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度韶华> 第717章

第717章

  “我正是犹豫此事。”姜韶华一派虚心求教的姿态:“还请丞相指点一二。”
  王丞相略一沉吟:“郡主既以稳妥为先,不宜大动干戈,那就从两位侍郎中选一个,暂时任兵部尚书。汪侍郎对兵部事务熟悉,缺点是冲动冒进,丁侍郎也是兵部的老人,做官做事都敬小慎微,遇大事不够果决。他们两人各有优缺点,要用谁,就看郡主的心意了。”
  这还用多想吗?汪侍郎是丞相党,丁侍郎明面上中立,实则暗中和南阳王府有往来。兵部尚书这么要紧的位置,郡主当然要用自己人。
  一旁听着的王瑾,想插嘴又忍住了。
  姜韶华的回答却出乎王瑾意料:“就选汪侍郎吧!”
  王瑾一愣,下意识地抬头看向郡主。
  倒是陈长史,心里暗暗点头。郡主这是以退为进,如果王丞相点了头,那么郡主就算以兵部尚书的官位酬谢了王舍人。现在就看王丞相,到底愿不愿意将这份天大的人情用在汪侍郎身上了……
  果然,王丞相还没高尚到这地步,立刻说道:“老臣倒是以为,丁侍郎更合适些。”
  姜韶华心中了然,笑了一笑:“此事日后再商议。”
  然后,随口提起了对王瑾的安排:“王舍人做了三年的中书舍人,对政务奏折都熟悉。以后继续在昭和殿里处理文书,官职也该提一提了,就做中书令吧!”
  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是最靠近天子的职位。位卑权重都不足以形容了,可以说是天子的心腹亲信。
  太和帝在世的时候,有四位中书舍人,不分高下。现在姜韶华一张口,就给王瑾提了四级,中书令可是正五品的官职。
  在中书令上做几年,熬一熬资历,便可转任御史台大夫,或是六部官职。这是一条简在帝心的堂皇官途。
  第637章 安抚(二)
  王丞相连推辞的意思都没有,立刻让王瑾谢恩:“还不谢过郡主恩典。”
  王瑾躬身,拱手行礼:“臣多谢郡主。”
  姜韶华坦然受了这一礼,对着王瑾说道:“待我登基后,正式下旨给你升官。以你的才能,足以担任中书令。你不必因此对我感恩戴德,我用人不拘出身,只看做事当差的能耐。”
  王瑾肃容应是:“臣一定尽心当差,绝不负郡主青睐。”
  姜韶华略一点头,转头对床榻上的王丞相笑道:“王舍人是肱骨之才,日后成就,当不在丞相之下,或许犹有过之。日后你们父子一同青史留名,也是一段佳话。”
  这样的许诺,令王丞相最后一丝疑虑不满也放下了。当然不能大喇喇地一口应下,显得太不谦虚。
  王丞相便谦逊地应道:“郡主擅长用人,更擅长调教臣子,以后只管差遣,让他好生历练。”
  姜韶华微笑着说道:“王舍人前途无量,王家上下可不能拖王舍人的后腿。”
  这就是敲打王丞相的意思了。
  王丞相一听便懂,正色应道:“郡主放心,老臣好好养着身体,努力活个十年二十年。有老臣在,王家上下没人敢生事添乱。”
  这就算谈妥了。
  姜韶华温声嘱咐王丞相安心静养,然后起身告辞。
  王瑾自要送郡主一程。
  走了一小段路,姜韶华停下脚步。宋渊陈长史等人识趣地退让几步,让郡主和王瑾单独说话。
  “今日大朝会上,你表态支持,为我增添声势,多谢你了。”姜韶华明亮的目光落在王瑾的脸上。
  王瑾鲜少有这样和她独处说话的机会,这般四目对视,更是少之又少。
  他压抑住心里的激越,正色应道:“我支持郡主登基,没有半点私心。郡主也不必谢我。希望郡主登基后,能一扫大梁朝堂的颓废之气,吏治清明,让朝堂和百姓安宁。”
  姜韶华点点头:“这也是我心中所想。千头万绪,事务繁多,急躁不得,得一件一件来做。”
  王瑾犹豫片刻,低声问道:“太皇太后那边,郡主打算怎么办?”
  姜韶华目光一闪:“我令人去东平王府的密室搜索证据,算一算时日,再有两三日就该回京了。”
  王瑾立刻心领神会:“有书信做证据,就能给郑宸定罪。到时候,想‘说服’太皇太后也就不是难事了。”
  姜韶华嗯了一声:“明日起,你就进宫来当差。这一个多月,政务奏折都耽搁了,得尽快处置。”
  王瑾拱手应是。
  该说的话说完了,姜韶华没有留念不舍的意思,继续迈步向前。
  王瑾默默跟随,送郡主到了正门外,待郡主一行人离去后,才回转去见王丞相。
  别看王丞相和姜韶华言谈说笑有来往有,郡主一走,立刻又对王瑾横眉竖眼:“去祠堂里跪着,没我的吩咐,不准起来。”
  王瑾有些为难:“郡主特意吩咐,让我明日早起进宫当差。”
  王丞相冷哼一声:“那就跪一夜。”
  ……别把亲爹气出个好歹来。王瑾乖乖应了,立刻去跪祠堂。
  ……
  姜韶华出了王家之后,没有回宫,而是去了李家。
  李家祖籍在赵郡,李尚书这一支是李氏嫡支。自十几年前,李家出了贵妃和太子之后,李氏族人纷纷进京依附。这几年里,李氏更是一跃成了京城新贵,颇有和郑家一较长短的架势。
  一夕间风云变动,太和帝殒命归西,李尚书和李博元在宫变中惨死。李太后也身受重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