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临朝三十六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是临朝历史的重要节点。
皇帝封了一位女官。
非诰命,而是授予了正式的六品官职。
这虽并非首例,但却是本朝首例。
所以一时间满朝哗然,持有不同意见者甚多。
皇帝本不欲听闻,推了众多奏折。
然大臣们闹起来,步步紧逼,要求公示这位云娘子的功绩,百年来,女子入仕寥寥无几,他们倒要看看凭的什么,否则无法服众,他们也绝不认可。
于是皇帝让黎盛亲自领着不服的大臣先去粮仓转了一圈,让他们惊奇地发现,尚未到收稻时节,粮仓竟然已经堆了一百八十石的新米,而且颗粒饱满又大,坏米极少,显然是新型稻种。
黎盛全程没有多言,只带着淡淡鄙夷与笑意瞧着他们的震惊之色。
但这显然不足以说服他们,他们也不知道与云纱有多少关系。
于是黎盛又一言不发地转身领他们去了那五十亩稻田。
眼前的景象呈现在这群文人眼前,所有人都瞪大了眼,有人惊奇连连,有人沉默不语,有人不明所以。
周围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在初秋的热风里翻着稻浪,唯有中间这五十亩田里,是新插种的水稻秧苗。
是这金色海洋中的一点绿,宛如沙漠绿洲。
有人震惊之余缓过神,问:“黎大人,这是何意啊?为何这么晚种稻?”
黎盛高声慢道:“陈大人,你常在翰林院修书,看来也知道稻子是春天播种啊。”
年过半百的陈翰林脸色难看:“你这是何意啊黎大人?故意羞辱老夫不成?”
黎盛笑道:“您是前辈,我可不敢,实话告诉诸位大人,那粮仓的新米正是这五十亩稻田所出,平均亩产四百斤,稻子害病少,秕谷少,秸秆粗,稻穗大,最关键的是,成熟快,在其他稻子尚未成熟之际,已经可以收割了,紧接着我们再浸种催芽插秧,就是你们眼前的景象了。”
“……二季稻?”有人犹豫着问了句。
黎盛立即赞赏道:“不愧是曾经的状元高大人,博学多识,连稻子都了解一二,不错,此乃二季稻,许多稻种在播种二季时,常抗不过秋风霜冻,指使效益不如成本,一直以来二季稻都不可行,唯有天方岛那边因为气候温暖,才能收获二季,而如今京城也可,若往后京外,乃至天下,全部能种二季稻,诸位大人想想,朝廷粮仓将会有多少粮食,又能多养活多少百姓和兵马,民以食为天,我临朝何愁开创太平盛世之难!!!”
他这番话说的慷慨激昂,令人不禁热血沸腾。
有人终于问出了关键那个问题。
“这稻种莫非正是那位云娘子培育而成的?”
“不错!”黎盛高声道,“有此功绩,于朝廷,于百姓,于天下,一个区区六品官衔,我倒以为是屈了她!”
他的视线缓缓扫过众人,沉声问:“诸位大人,还有异议吗?”
—
御赐荣耀,无数光环。
仿佛一夜之间尽诸加到了云纱身上。
说实话,她也是有些懵的。
她和春草搬到了杨白羽送她的坐落于百灵巷的宅院。
这里地段好,生活方便,有个很大的院子,方便小狼在院里撒欢。
最重要的是,这里位于京城内城,安全的多。
云纱和春草住那小院时,两年多也确实发生过好几次被夜半敲门,被翻墙偷窃等事。
虽说没有闹出大乱子,但足以令她们心惊胆战。
春草很喜欢这里,还问她:“姑娘搬到公子准备的院子里,就是要和公子在一起的意思吧?”
云纱弯了弯嘴角,没说什么。
临朝开国第一位女官,由皇上亲封,北司拟旨,吏部盖印,持圣旨和公文的队伍十分高调地穿过京城最热闹的街,一路来到了云纱院门口。
这阵仗仿佛又出了一位状元郎似的,引起无数路人围观,得知是皇上封了女官,一时之间整个京城都沸腾了。
云纱按照黎盛的指导,沐浴更衣,设案焚香,跪拜接旨领衔。
等三日之后要进宫谢恩。
相对平静的生活骤然被如此浩大阵仗打破,云纱确实有些无措。
生活中也多了许多原本不认识的什么员外,官员,这个老爷那个大人的上门祝贺,有些人是藉着同僚庆祝之名,有些人则是非要扯关系攀亲戚。
云纱光是应付这个都要心力交瘁。
于是她干脆让春草把门关了,谢恩之前不见客。
除了这些,还有件事——
杨白羽已经好些日子没同她写信了。
她搬来百灵巷之前,有跟他信中说过。
但是来了之后,却一封信也没有收到,属实奇怪。
以她对杨白羽的了解,他不应该会这样做。
她担心之余也让春草去打听过,但熙源楼什么消息都打听不出来,一切如常,正常开门做生意,生意比之前还更好了些。
嵊楼卷入党争,从去年下半年之后,就收敛低调了多。
少了嵊楼的刻意打压,熙源楼得以喘息,并趁机又发展了起来。
春草也去了刑部,但刑部森严,外人完全没法打听,还容易惹祸上身,也只能悻悻而归了。
云纱觉得奇怪,但一时不知道怎么打听,她还试图找过梁程,但一次都没能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