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侍奉的人全换上了地方官员送的妙龄少女,吴侬软语,自然不是汉军旗的嫔妃可比。
  曹琴默举目四望,席间一切布置和京中不同,映着西湖美景,使用的杯盘碗盏亦是玛瑙琉璃白玉之类的珍奇摆件。
  久闻江南富庶,如今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皇上正遗憾不能一睹风荷美景,只见太后轻轻击掌。
  湖面上忽然飘来许多碧绿和荷叶和莲花,深红浅白,让人看不出真假,在碧色的湖水之上,夹着两岸的水灯,如画中美景。
  曹琴默了然一笑,这是太后有意敲打如懿。
  只是同样的画面,她已经看过一次了。
  玫嫔和庆嫔,一弹琵琶,一唱软曲,翩若飞仙遨游,恰似人间仙境。
  皇上亦不觉赞叹其词曲应景。
  如懿低首笑道:“臣妾不止知道‘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今日庆嫔一曲,便是女真人所作,用词独到,丝毫不逊于其他。”
  皇上握住她的手,“朕与你初见未久,便是这曲《墙头马上》,朕从未忘记。”
  一缕风声送着皇上的话吹到金玉妍耳边,她不通汉家诗文,便问向曹琴默。
  曹琴默喜欢闲时看戏,便笑着娓娓道来:
  《墙头马上》讲的是李家小姐独居深闺,心里苦闷,在墙上看望,遇见品貌兼优的裴少俊骑马而过,两人一见倾心,四下结成夫妻,并且生育子女。
  裴公子怕父亲知道,便将李千金及子女藏在自家花园中整整七年,后来裴父发现,斥责李千金为娼妓,将其赶走。
  裴少俊后来进土及第,去接她回来,她坚决不肯,直到裴行俭夫妻和儿女恳求,这才夫妻团圆。
  金玉妍不由得捂嘴笑道:
  “嫔妾只知红杏出墙,总是听皇后娘娘说起《墙头马上》,还以为是什么呢?听说那民间的酸秀才总写些富家千金和落魄举子的故事,以此希望能攀龙附凤,这出戏怎么像是那红杏出墙的千金凭空臆想,想着能得个浪子回头的佳婿。未嫁私奔,这样的人在我们北族那也是要沉塘的。”
  【触发主线任务,如懿破防值+2666,这才叫怼人啊。】
  四周静的吓人,湖面上的琴曲已停,金玉妍近侧的嫔妃都停下了筷子,余光有意无意的扫过金玉妍,细看那耳朵却是竖起来的。
  论大胆,后宫还没人能比得上金玉妍,偏偏皇上觉得她直爽率真,一直偏宠。
  南巡已有三月,如懿一直霸占皇上,后妃多有不满,恨不得金玉妍多说几句,替她们出了这口气。
  从前孝贤皇后和曹琴默统摄六宫时,连一直不怎么得宠的婉嫔一年至少还能见皇上一两面,如今却只能遥遥相望无言。
  皇上睨了金玉妍一眼,当着亲贵大臣的面,不好多做斥责。
  太后就不一样了,借庆嫔和玫嫔,敲打如懿只顾自已欢欣,全然不顾后宫其他嫔妃。
  如懿顿觉羞愧,急忙告罪。
  金玉妍的几句刻薄之语被西湖的风刮进众人耳里。
  太后不想让如懿太过难堪,推说身子不适提前离席。
  曹琴默只觉得再待下去没趣,借着送太后回去的由头离开夜宴。
  只是那风卷着朵朵白梅飘落,落在了曹琴默的蜀锦鞋面上,随着莲步轻移,又飘在地上,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第121章 一个顶三个
  太后叹了口气,“你是不是也觉得哀家老了,还不愿放下权欲之心,有些贪心。”
  曹琴默颔首,一边搀扶着太后,一边道:“臣妾不敢。”
  是不敢,不是没有。
  太后却不在意,只道:“哀家的恒娖远在准噶尔,上次来信说额驸与她不睦,若是有朝一日....哀家手下若没有能在皇帝面前说话的人,恒娖的性命怕也不保了。”
  曹琴默感同身受,“太后说的极是,科尔沁与我大清交好,和敬长公主远嫁,境遇和恒娖公主却是天差地别,和敬长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大清却一直和准噶尔不睦,恒娖公主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太后许久未得能吐露心声之人,见曹琴默能说出这般心疼恒娖的话语,很是感动。
  曹琴默道:“太后放心,永珣已经成人,皇上已经准他在礼部跟着学习,他很是心疼为了大清远嫁的姑母,到时候一定会为恒娖妹妹说话的。”
  太后眼底蕴上湿濡之意,拉住了曹琴默的手,慢慢握紧,“你是个好孩子,哀家一定会为你抚育好和宜公主。”
  转过回廊,但见进保领着齐汝走来。
  齐汝只道是要去为皇上请平安脉。
  曹琴默抬眼,看见齐汝脊背微弯,已经垂垂老矣,却还是在寒风中恭敬站着,不敢有一丝懈怠。
  皇上这几日宴饮,从来都是尽兴而归,没听说过身子不好。
  更何况这么晚了,合宫夜宴,请平安脉着实反常。
  曹琴默道:“皇上的身子一向很好,又无病痛,这么晚请平安脉,齐太医怕是要走空。”
  太后吃了酒,本不在意这些小事,听曹琴默如此说,也觉得反常,看向福珈。
  福珈颔首,“太后的手珠好像落了,奴婢去找找。”说完顺着齐汝离开的方向追去。
  曹琴默嘴角微弯,殷勤的扶着太后,对这一切恍若未知。
  谁能给她带来实在的好处,她就帮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