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种种条件加起来,足以断定,这个幕后黑手便是左家。”
太和帝面色难看,转头吩咐:“去请韶华堂妹过来。”
葛公公应了一声是。
一炷香后,姜韶华进了寝室。
杨侍郎将刚才说的,重复了一遍。姜韶华听完后,直接了当地说道:“也就是说,杨侍郎查到的证据,就是来自关外的毒药。另外就是和本郡主不对付,养得起死士。这三条加起来,就是左大将军?”
杨侍郎听着话音不太对劲,有些诧异地看了过去。
郡主不是要打压王丞相一派吗?
虽然证据虚浮些,不过,借此指证怀疑左氏已经够了。至少,能拖延左大将军起伏的时间,为郡主争取更多的时间。为何郡主不接话茬,甚至还有为左大将军说情的意思?
戴尚书和唐侍郎也有些吃惊,一同看向姜韶华。
姜韶华没理会他们三人,转头对太和帝道:“皇上,左大将军是国朝重臣,驻守边关二十年,为大梁立过汗马功劳。杨侍郎查出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是左大将军所为。”
“说不定,幕后主使正是要将这浑水泼到左家身上,进而将王丞相拖下水。朝堂再次陷入混乱争斗!”
所以,不管是不是左家人动的手,从朝堂大局来考虑,必须不是!
太和帝听懂了姜韶华的言外之意,心情颇为复杂:“以韶华堂妹看来,此事要如何处置?”
“继续查!”姜韶华淡淡道:“朝堂悬而不决的案子,不止一两桩。王易还没被放出大牢,安国公被弹劾卖官,也没深究。区区一桩刺客案,臣妹并未受伤,且刺客都被杀了。慢慢查下去就是了。”
也就是说,为了朝堂安稳,姜韶华不愿借题发挥。宁可忍了这一回!
杨侍郎沉默了。
他忽然发现,自己还是低估郡主的胸襟气魄了。
他以为,郡主要打压丞相一党,要攫取权势。却没想到,姜韶华真正要做的是稳住朝堂和人心。
郡主竟然真的一派公心,全心为天子考虑!从无私心!
戴尚书也被震住了。他反应还算快,立刻拱手道:“郡主目光长远,眼界格局非常人能及,老臣心中佩服不已。”
姜韶华笑了一笑:“想来王丞相一会儿就会进宫面圣,到时候戴尚书将本郡主说过的话,代为转告王丞相。就说本郡主信得过丞相,也信左大将军。”
戴尚书拱手应是。
唐侍郎反应慢了一步,跟着拱手应是。
至于杨侍郎,也从震惊中回神,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表演,一脸羞惭地长叹:“都怪臣立功心切,查到一些有用的线索,就急不可耐地进宫禀报。实则证据不充分,差一点就冤枉了国之功臣。”
“臣错了,请皇上降罪。”
太和帝心情愈发复杂,半晌才道:“既然证据不足,再继续查。这桩刺客案,就交给杨侍郎了。”
杨侍郎恭敬应是。
“启禀皇上,王丞相前来求见!”
王丞相果然按捺不住进宫了。左大将军是王丞相真正的左膀右臂,而且将要起复,是王丞相伸往军中的一颗重要棋子,不容有失。
姜韶华心中了然,轻声道:“皇上,臣妹先行告退。”
太和帝点点头。
姜韶华离去后,王丞相进了天子寝室。
戴尚书唯恐王丞相不明情形说话有什么疏漏,抢先一步道:“王丞相来得正好。此案又有新进展。”
王丞相眉头一动,看了过来。
戴尚书迅速将刚才情形说了一回:“……郡主说了,此事绝非左大将军所为,更信得过丞相。”
王丞相:“……”
第508章 折服
王丞相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惊到了。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他不相信姜韶华会有这么高尚的胸襟。一定是为了邀买圣心,搏太和帝信任和欢心。
一定是这样!
一个黄毛丫头,怎么可能有明君之相!绝不可能!
王丞相迅速将汹涌的情绪按捺下去,对太和帝拱手道:“郡主眼明心亮,眼界格局非常人可比,老臣敬服。”
“老臣敢以身家性命为左大将军担保。左大将军忠心为国,兼且受过郡主的恩德,绝不会做出刺杀这等事!”
“请皇上明察!”
太和帝叹道:“丞相请起身!朕从未疑心过左大将军和丞相。你们都是大梁肱骨之臣,朕若连你们都信不过,这满朝文武,也无可信之人了。”
王丞相感动得老泪纵横,拱手深深作揖,拜了下去。
太和帝起身上前,亲自扶起王丞相,温言道:“请丞相代朕去一趟左府,将此事原委告知左大将军,令左大将军宽心。”
“还有,朕打算让左大将军执掌神卫营。”
神卫营的主将原本是卫将军。可惜,卫将军前年领兵平乱,在平州吃了大败仗,损兵折将。回京城后被问斩。
神卫营也因此一蹶不振,这两年来沦为京城驻军中最弱的一支。
左大将军往日是十万边军主将,也是军中第一号人物。现在起复执掌神卫营,自然有些委屈。不过,能重新在军中立足总是好事。
现在也轮不到左大将军挑三拣四。
王丞相忙代左大将军谢过天子恩典。
太和帝面露倦色,众臣纷纷拱手告退。几位中书舍人代天子送众臣出昭和殿。王瑾上前,扶住王丞相的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