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度韶华> 第399章

第399章

  他亲爹为郡主出生入死,他这个做儿子的沾沾亲爹的光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马耀宗看在眼里,想到过一段时日就轮到自己衣锦还乡回比阳县了,心里顿时如火炭一般。
  也就是郡主,这般细致入微,特意为他们张目撑腰,给他们的家族体面光鲜。他们焉能不为郡主肝脑涂地?
  这一日晚上,西鄂县的县衙里设了接风宴。
  姜韶华照例不饮酒,只喝了一杯清茶。宴会的气氛却热闹得很。
  邹县令满面红光,主动起身举杯:“今年玉米大丰收,收的粮食是去年的两倍还要多。再过几日,就要收红薯了。照这样下去,百姓不但不会饿肚子,还能卖粮换银子。”
  “这都是郡主仁厚之功。臣敬郡主三杯!”
  邹县令一连三杯,喝了个底朝天。
  姜韶华笑着问道:“现在没百姓抱怨全面种新粮一事了?”
  邹县令呵呵笑答:“家家户户粮屯都装得满满的,种一茬新粮够吃一家子吃两年,玉米杆子能烧火,红薯叶子能喂猪养鸡。百姓们喜得合不拢嘴。哪里还会抱怨。”
  姜韶华会心一笑。
  邹县令兴致勃勃地说了下去:“崔公子真是神人,去年玉米亩差量已经很高了,没曾想,今年的产量又多了两成。”
  崔渡名字入耳,姜韶华心湖有些异样,面上半点不露,欣然笑道:“等新粮全部推广开来,百姓们能填饱肚子了,麦粟豆稻还是要种的。崔渡一直在田庄培育粮种,他对本郡主说过,等培育出优良的粮种了,产量也会比往日高得多。”
  邹县令激动不已:“这可真是太好了。崔公子就是活神仙啊!”
  是啊!农耕是国之根本,能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崔渡,确实就是半个神仙。
  姜韶华的脑海中再次闪过崔渡的面容。
  宴会散后,姜韶华吩咐汤有银:“难得回一趟西鄂,你不必在我身边伺候,回汤家住几日。”
  汤有银还想推辞,就听郡主笑道:“衣锦还乡,是人生一大乐事。你在王府里资历还浅,暂时不便升官。不过,该有的体面总是要有的。”
  汤有银心里涌过热流,郑重拱手谢了郡主恩典。
  ……
  当日晚上,汤有银就回了汤家。
  汤家七个房头,只要是能走路的,都出来相迎。
  一把年岁走路颤巍巍的汤老太爷,竟也主动迎了出来。汤有银哪里敢大喇喇地受着,忙上前扶住汤老太爷,恭声喊了一声“大伯父”。
  汤老太爷上下打量汤有银一眼,笑着赞道:“果然是有出息了。”
  汤有银这一辈的男丁,一共有十几个。年龄最大的已经有五十,最年轻的也有二十多岁。汤有银在其中,本来算不得如何出众。年轻时候跑商路,不够灵活,后来才送去县衙里当差。
  谁曾想,汤有银就是这么有运道。现在得了郡主青睐,进了王府户房里当差,被冯长史视为左右手。现在还能随着郡主巡查诸县。
  有郡主一力抬举,汤家上下谁不高看汤有银一眼?
  汤有银倒是没有飘上天,沉稳应道:“郡主此次巡查诸县,要看新粮收成,还要看各县安顿饥民的账册。我在户房里当差做事,对账册熟悉,所以才有机会随郡主左右。”
  进了王府以后,汤有银的人生目标,已经悄然从汤家家主变成了更高远的志向。
  人的眼界格局都高了,显露出来的气度自然不同。
  第353章 衣锦(二)
  汤老太爷看在眼里,也觉欣慰。
  汤有银若能飞黄腾达,汤家也就跟着起来了。他奋斗多年,汤家也就是个土财主。这三年攀上了王府,为郡主奔走出力,汤家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
  汤有银在汤氏族人的簇拥下进了正堂。
  外面天漆黑,正堂里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汤氏族人一个个精神振奋,没有一个困倦的,围着汤有银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有人问汤有银在王府当差累不累。
  汤有银耐心道:“在王府户房里做事,比以前在县衙累得多。冯长史掌管南阳郡税赋和内务,户房每日事务繁多,要立各种账册,要算清所有来往账目。户房不是要重用我,在户房里谁都没闲着的时候。”
  “冯长史脾气确实大了一点,不过,能耐本事也是一流的。五十多岁的人了,拨起算盘算起账来飞快。整个王府的支出用度,南阳郡的土地人口粮食,都在心里,张口就来。”
  “我跟着冯长史做事,学了许多。若能学到冯长史五成本事,也就心满意足了。”
  汤有银对冯长史推崇备至,尊敬也是发自肺腑的。
  汤氏族人们听得心头发热,纷纷道:“冯长史这般重用你,你是得好好学本事。”
  “冯长史总有老的一天,等过个十年八年的,你就能接过冯长史的差事。也能做个王府长史了。”
  汤有银忙道:“这话可不能乱说。要是传到郡主耳中,可就太过轻浮肆意了。”
  “这里又没外人,说的话不会传出去。”汤老太爷笑道:“大家这是都盼着你好。”
  汤有银正色道:“我知道都盼着我好,那就更得谨慎些。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能做的事不要做。”
  不说别的,这份沉稳持重,就已胜过汤家其余后辈。
  汤老太爷心里最后一丝不甘也放下了,当着众人的面说道:“将来这汤家,总会交到你手上。你说的话,大家都会照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