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凭什么南阳军就这般雄壮威武一看就没吃过苦头?
传闻南阳郡是北地明珠,富庶繁华,粮食充足,看来半点不假啊!
在守城官兵们艳羡嫉妒的目光中,于崇坦然率兵带粮队进了城门。街边来瞧热闹的百姓稀稀拉拉,目中都绽出希冀热切的光芒。
有粮食来了。
他们能继续活下去了。
不知是谁先跪下了,一边哭一边磕头,一时却不知要谢谁。
于崇目光一掠,忽然高声道:“这是南阳郡主献给朝廷的粮食,送到燕郡来。大家不用怕,以后不会饿肚子了。”
原来又是南阳郡主送来的粮食啊!
百姓们红着眼,喊着郡主千岁。
对整日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百姓来说,每一口粮食都很珍贵,都在救他们的命。他们不在意郡主是男子还是女子,不知道南阳郡主什么模样,只知道是南阳郡主的粮食救活了他们。
于崇看着百姓们狂热呼喊郡主,心里很是满意。
郡主献出了那么多粮食,扬一扬美名也是应有之义。
一个时辰后,送粮的队伍终于到了燕郡的郡守府外。
已有数人在郡守府门外等候。
为首的是一个十几岁的英俊少年。少年目光锐利气度不凡,正是朝廷钦差天子舍人安国公府的小公爷郑宸。
郑小公爷左侧,是兵部焦郎中,也是副钦差。另一侧面色憔悴的五旬男子则是燕郡的刘郡守。
于崇下马上前,拱手行礼:“末将是南阳军主将于崇,奉郡主之命前来送粮。”
好一个奉郡主之命。
郑宸没出声,一旁的焦郎中忍不住道:“南阳军是朝廷驻军,于将军是朝廷的武将,可不是南阳郡主私滨河。便是奉令送粮,奉的也是朝廷之命。于将军可别说错了。”
于崇不卑不亢地应道:“焦郎中远在燕郡,怕是还不知道。几日前,皇上下了一道圣旨,言明南阳驻军以后听从南阳郡主号令差遣。”
焦郎中一惊,迅疾看向郑宸。
郑宸消息当然比焦郎中灵通,五天前就知道此事了。
知道又能如何?
南阳郡出粮食出力,解了朝廷燃眉之急缺粮之困。趁机提一两个不算太过分的要求,太和帝焉能不应?
南阳亲卫营是姜韶华的,南阳驻军从三年前开始,也成了姜韶华囊中之物。现在只是过了明路而已。
王丞相没吭声,兵部也没反对,这件事,就这么顺顺当当地成了。
刘郡守顾不得这些,急急说道:“闲话慢慢再叙,还是先接收粮食吧!”
……
第360章 送粮(二)
没错,接收粮食是眼下的头等大事。
郑宸和焦郎中也不再多言,各自点头。刘郡守亲自上前去接收粮食。看着蜿蜒绵长几乎看不到尽头的运粮车队,刘郡守的眼角忽然湿润了。
前两年的旱灾,对燕郡的影响不算太重。没曾想,今年又起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如暴风般卷过燕郡,将地里的粮食田边的野菜啃了个精光,甚至树皮树叶叶都被啃空了。
百姓们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留下来活下来的百姓只有两成左右。偌大的燕郡,就剩不到两万人……实在是太惨了。
朝廷派了钦差来,南阳郡送了粮食来,勉强稳住了燕郡。新的一茬粮食已经补种下去,不过,要等粮食有收成,还得再熬三四个月。这几个月里,百姓想活命,就得靠眼前这一批粮食了。
幸亏燕郡是第一个报蝗灾的,朝廷应对又算及时,为了树立表率,朝廷无论如何要保住燕郡。所以,送来的粮食颇为及时。
这一刻,刘郡守无比庆幸,对传闻中那位素未谋面的南阳郡主也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今北方粮价飞涨,便是官府努力抑制,也涨了三倍。一斗粮食就能买一个成年男丁。
南阳郡献粮给朝廷,二话不说送了三万石的粮食来。这可是真正的救命粮了。
刘郡守用袖子抹了一把眼,郑重拱手道谢:“于将军远道送粮而来,救我燕郡百姓于水火,我代燕郡所有百姓,谢过于将军。”
刘郡守今年五旬,头发已经全白了,满面疲惫愁苦。
燕郡经此劫难,没个十年二十年,都缓不过来。刘郡守的官途,也彻底完了。现在朝廷腾不开手来,等过了这一段最艰苦的日子,定会秋后算账。
于崇心里暗叹一声,认真拱手应道:“我奉郡主之命来送粮,不敢言辛苦。这两万石粮食,省着点吃,应该能熬到补种的新粮收成。刘郡守要谢,应该谢朝廷,谢郡主,谢南阳郡那些辛苦种出粮食的百姓来。不必谢我。”
刘郡守道:“我写一封信给郡主,请于将军回程的时候,代我转呈给郡主。”
于崇点头应下。
接下来,运送粮食的车队缓缓驶入郡守府的粮仓处。南阳军的精兵们,一路上难免损伤,能动弹的都来搬运粮食。郡守府里的亲兵们也忙碌起来。
郑宸转头吩咐一声,随行的御林侍卫们也上前搬粮食。
不知是谁不小心,搬粮袋的时候崴了脚,粮袋砸到地上,被划破了,金黄色的玉米粒撒了一地。
就连郑宸看着都觉心痛。在缺粮满目都是饥民的燕郡里待了几个月,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活命粮食。怎么能浪费?
没等郑小公爷下令,立刻有亲卫上前,仔细地将地上洒落的玉米粒都收拾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