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江南刺史原本是王易。王易在刑部大牢里住了几个月,一直没有处置,江南刺史的位置也就一直空着。
江南当然好。暗中瞄着这个官位的官员,不知凡几。姜韶华的势力都在北方,对南方官场没什么影响力。也没有借此要染指江南官场的意思。
潭刺史是王丞相的人,以平州换江南,潭刺史必然欣喜。王丞相也能借着潭刺史的手,整顿江南官场,为自家不成器的长子出一口恶气。而姜韶华,要的是推举卢琮上位,将平州彻底纳入麾下。
如此一来,人人都满意。
王丞相无法反对这么有利的提议,思忖片刻,便应下了:“郡主提议得好。老臣这就去见皇上,向皇上进言。”
姜韶华笑道:“有劳丞相,我还要去刑部巡查,就不陪丞相去见皇上了。”
说完,便拱手示意离去。
干脆利落,半点不拖泥带水。
王丞相看着姜韶华离去的身影,心里暗暗唏嘘。这么一个年少的姑娘,却有着顶尖政客的老辣手段。
潭刺史去王家一事,瞒不过她。之后,她迅速做出应对,去刑部大牢,放出王易,卖个顺水人情给王家。然后借此拿些实在的好处。
换了贪心之人,少不得要想一想江南刺史的位置。譬如郑太皇太后,肯定就在扼腕,没能趁机抢到这个官位。殊不知,姜韶华的做法,才最稳妥也最有利。
官场上,最忌讳贪得无厌。然而,真正能克制住贪念,拿捏住进退分寸的,又能有几人?
……
两日后,天子亲自召见潭刺史,令潭刺史去江南赴任。
潭刺史感激涕零,连连叩首谢天恩。
出了皇宫后,潭刺史立刻去了王家,向王丞相表明忠心。去了江南后,一定铲除奸恶,还江南官场安宁云云。
这一日,天子还下了一道圣旨。辽西郡郡守卢琮,治理平州有功,升迁为平州刺史。
礼部派了一位郎中去宣读圣旨,并带了官印文书前去平州。
这一大好消息,迅速传到南阳王府。
陈长史和冯长史喜形于色。
“好好好!”
“真是太好了!现在,平州名正言顺地落入郡主囊中!”
第514章 后方(一)
其实,自孙太医父子去平州之日起,平州便已是郡主的地盘了。不过,名正言顺四个字,实在太重要了。
卢琮做了平州刺史,便能真正彻底地掌控平州。以后,平州和南阳郡隔空相望遥相呼应,再借着迅速扩张的汤氏粮铺将势力蔓延开去……
“十年,”陈长史忽地低声吐出两个字。
没头没脑的两个字,也就只有冯长史能听懂了:“用不了十年,八年时间便足以令南阳郡势力覆盖北方。”
“郡主在朝堂中大展神威,各州刺史不乏眼明心亮之人,私下向我们南阳郡示好的可不少。”陈长史欣然一笑,捋了捋胡须。
冯长史笑着接了话茬:“这几个月来,前来投奔的流民愈发多了。不瞒你说,具体的数字我现在都算不清了。”
北方经历了几年的天灾,抛家逃荒的不计其数。南阳郡私下接纳流民一事,早已悄然传开。汤氏粮铺就成了流民们投奔南阳郡的最佳渠道。
南阳郡在迅速扩张,流入的人口甚至已经和原本的人口持平。总人口翻了一倍左右。也就是说,登记在户籍上的百姓数字,已经有二十万。远远超过了北方诸郡。
人口便是最大的财富。流民还在争先恐后不断涌入,其中还有许多技艺高超的工匠,有些家资的中户人家。照这样下去,南阳郡在未来的几年内,人口将会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南阳郡里自有一套严格的安顿流民的规章制度。十四县县令严格执行之下,一直没出什么大乱子。不过,各种繁琐的小事数不胜数。也亏得冯长史陈长史齐心合力精明能干,郡主不在家,两位长史也将南阳郡打理得井井有条。
“亲卫营那边,一直在扩充招募新兵。”冯长史习惯性地拿出自己的小算盘,划拉几下,有些发愁:“养兵实在太耗钱粮了。我们王府家底再厚,也禁不住这般流水一样的花出去。”
陈长史笑着拍好友的马屁:“你是王府的大管家,有你操持内务,郡主安心待在京城,我也踏实得很。”
“京城那位户部尚书,也就是出身比你好,女儿做过先皇后,外孙女是宝华公主。真论管钱的能耐本事,比你差得远了。”
冯长史目中闪过一丝自得,笑着白了陈长史一眼:“行啦,别整日给我灌迷魂汤了。我给郡主做牛做马,早已习惯了。随口抱怨几句,不会撂挑子。”
“你说,郡主在京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会不会被权势所迷,就此长留京城?”
尝过权势在手的滋味,还能轻易舍弃放下吗?
陈长史想了想道:“郡主说了在年前会回来,就一定会回来。我们要相信郡主。”
冯长史还是有些不踏实,低声道:“万一,我是说万一,郡主只让陈舍人回来成婚。自己留在京城,我们该如何应对?”
陈长史显然也思虑过这个可能性:“如果到时候真的如此,我们就继续替郡主守好南阳郡。不管何时,南阳郡才是郡主的大本营,是郡主傲然朝堂的底气。”
此话有理。
冯长史深以为然,用力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