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姜韶华凝视着太和帝,轻声道:“君臣之间,其实是对立的。君强则臣弱,君弱则臣强。堂兄年少便登基,权臣在侧,事事都被牵制,难有作为。这实在怪不得堂兄。几位中书舍人,是堂兄的心腹,也同样是堂兄的臣子。有些话,轮不到他们来说,他们也没这个胆量。”
“至于太皇太后和太后娘娘,请恕臣妹大胆,她们如果有政治智慧,能替堂兄解忧,自是堂兄最大的助力。”
接下来的话,就不必说了。
郑太皇太后掌掌后宫还行,和人争斗也是一把好手,却没有治理朝堂政务的能耐。李太后就更不行了,也就是后宫嫔妃宫斗的水准。
偏偏婆媳斗得凶,都往太和帝身上使力气。太和帝忙完前朝,还要顾着祖母亲娘,为她们调解矛盾,心力交瘁。
太和帝被说中了痛处,不由得长叹一声。
“臣妹身为藩王,不该轻易离开藩地。可知道堂兄病重,心里实在放心不下,不能不来。”姜韶华也叹了一声:“来了之后,见堂兄病倒在榻,臣妹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堂兄一定要振作起来,好好养身体。大梁离不得堂兄,宫中所有人都依靠堂兄,臣妹也是因为堂兄照拂,才有今日地位和风光。”
原本略有些伤感的气氛,被最后一句打破。
太和帝失笑:“堂妹说话倒是实在。”
姜韶华抿唇笑了起来:“本来就是实话。堂兄允我入朝,准我养兵自重。没有堂兄的宽宏,我这个南阳郡主,何来今日尊贵!”
太和帝又被逗乐了:“被你这么一说,朕确实该振作起来,以后继续做堂妹的靠山。”
姜韶华连连点头:“大树底下好乘凉!堂兄龙椅坐得安稳,臣妹也能跟着沾光。”
说笑几句,气氛轻松了许多。
太和帝笑道:“你难得来京城,多住些日子再回。”
“臣妹也是这般打算。至少要等堂兄下榻能上朝了,再回南阳郡。”姜韶华微笑道:“臣妹要回南阳郡过年,便在宫中住三个月。”
三个月,也该养好身体了。
太和帝笑着嗯一声,看姜韶华一眼:“你每日来陪朕说说话。”
姜韶华含笑应下:“臣妹谨遵圣旨。”
第480章 信任(一)
当晚,姜韶华便在景阳宫里住下了。
郑太皇太后拉拢起人心来,也是一把好手。当年姜韶华住过的寝室,被收拾得干净清雅。宫人送来的夜宵,都是姜韶华爱吃的。
银朱荼白都进了宫,以便伺候姜韶华衣食起居,陈瑾瑜每日随行左右,也住进了景阳宫里。至于宋渊等几个亲卫,则另外安顿,不必细述。
姜韶华这一日奔波来回,耗费体力心力,此时才露出倦意。
银朱看着心疼:“明日郡主还得早起给太皇太后和太后娘娘请安,今晚就早些歇了吧!”
姜韶华嗯了一声,头沾到松软的枕头上,迅速入眠。
隔日五更,姜韶华睁眼醒来。
景阳宫里没有练武房,宫中人多口杂,她想练武颇有些不便。索性就在寝室里打了一套拳。寝室颇为宽敞,姜韶华腾挪间轻巧如燕。
练完拳后,姜韶华梳洗穿衣,吃一顿丰盛可口的早膳,精神十足地奔赴“战场”。
先去给郑太皇太后请安,和宝华公主东平县主淮阳县主你来我往地寒暄。公主伴读范嘉宁一直不见踪影,姜韶华随口笑问:“范姑娘怎么没进宫来?”
宝华公主看姜韶华一眼:“嘉宁今年十六,到了议亲之龄,不便再进宫做伴读。两个月前就没再进宫了。”
范嘉宁比姜韶华大了一岁。身为范大将军嫡亲的孙女范太贵妃的侄女,范嘉宁是京城最顶尖的贵女,能配得上她的少年郎寥寥无几,基本都在天子身边做着中书舍人。出于联姻结亲的考虑,范家将范嘉宁接出了宫。
姜韶华神色未变,微微笑道:“范姑娘才学出众,美丽贤淑,范家定是一家有女百家求了。”
郑太皇太后呵呵一笑,接了话茬:“可不是,嘉宁那丫头出宫之后,范家都快被踏破门槛了。”
范嘉宁美丽出众,更重要的是,范大将军去执掌边军,一跃成为军方第一人。想和范大将军做亲家的比比皆是。
东平县主瞟一眼姜韶华,忽然道:“说起来,郑家原本在和范家议亲。郑尚书忽然被弹劾,亲事不得不搁置了。不然,韶华堂妹就该听闻好消息了。”
在东平县主看来,姜韶华是因为坚持招赘进门,才拒绝了郑宸和王瑾。这也算不得什么,郑宸照样能娶到高门贵女。听到这样的消息,姜韶华心里能不泛酸吗?
可惜,姜韶华连眉梢都没动一下,浅笑盈盈地应道:“郑舍人文武双全,和范姑娘是天生一对。”
东平县主还想张口,郑太皇太后略有些不快地扫了一眼过来。东平县主立刻闭了嘴。
淮阳县主也不是省心的主,笑着说道:“论年龄,王舍人比郑舍人还大了一岁,今年都十八了。迟迟没有议亲,也不知将来会娶什么样的姑娘。”
宝华公主垂下眼眸,掩去眼底的黯然。
不管王瑾会娶谁,十之八九都不肯做驸马。大梁朝的驸马,只能任虚职闲差。王瑾志向远大,自然不愿吃软饭。
淮阳县主本来是想刺一刺姜韶华的心窝,却不知,姜韶华无动于衷,被深深刺痛的是宝华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