太后心情大悦,对姜韶华笑道:“今日狠狠削了王丞相的颜面,做得好。”
姜韶华微笑应道:“多亏了郑尚书及时出言皇上也向着我,我才有底气和王丞相对阵。”
太和帝清了清嗓子,咳嗽一声:“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等王丞相写了道歉文书,以后就不提这一桩了。”
姜韶华笑道:“我都听皇上的。”
太和帝听着十分顺耳,想到蝗灾肆虐,心情骤然沉重,扬起的嘴角又沉默向下。
郑太后见他神色阴郁,张口安慰道:“大梁建朝多年,灾荒就没断过。这两三年北方尤其严重些。也不必整日心忧,再熬过这一年,或许就老天爷开眼,风调雨顺了。”
姜韶华清楚这一年绝不容易熬,口中却顺着郑太后的话音,并不扫兴。
“但愿如此。”太和帝勉力振作:“这一回,多亏韶华堂妹慷慨解囊,答应向燕郡送一批粮种。”
郑太后目中闪过笑意,口中却道:“偶一为之,也就罢了!以后不可如此了。你祖父给你攒的这些家业,以后都是你的嫁妆。你可别都败光了。”
姜韶华笑道:“我听伯祖母的,以后手紧一些。”
转头“悄悄”嘱咐太和帝:“堂兄缺什么,只要我有,只管私下张口,别让伯祖母知道就行。”
太和帝和郑太后都被逗乐了,这一顿午膳气氛极佳,其乐融融。
……
且不说王丞相是如何忍着怒气写出了一封道歉文书。
以王丞相的身份地位,亲自送信是不可能的。让长随送信又太过轻忽怠慢。于是,送信的重任便落到了王四公子身上。
两日后,南阳王府。
清晨,姜韶华刚用完早膳,陈瑾瑜便来禀报:“启禀郡主,王四公子来王府求见。”
姜韶华眉头微微一挑:“请王四公子在正堂稍候。”
身为丞相爱子,在上书房里读书多年,平日在宫中行走,王瑾见识过诸多大场面。
可今日,自从踏进南阳王府的那一刻开始,他便觉得心跳变快耳后莫名发热。
他端坐在王府正堂的木椅上,在马舍人的热络寒暄下应对自如,目光不时瞥向门口。
一阵脚步声在门外响起。
一身素衣的美丽少女,神态从容迈步而来,一双明亮的黑眸,静静地看过来。
四目对视的刹那,王瑾呼吸为之一顿。
他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听到血液汩汩流动声。
几个月来,他几乎每日都能见到她,有时间距离很近。不过,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别说单独说话,便是悄悄看她一眼,都要鼓足勇气,格外谨慎小心。
今日,他终于单独见到她了。
可惜,彼此立场截然不同。他的手中,还拿着父亲憋了两日闷气撕了四回才写出的道歉文书。
王瑾定定心神,上前两步,恭敬地呈上书信:“郡主,这是我父亲亲笔写的道歉文书,上面还有父亲的私印。”
“冤家宜解不宜结。希望郡主收下书信后,既往不咎,和我们王家保持友好往来。”
前世夫婿对自己弯腰低头,是什么滋味?
姜韶华扬了扬嘴角,伸手接过书信。
第318章 点评
姜韶华当着王瑾的面拆了书信。
王丞相这份道歉文书,措辞严谨,不失体面地表达了道歉的诚意。
再体面,也是道歉。这一局,王丞相扎扎实实地输了。而她要付出的代价,是供燕郡补种一茬的新粮粮种。这对如今的南阳王府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
不能,能让王丞相低头,也值了。还能一并获得新帝和郑太后的好感,顺便在朝堂里刷一波存在和好感度,一举三得。
“这文书本郡主就收下了。”姜韶华慢条斯理地放下书信,一旁的陈舍人伶俐地上前,将书信捧了下去。
“请王四公子回去之后,转告王丞相。从今日起,本郡主和王丞相的恩怨一笔勾销。”
“希望王丞相不要再起事端。不然,下一回就没那么简单了。”
王瑾眉头动了一动,一腔热血的少年心被生生泼了冰水。
姜韶华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强硬。这番话,哪里像是“一笔勾销”,分明就是乘胜追击火上浇油。他和她之间,也似划下一道天堑。
这道天堑,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
王四郎按捺下复杂的情绪,平稳应道:“郡主的话,我一定带给父亲。”
姜韶华微微一笑,以胜利者的姿态起身:“那我就不留王四公子了。”
王瑾只得拱手作别。
姜韶华甚至没亲自相送,叫了马耀宗过来:“马舍人,代本郡主送一送王四公子。”
马耀宗精神抖擞地领命,恭敬地送王四公子离去。
……
王瑾怀揣着无以名状的恼怒,默默坐上马车,回了王家。
王家这些年门庭如市,每日投拜帖求见王丞相的官员数不胜数。大梁四十州三百郡一千余县,在各地任职的官员们,削尖了脑袋往丞相府钻营。王家的门房管事,都气派得很,见了六品以下的官员,眉头都不动一下。
这两日,投来的拜帖却少了许多。
墙头草一般的官员们,从新帝的举动中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意味,便要持观望态度了。
“这就是官场,捧高踩低,趋炎附势。”王丞相面无表情地教导儿子:“你现在也该明白了,所谓丞相党羽,其实远不如你想象中的多。本丞相得势之时,他们都是丞相党。一旦本丞相失势,他们绝不会陪本丞相一同沉船,只会迅速攀上另一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