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左大将军今年四旬有余,论年龄,正是一个武将盛年。常年手握兵权,早养出了一身的骄悍和锐气。哪怕遭受了重挫,左大将军也依然冷静沉稳镇定,闻言拱手应道:“郡主这么说,末将实在汗颜。”
“边军大败,彭城失守被屠,都是末将之过。末将这几个月来闭门思过,越思虑越觉惭愧。”
姜韶华温声道:“左大将军在边军驻守十数年,保护大梁边境安宁,抵御外敌。这份功劳,谁也抹不去。至于战败之过,也不能全怪左大将军。柔然骑兵凶残,来去如风,边军实在难以抵挡。”
“彭城失守,起因都在赵将军私自弃城门潜逃。至今朝廷都没寻到赵将军的踪影,或许,赵将军早就被柔然人收买,是柔然的内应。里应外合之下,致使边军溃败。”
哪怕左大将军对王丞相的忠心如磐石,此时听到这般温言款语,心里也阵阵酸涩难当。
边军大败,他难辞其咎。可他自问已经做出了最佳的选择。
“当日彭城大败,十万柔然骑兵踏破彭城,末将要保全边军战力,不得不退。”左大将军目中流露出真切的痛苦:“眼睁睁看着柔然人掳走数万百姓,末将心里比谁都难受。”
“可末将不能率兵追击,否则,就会落入柔然人陷阱,一旦边军死伤惨重,便是司州也守不住了。”
姜韶华也暗暗叹了口气。
当日惊闻噩耗,她怒不可遏。待冷静下来细想,确实不能全怪左大将军。
边军擅长守城,论马上追击打仗,根本不是柔然骑兵对手。左大将军常年驻守边关,最清楚柔然骑兵的厉害。在京城富贵窝安宁窝里待着的朝中众臣们,都是纸上谈兵,根本不知十万柔然骑兵是何等恐怖。
“范大将军是老成持重的老将,”姜韶华道:“他接掌边军,也是朝廷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我今日代皇上前来,是要传几句话给左大将军。”
左大将军立刻起身,束手聆听圣谕。
“边军战败一事,影响深远,朕不能不处置。希望左大将军不要怪朕。”姜韶华面容肃穆,声音徐缓:“左大将军在边关驻守十几年,有功劳也有苦劳,朕心里都记着。”
“这几个月,就当是朕给你的长假,你好生休息。等过些时日,朕召你进宫说话。”
所谓过些时日,当然是龙体好转之后。
召进宫说话,便是起复的前兆。
左大将军心里想什么,无人得知,总之,面上感激涕零,红着眼谢了天恩。
……
傍晚,姜韶华回了宫中。
大概是近来朝堂运转顺遂的缘故,太和帝心病去了大半,龙体也颇见好转。今日已能下榻,在葛公公的搀扶下,在寝室里慢悠悠走了一圈,额上微微冒汗,才回了床榻边坐下。
姜韶华由衷地笑道:“堂兄今日脸色好看多了。”
太和帝笑道:“堂妹一来,就如灵丹妙药,朕再重的病也能治好。”
姜韶华抿唇一笑:“堂兄这般夸我,我可是会骄傲的。”
说笑几句,姜韶华便将今日出宫见安国公和左府之行一一道来。
太和帝没对安国公做什么评价,只低声道:“以你看来,朕能将左锋拉拢过来吗?”
第490章 覆手(三)
姜韶华深深看太和帝一眼:“堂兄是大梁天子,所有文臣武将都是堂兄的臣子,他们为大梁效忠,就是为堂兄效忠。”
太和帝听出姜韶华的话外之意,有些失望:“你的意思朕听懂了。左锋是王丞相的人,朕想将他收拢至麾下是不太可能了。”
那是当然。左氏在二十年前就投入王丞相门下,成了丞相忠犬。那个时候,太和帝还没出生哪!
这些年来,王丞相一力保举左大将军,倚为臂膀。左大将军喝的兵血里,至少有一半进贡给了王丞相。彼此间纠葛牵绊太深,想一劈为二根本不可能。
更不用说,左大将军被朝廷问罪去职,定然心存怨恨。便是朝廷要起复他,也是为了安抚王丞相。说到底,还是靠着王丞相才能重新站回朝堂里。如此恩德,换了谁都得肝脑涂地。
实话也不能说得太过直接,以免刺痛到天子的自尊心。
姜韶华轻声道:“事有轻重缓急。现在要稳住人心,让朝廷六部运转起来。堂兄最要紧的是养好身体。等日后上朝理政了,慢慢收拢人心便是。”
收拢人心,说来简单,做来何其艰难。
太和帝都做两年多龙椅了,就连身边的几个舍人都有各自的小算盘,朝中众臣更是心怀各异。
太和帝自嘲地苦笑:“朕就是个平庸之才,做不了明君。可惜,朕的同胞兄弟是个懵懂顽童,如果你是男子,是朕的亲弟弟,朕将皇位传给你又何妨。”
“这玩笑可开不得。”姜韶华立刻嗔道:“我是个女子,坐拥富庶的南阳郡,已心满意足了。这等玩笑话要是传到有心人耳中,闹出什么不堪的流言来,我如何担待得起。”
太和帝也就随口一说,见姜韶华恼了,忙笑道:“是朕胡说八道,放心,这里没有旁人,不会传出去。”
兄妹两个说话,只留了一个葛公公在旁伺候。葛公公对太和帝忠心不二,口风极紧,绝不会随意传话。
说来又是一桩可悲可笑可叹的事实。郑太皇太后经营后宫数十年,耳目处处,消息灵通。便是昭和殿里的内侍宫人,也有郑太皇太后的眼线。堂堂天子,真正能信得过的,竟只有一个葛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