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姜韶华出了李家后,并未进宫,而是去了南阳王府。一众属官也都随着回了王府。
姜韶华召集心腹们在书房里开了个短会,确定了明日进宫要做的事,之后,简单用些晚膳,早早歇下。
夫妻两人,直至此刻才独处说话。
崔渡手劲轻柔地为姜韶华揉捏小腿。姜韶华被这般温柔伺候着,解了不少疲乏,轻声对崔渡道:“今日大朝会上,我已经做好了争位失败被太皇太后逐出宫的准备。甚至想过会被下令追杀,要快马跑回南阳郡。”
“没想到,事情比我预想中的顺利得多。”
想到今日大朝会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崔渡忍不住长叹一声:“此事多亏了王舍人,率先张口支持郡主登基。还有李太后的出现,更是出人意料。”
董侍郎本来就是郡主党,在最初的震惊后,迅速做出了决定。这是意料中的事。
真正扭转逆局的,是王瑾的表态,丞相党倒戈相向,令郑太皇太后支持平王的声势陡然转弱。
李太后的及时出现,也精妙极了。李太后挟丧子丧父丧侄之痛,张口支持姜韶华,便是郑太皇太后在大义上也要逊了一筹。
成大事者,不但要有实力,更要有际遇。可见姜韶华确实有登基做女帝的运道。
姜韶华扬起嘴角,轻声道:“别看我今日冷静沉稳,其实,我心里也慌乱得很。”
崔渡失笑:“郡主指挥若定,一派明君之风,实在看不出哪里慌乱。”
姜韶华被逗乐了,她将头靠进崔渡怀中,轻声低语:“看不出来就好。我装也得装出满腹自信的模样来。”
崔渡柔声道:“明日还要早起上朝理事,你早些睡。”
姜韶华嗯一声,闭上眼,很快入眠。
倒是崔渡,精神亢奋得很,一直为姜韶华揉腿,直至半夜才睡。
隔日一早,姜韶华五更起身,穿着素服进了宫。
守着宫门的御林侍卫,离得远远的便开了宫门,姜韶华迈步进宫门,众御林侍卫皆躬身行礼,态度恭敬。
昨日大朝会上,众臣拥立姜韶华为新天子一事,沸沸扬扬地传开了。对一众御林侍卫们来说,这等大事他们没有参与的资格,谁坐龙椅,他们就向谁效忠。
再者,能文能武杀伐果决的南阳郡主,比任性无知的平王殿下靠谱多了。奉郡主为尊,他们甘之如饴。
姜韶华进宫后,先去给郑太皇太后请安。
郑太皇太后闭门不见。
赵公公一脸为难地出来,低声说道:“娘娘还在气头上,不肯见郡主。请郡主耐心等些日子。”
姜韶华深深看赵公公一眼:“有劳赵公公,好生劝慰娘娘。”
赵公公恭声应是。
姜韶华又去安宁宫见李太后。
李太后已知道姜韶华去李家一事,十分欣慰。她脖子上有伤,说话很是吃力,勉强挤出一句:“去金銮殿理政吧!你堂兄会在天上护佑你!”
姜韶华正色应下。
在晨曦中,姜韶华踏入金銮殿。
在殿内等候的众臣们,一同拱手:“臣恭迎郡主!”
声音齐整响亮,在金銮殿里回荡不息。
第639章 理政(一)
这一刻,姜韶华心情激荡,起伏不平,久久难以平息。
这座金銮殿,是大梁朝堂权势汇聚之处。两百年来,一共有九任皇帝曾高高坐在龙椅上,手掌至高无上的皇权,治理朝政。
这里是男子们的天下,从无女子涉足。
今日,她姜韶华以新天子之姿,踏入了金銮殿,将要开启全新的时代。这其中的磅礴跌宕滋味,实在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事实上,众臣的心情同样复杂。
南阳郡主以前也曾上朝听政,处理政务。他们俯首听令,也不是第一回 。可这一回,却又大大不同。
郡主不再是为他人上朝理政,而是他们的新天子!
一堆几十岁的老臣,要对一个十六岁的女子俯首称臣,其中的巨大冲击,各自萦绕心头。好在面上都绷得住,并未流露出来。
“诸位请起身。”姜韶华坚定有力的声音,打破了金銮殿内的凝滞。
众臣再次拱手谢恩,像平日一样,按着官位高低排列站好。
姜韶华还没正式登基,自不会去坐龙椅。龙椅旁设了一张小一些的椅子,她坦然上前坐了。
满殿臣子都垂首肃立,唯有姜韶华坐着。这便是君临天下的威势和霸气。
姜韶华心里是否紧张忐忑,无人知晓。因为没人敢抬头和她对视。
王丞相安国公都没能上朝,李尚书永远闭了眼,文臣中少了分量最重的三个人。
武将里,少了包大将军。至于宋将军,还在拼力领兵回京的途中,还得要半个多月才能抵达京城。
另外,还有一个文臣和两个武将死于宫变那一日。如此算来,有资格参加小朝会的重臣,足足少了五人。
正好由南阳王府的属官们补上了。
陈长史,崔渡,杨政,陈瑾瑜和马耀宗,正好五个。他们没有站在前列,都很自觉地站到了后方。
参加小朝会的,还有王舍人。不对,现在应该叫王中书令才是。昨日姜韶华去了王家,说过的一番话,已经传到了臣子们耳中。
按着往日小朝会的习惯,一般都由王丞相先张口。现在王丞相没来,谁第一个张口,就得看姜韶华的心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