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颜知静了静,问,“季太医,皇帝当真什么也不记得了么?”
“是真的。”季立春道,“连自己名字都不记得了,宫里和内阁知情的人都乱成一团了。你可真是捅破了天了。”
尽管如此,颜知的眼神中仍是透着怀疑。
不过,赵珩若不是真把事情都忘了,死里逃生之后,又怎会轻易放过自己和母亲呢?
可如果赵珩真的忘记了……
颜知隐隐觉察出一丝逃脱的希望来,却又太害怕这是另一个陷阱,心情矛盾。
人总是倾向于相信希望的存在,况且颜知也实在想不到赵珩到底有什么理由演这一出戏来。他如今分明有一万个理由将自己千刀万剐的。
“颜大人,我往后不会再来颜府了。”季立春道,“因这回救驾有功,如今我已是太医院提点。”
“那便恭喜提点大人了。”
“这张方子,你拿着,调养身体的,早晚各一帖。”末了,季立春还恶狠狠的补了一句,“一定要喝!我写了一整夜!”
“……好。”
颜知只好将方子收下。
季立春仍不放心似的,问:“颜大人今后有什么打算?”
“……”颜知垂下眼,他并不是交浅言深的人,想了想,点到为止道,“我想回咸阳。”
“丁忧?”
“致仕。”
凡逢父母大丧,衡朝官员皆可回乡丁忧居丧三年,三年后官复原职。可致仕,就是彻底辞去官职了。
季立春看着他的眼神有些复杂。
“好不容易中的功名,就这么放弃了?”
“功名……”
颜知忽的记起,很多年前,卢师兄带着一箱书找到他,问他“十年寒窗,为何说放弃,就放弃了?”
当时他若没有那样傻傻地被鼓动,也许就不会遭遇到后来的一切了。
“我只想离开这里,回乡安葬母亲……叶落归根。”
“可……”季立春不知为何还不肯放弃,继续劝道,“你留在雍京,将来可以施展抱负,定国安邦,做许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
“提点大人何时有了这般情怀?”颜知问。
季立春似乎有些心虚,被一句话堵得蔫了下来。
颜知不再开他玩笑,云淡风轻道:“季大人。老实说,我从不认为凭借单个人的力量可以撼动一个世代。”
“我年轻时也想做一个百姓口中称颂的能臣、贤臣。可如今想来,只有时局造英雄,何来英雄造时势?”
“先帝昏庸,沉迷炼丹之术,二三十年不曾上朝,衡朝几度内忧外患,却也都过来了,究竟是能臣生逢其时,挽救万民于水火,还是说……不过是衡朝气数未尽呢?”
“堂堂大衡朝,国土几万里,若要仰赖我一个小小的二甲进士,才能定国安邦,那它可能原本也该亡了。”
季立春脸色铁青的看着他:“颜大人,慎言。”
“嗯,是我说远了。其实说白了……”颜知轻轻道,“季大人,我累啦。”
季立春长久地看着他,神色越来越复杂,最终也没再说什么,告辞离开了,临走又催了几遍药一定得喝。
告别了季立春后,颜知回到了空无一人的颜府,在书房安置好了母亲的骨灰,他便开始提笔书写致仕的奏疏。
想到这奏疏是要给赵珩看的,颜知心里还是有些心悸,用词也尽可能的简短。
书写到最末,他盖上方印,吹干墨迹,将奏疏合上,打算明日早朝告假,着人替他递交。
转眼,十几天过去。
或许是因为身体还未康复,接下来小半个月,赵珩都不曾上朝,颜知递交上去的致仕奏疏也石沉大海。
颜知连日告假,忐忑不安,找了礼部尚书打听朝中之事,从江永师兄那得知,赵珩非但不上朝,连奏疏也很少处理。
而他递交上去的致仕奏疏,只怕还排在陛下昏迷时堆积的公文奏折后头。
得知这个情况后,颜知才稍稍安心了一些。
反正如今他也是接连告假,只要能回咸阳安葬母亲,多少耐心他都给得起,等多久,也都是值得的。
可几日后的一道传旨,却彻底打破了他的高枕无忧。
让他从等待回乡回归山林的闲云野鹤,一瞬又再一次变回了惊弓之鸟。
赵珩宣他入宫。
第80章 粉饰真相
从前,颜知也没少被赵珩召入宫,却很少是由宫中的太监正儿八经来宣召的。
颜知告诉自己,尽量保持镇定。
自生还后,赵珩的行事风格确实与先前大有不同了。不上朝,不理政,甚至,自醒来后过去了半个多月,赵珩既没有来找他的麻烦,雍城也不曾出什么恶性杀人案件。
更何况,连季立春都确认过,赵珩已什么都不记得了,那便不会有错。
此次传召,或许只是他终于批阅到了自己的致仕奏疏,觉得过于简短,有什么想要确认的。
再说。颜知心想。自己本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他跟着传召的太监入了宫,来到甘泉宫的外殿后,那太监示意他在此等候,便进去通传。
得知赵珩正在外殿处理政务,颜知心里便愈发放心了。
外殿书房与内殿的不同,是赵珩常用来接见内阁大臣的,因此入门并没有那张巨大的屏风。
颜知走进书房,一眼便看到撑着头坐在书案前的赵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