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春夏应声。
  黎未说,“再去多找几个木匠师傅来,就说毛师傅做不了,要请他们帮……”
  “东家。”毛师傅出言打断,他沉声说:“做生不如做熟,交给别人做又要摸索个一段时间,我已经吃透了这个小餐车的做法,第一台做起来麻烦,后面一天就能够出一台的,绝不会误了东家的正事。”
  刚才还一脸诉苦的毛师傅一口唾沫一个钉似地做着保证,那摸样仿佛黎未敢说换人做他立刻就在得味楼抹脖子。黎未咋舌不易,面上却不显,“毛师傅不用为难。”
  “不为难,东家今天要是找了旁人来做,才叫我没法在东洲立足。”
  毛师傅提起了木匠箱子,他眯着眼睛扫了下站在黎东家旁边的男人,清瘦、温吞,真是个狠角色,三言两语就堵住了自己的进退之路,他不过是想趁机拿捏了面嫩的小哥儿,抬抬价格。
  啧,黎家找这么个人入赘,小心以后被吃绝户。
  容瑾注意到到了毛木匠的视线,他回以温和的笑容。
  ···
  送走了毛师傅,黎未和容瑾走去厨房,黎未说:“差点就被毛师傅架在那儿了,还好有你在。”
  “我又没做什么。”
  黎未笑了起来,如果不是容瑾从旁提点,站在旁边给自己勇气让自己觉得不是孤身奋战,说不定就真的被毛师傅弄得左右为难了。
  进了厨房,看到周元亮围着白塘跳脚。
  周元亮,“你不是说好了,想不出来弄什么摆摊的吗,现在是啥!”
  那语气、那表情,颇有种被抛弃的哀怨。
  白塘不动如山,脸色都不带变一下的,“昨晚刚想出来的,没来得及和你说。”
  白塘手上捏着面面片,用的当然不是白面,谁家路边摊用白面平头百姓消费得起的,他用的杂面,一份面粉两份麦麸五份荞麦粉加两份的高粱面,这三样掺和在一块儿和成面团,然后揪出小面团,稍微抻一抻就成了厚面饼。
  大铁锅里面是炒热的石头,石头特意挑拣过,大小个头都差不多的黑色小石头,是河滩上捡来的。
  洗干净晾干了放到锅里面炒热,中间拨开,把厚面片放进去再把推开的小石头堆到面片上,上下一起加热,不消一会儿面饼就焙干了,散发出了朴实的麦香和葱香。
  白塘把刚出锅的面片放到小簸箩里面递给容瑾和黎未。
  他说:“石头饼,胜在一个新奇,我以前在码头送人的时候听一个北来的船夫说的,这两日我一直在想做什么。我想着,出去摆摊一定要新奇有特色,才能让人驻足,我一个面点师傅,以前一直做的是细点,恐怕没几个人买得起。”
  容瑾拿起一个石头饼,巴掌大的饼很硬实,两面都是小石子儿按出来的洞洞眼,吃一口,有嚼劲儿、干香、管饱。
  “我放的葱油,没放葱叶。”
  “挺好吃的 ,就是有点干。”容瑾实话实说。
  白塘苦笑了下,“那我想想别的招儿。”
  “没说不可以啊,阿黎你说呢”
  黎未把嘴巴里的石头饼咽下去,他说:“石头都捡来了,卖着试试,要是没人买,那就再说,我们初初摆摊,肯定没办法做到尽善尽美的,一切都是摸索阶段。”
  周元亮像是在宣泄不满又像是自我厌恶那样大口吃着石头饼,“我就会切菜,我不会做什么。”
  凉菜师傅张师傅早就说了,他老家那儿有一道用鱼杂做的锅子,摆摊卖正合适。
  “那给我帮忙切豆腐。”
  周元亮咬着下唇看向容瑾,觉得他看不起自己。
  “郎君,铁匠铺子里把打好的铁板送来了。”
  容瑾转过身说:“豆腐花样多着呢,卤味里面再加豆结、百叶包肉、兰花干,除此之外,我还想买铁板豆腐。”
  第二十二章 铁板豆腐
  容瑾琢磨了蛮久,也在这两天出去溜达过,发现东洲的路边摊经济蛮丰富的。
  东洲府倚水而建,大青江的支脉汇聚成万顷碧波——南湖。因为南湖水深,吃水线深的海船入江后就到了南湖泊岸,船上的货物卸下后转到沙船上。沙船船头扁平,适合在浅滩上停泊,船只较海船要小,顺风时扬帆而起,一去便是二三十里,也更加适合入京后过水门进城。
  因此,南湖码头上船家、力工、纤夫等等不知凡几,非常热闹,在那儿各色小餐馆、路边摊、茶馆子应有尽有,云集了南北吃食。
  容瑾前天站在码头边,看着热闹非凡的景象,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当然,他过去主要是考察市场的,发现吃食丰富却也单一,无外乎重口味的碳水类、扛饿的肉类——正板的豆腐直接吸溜、咸的甜的烧饼就着茶水顺下去……再好点的就是烂糊的猪头肉,沥干了猪油的炸肉,或者和黄豆一起焖煮的杂鱼等等,夹在大烧饼、杂粮馒头里面,一口咬下去,满嘴油香、咸味冲脑,瞬间补充身体里流失的能量。
  他看了一路就吃了一路,心里面也在飞快地转着想法。
  得味楼的格调太高,在三猴子路那边支摊子已经在降逼格了,不能够再在码头上打着得味楼的招牌摆摊。
  等以后得味楼生意再起来了,码头上弄个摊子还能说是一件风雅事。
  现在是绝对不行的,哪怕强撑也要维持了体面,他就忽然理解了《红楼梦》里面那些煊赫之家明明拆东墙补西墙了还好维持排场,因为敬人先敬衣,维持着那个场面在,对手在出手时就要好好掂量掂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