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那要怎么证明呢?嫁给他吗?”
云纱抱着枕头发呆,“我总觉得……构建一个家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还没做好准备。”
-
任外面风雨飘洒,云纱躲在小院里不出门,也听不见城内那些流言蜚语。
当然,这些风言风语中,是有心人在推波助澜。
云纱只是被利用来对于熙源楼和杨白羽的工具而已。
大约五六日,黎盛派人给她送来赴宴请柬。
他上次说林阳鸿林大人来京述职,他要给他接风,让云纱也来。
果然没有食言。
云纱很乐意此行,林大人于她亦师亦友,许久未见也有些想念。
不知是否是黎大人也听到了些流言,这次没有选择嵊楼,而是在泗州阁。
云纱去的时候怕出意外,特意戴着帷帽,将容貌遮了个严严实实。
她跟小厮展示了请柬,被领到二楼一个很大的房间。
推开门的刹那,她愣住了。
好多人。
一屋子的人。
听到动静,原本推杯换盏的热闹声忽然安静了下来,无数道目光齐刷刷地打量她。
云纱一时有些发怔,搞不清楚什么情况。
黎盛起身笑道:“这就是我跟你们说过的,那位种稻很了不得的云娘子。”
云纱摘下帷帽,不敢乱看,只赶紧行了个礼。
然后,她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
“云小友,真是好久不见了,最近还好吗?”
是林大人!
云纱猛地抬头看过去,人群中赫然坐着林阳鸿,林乔坐在其父下手边,两人都对云纱露出和善的笑。
“林大人,许久不见。”云纱激动地行礼。
有人笑道:“连林知府也认识,看来此女果然不简单呐,我倒是有些兴趣了。”
林阳鸿对黎盛道:“今日的宴是你安排的,怎么说云小友也是客人,你让客人站着,可不是待客之道。”
黎盛笑道:“也是,云娘子,你过来坐下。”
他指了个位置。
云纱有些局促。
林阳鸿宽慰道:“不必紧张,云小友,今日来的都是京城的各位大人,也算是为了公事。”
云纱深吸一口气,点头过去坐下。。
见她坐下,黎盛才开口道:“我上次一道奏折可是几经波折,先是在吏部那压了几天,后又在北司压着,最后还给我退回了。”
有人道:“黎大人,你这也怪不得我们,你素来严谨之人,却在奏折中大放厥词,这样的奏折我们可不敢送到皇上跟前,到时候挨骂的可是我们北司。”
“是不是大放厥词,待会儿你们就知道了,看来黎某若不能向你们证明奏折所言非虚,这道折子还到不了皇上面前了。”
黎盛高声说着,转向云纱,“云娘子,你来说,你种的稻子是否达到了亩产八百斤?如何育种,如何栽种,我想,你是最有发言权的。”
云纱忙站起来,视线巡视了一圈。
此刻众人目光集中在她身上,大多的眼神都是不屑和好奇。
她深呼吸了下,说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忽然就不怎么紧张了。
“准确地说,是稳定单季亩产四百斤以上,一年可种两次,所以,说是亩产八百斤并不严谨。”
立即有人沉声道:“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你知道京城水稻亩产平均多少吗?”
“我知道。”
云纱自信且坚定,“我比在座各位大人都要知道。”
第127章 第 127 章
有关于新型水稻培育的问题,云纱讲了一刻钟。
但也只讲了一刻钟。
她实在讲不下去了。
因为她发现在场除了林家父子以及黎盛之外,真正在听她说话的人,寥寥无几。
这些大人物,他们不关心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
黎盛大约也看出来了,他略有些尴尬。
他主动起身,从身后取来一盒稻子,让林乔帮忙分给在座的诸位官员查看。
这些稻子正是云纱试验田出来的稻种。
有人拿到稻子以后摇头,指了指刚分到的,说:“我已有了。”
林阳鸿毫不客气地道:“陈大人,这是四份不同的稻子,难道你分辨不出来吗?”
那位姓陈的官员尴尬了下,忙道:“是了是了,没注意。”
黎盛皱了皱眉。
“诸位大人请看,这四种稻种的结实率远高于目前司农处库房所记录的稻种,即便按照云娘子的说法,有些还…不稳定,但品种已极为优越了,何况其耐寒、早熟、杆粗、穗大,一年可种两季,若能成功推广出去,叫天下的稻种都换成这种稻子,那一年也不知少饿死多少人,粮仓丰满,即便是灾年,朝廷也更能拿得出救济粮来。”
云纱仔细观察那些官员看稻子的神色,心里叹了口气。
很多人确实不懂,可能在他们眼里,只见过煮熟的米饭,没见过稻种,何况去分辨其中的差别。
林阳鸿有些兴奋地起身,主动走到云纱身边,问道:“比良州的还要好?”
云纱自信:“是,可能口感比不上,但亩产高得多。”
林阳鸿连连点头,感慨。
“真是后生可畏啊,云小友,我朝有你,真是百姓之福。”
云纱忙道:“不敢不敢。”
林阳鸿看向黎盛,后者清了清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