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度韶华> 第617章

第617章

  接连几日寝食难安的太和帝,清瘦了一些,脸色也不好看:“只管用刑!”
  郑宸拱手应是。结果,用了大刑之后,宫女撑不住死在牢狱中,两个内侍在咽气之前倒是交代了,说是受王丞相指使。
  王丞相气地不轻,不得不上奏折自辨,并怒指郑舍人故意栽赃陷害。
  安国公一派毫不示弱,立刻纷纷上奏折弹劾王丞相不顾大局,为了一己私怨搅乱朝堂。郑太皇太后再次闯进金銮殿,当众怒责王丞相不配为一朝丞相,要点脸的就该主动致仕。
  王丞相丝毫不惧,冷然道:“老臣深蒙先帝恩德,早已立誓全力辅佐皇上,为大梁殚精竭虑,死而后已。眼下正是边军和柔然大战之际,老臣身为丞相,不能也不敢辞官。倒是太皇太后娘娘,不安于后宫,整日插手朝堂政务,野心太过了。”
  “大梁是姜氏天下。太皇太后莫非想让郑家人摄政,将这江山改个姓氏不成?”
  这一番杀人诛心之言,郑太皇太后也担待不住。安国公立刻跪下,向天子哭诉郑家的忠心。
  被弹压了数月的党派之争,竟又重新燃了起来。且来势汹汹,颇有趁机一决高下之势。
  太和帝被闹得心力交瘁,在朝上发了脾气:“眼下正是战事要紧的关头,需要君臣一心共同抵挡外敌。这等时候,你们还要彼此攀咬彼此争斗较劲。朕这个皇位不坐了,直接让给你们来坐。”
  说完,面色铁青地在众臣惶恐的请罪声中拂袖离去。
  ……
  “不出所料,果然又是一片乱象。”
  几日后,消息传到南阳郡。身在亲卫营的姜韶华,对宋渊叹道:“放出流言的人,应该不是王丞相,是郑家父子。”
  “他们想借机生事,以宝华公主和我为矛,攻击王丞相。”
  “皇上对王丞相本来就有诸多不满,现在矛盾堆积越来越深,总有一日,会彻底爆发。”
  “等王丞相被扳倒了,安国公就要争一争丞相之位。哪怕争不到,丞相党的魁首一换人,势力便会大大衰退。到时候就轮到郑家父子称霸朝堂了。”
  宋渊目中闪过怒焰:“都这等时候了,他们还要斗个不停。边军要是守不住司州,整个北方都会被柔然铁蹄践踏。”
  第548章 消息
  姜韶华无声叹息,和宋渊相顾无言。
  半晌,姜韶华才打起精神道:“朝廷已经派了援军去司州,等援军一到,战事便会大有起色。”
  宋渊低声道:“可惜援军年后才启程,只盼着能早些赶到司州。”
  率领援兵的宋将军,正是宋渊伯父。叔侄两个虽有纷争不和,在这关键时候,宋渊没任何别的念头,一心希望宋将军快些领兵赶到司州。
  这才是真正的忠臣良将。
  姜韶华道:“让人密切留意京城,有消息立刻来禀报。”
  宋渊拱手应是。
  接下来数日,京城不时有消息传来。
  宝华公主一直卧病,在寝宫里养病不出。
  李太后在人前说了几句微词,被郑太皇太后叱责,两宫关系紧张,影响深远。朝堂里除了丞相党太皇太后党,竟又冒出一个李家。眼下李家势力最弱,可李家是天子外家,礼部尚书李尚书是天子外祖父,一旦王丞相倒下,李尚书也有竞争丞相的实力和资格。
  太和帝一边忧虑边关战事,一边为朝堂后宫复杂的人事操心,好了没多久的龙体又有不支的趋势,在一次小朝会中差点晕厥。不得不在昭和殿里静养。
  无人能压制王丞相安国公,两人在朝中几乎撕破了脸,事事彼此针对。两派官员斗得激烈,原本还算顺畅的政务运转,又变得拖沓冗长不顺。
  在这样的情形下,郑太皇太后为天子选了皇后和四妃一事,倒不算什么大事了。
  未来的皇后是郑氏嫡女,是郑宸嫡亲的堂妹。四妃也皆出自名门大族,分别是李氏纪氏贵女,另有两个出身武将门第,一个是左氏女,另一个出自包家。
  此次选秀,兼顾了朝堂文臣武将,平衡了几个世家大族。唯有王家被排除在外。
  天子大婚的喜日定在六月,等皇后进宫后的一个月,四妃便会陆续入宫。礼部要操持天子大婚和四妃入宫,格外忙碌。
  ……
  此时已是二月末,到了春耕时节。
  姜韶华在亲卫营里住了一个多月,终于启程去诸县巡查。这都是数年来的惯例了,不必一一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涌入南阳郡的流民皆被妥善安顿。南阳郡强大的武力,给了百姓们十足的安全感。没有苛捐杂税,没有贪官污吏,政通人和。从北方迁入的流民,如水滴汇入江河一般迅速融入了崭新的生活。
  心情纷乱的姜韶华,在巡查郦县后,心情顿时大为好转:“郦县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口?”
  蔡县令在心中划拉一下算盘,张口答道:“回郡主,年后又来了一千多流民。现在郦县的户籍册上,共有六千二百三十五户,共计有两万八千六十七人。”
  人数是以前的三倍还多。除了源源不断涌入的流民,这几年里本地百姓吃饱喝足安居乐业,新出生的孩子也较诸之前多了一倍不止。
  姜韶华失笑:“你记得倒是清楚。”
  蔡县令笑道:“流民的户籍,都是臣亲自记录办理的,每个月都要重新计数一回。这是最新的数据,等到下个月,或许又要多一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