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为了什么堂兄,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他就不怕自己取出袖中的绳索,把他捆回他们的屋子里去,再不放他出来么?
赵珩袖中的右手已握住了那卷捆人的软绳。
可一想到颜知从此又会像从前那样,脸上只有惊恐和淡漠相互轮替,再也不会对他露出方才那样的笑容,他袖中的五指又无奈地松开了。
颜知哪里能料到对方脑袋里的想法能那样瞬息万变、丰富多彩,他嘱咐赵珩回家等候,便独自前去拜访堂兄的家了。
应门的是颜光仲的妻子陶氏,她和颜知只在年轻时见过,却也拢共没见过几面,看着门外素衣玉带的俊朗青年,面露迟疑神色:“您找谁?”
因雍京那次不欢而散,颜知不知堂兄是否仍在生气,略显局促道:“嫂嫂,我是颜知。我来找堂兄。”
听见这个名字,陶氏便立刻反应了过来,毕竟他们夫妻俩一直都在打理着颜知的田租事宜:“小叔!你从雍京回来了?瞧我,竟没认出来!快进来坐!”
待颜知进屋,陶氏便笑吟吟请他坐下:“来,喝杯茶。你堂兄去衙门纳粮了,很快就回来。”说罢,又去到里屋喊人,“小文,阿武,快来。”
里屋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和一个三四岁左右的男孩。
在雍京总觉得时间过去的很慢,而实际上,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稍不留心便会错过很多东西。
“颜知哥哥。”少女喊着许久未见的堂兄。
“小文都长这么大了。”
颜知离开雍城那年,最小的堂妹颜小文不过十来岁的小丫头,如今一个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颜知又看向他那个素未谋面的侄儿。只记得前几年母亲曾和他提过一回,颜光仲堂兄为了照顾弟妹,没能顾上要孩子,一直到三十,才生了这么一个小侄儿,起名叫颜武。
颜武躲在门框后,又调皮又怯生的唤他“小堂叔~”。
“这就是阿武吧……”颜知略带歉意道,“我这趟回来的匆忙,也没有给你带见面礼……”
“小叔,你这说的是哪里话。”陶氏道,“前阵子,为了今年秋收的事,阿武他爹上雍京,本来只想和小叔说宽限田租的事,谁知竟得了你这样大的助力,我们都不知如何感谢好了。”
“……那次,我……”颜知愈发愧疚了,那日他做好与赵珩鱼死网破的准备,所以几乎是赶人似的将堂兄请出了府,甚至连一顿晚饭都没留。
“听光仲说,你在雍京做了大官,为国为民,忙得足不点地,可如此忙碌之下,仍旧抽空盛情款待了他,听了秋收的难处,非但同意了田租减免,还二话不说拿出府里全部的银两救急泾阳县的租户。”陶氏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要不是腾不开身,该是来年我们带礼物去拜望你的。”
看来自雍京回来之后,堂兄没有埋怨他的怠慢,反而在家人面前为他说了许多好话。
颜知感到无地自容。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是堂兄颜光仲回来了。
颜知转头看去,只见年近不惑的堂兄精神焕发,一副笑逐颜开的模样。
“颜知!你回来了!”颜光仲急忙迈步进屋,毫无嫌隙,高兴地拍着颜知的肩膀,“怎么这次回来也没通知一声?你都多久没回来了!我去杀只鸡,晚上留下来吃完饭再走!”说罢,他便挽了袖子要往后院去。
“堂兄!我这次回来是有些急事。”颜知拉住他,诚恳地道歉,“晚饭就不吃了,我说完事便要走。”
“你还是这么忙!”颜光仲担忧道,“好不容易回来泾阳一趟,本该多待一阵子才是!”
“明天我便启程了,晚上还得做出发前的准备,抽不开空。”颜知直入主题,“我这趟来,主要是来商量田产的事。”
颜光仲道:“你说。”
颜知看了一眼堂兄的妻子陶氏和堂妹小文,确认他们都在房间内听着,说道:“堂兄,我想将泾阳的田产全部转给你们。”
第114章 无赖讼棍
堂兄颜光仲误以为他想要转卖田产,疑惑地看着颜知:“怎么了?是手头紧么?上回你借的银子,一共八十六两四贯,我这还留了大半,你先拿回去用!剩下的我来年便能还上。”
“不,不是银子的事。”颜知道。
颜光仲更困惑了,他虽然眼界窄,却也知道颜知这种雍京的大官必然是不差这几亩薄田的。
放着收收田租,又有自己在帮忙打理,也是完全省心的,颜知何以要转卖田产呢?
颜知解释道:“我不准备再回泾阳了,也不想再劳堂兄每年往雍京捎田租。索性想将这些都处理了。”
“再不回来了?”颜光仲忽的脸色惆怅,“数十年后,告老还乡,落叶归根,也不想了?婶婶她也这么想吗?”
“我娘已经过世了。”颜知平静道,“在雍京的佛寺办过了葬礼,今晨我将她送上了山。”
颜光仲愣怔了半天,忽然愠怒起来:“你就为这事回来的?这样大的事,你也不告诉堂兄吗?”
堂妹颜小文也跟着抹起眼泪来:“婶婶……”
颜知解释道:“这没什么。伯母过世时,堂兄来信,我和母亲也没有赶回来。堂兄,分住两地,同姓家人也是难免越走越远。”
颜光仲安静了下来,他看了颜知一会儿,忽然问:“颜知,你是不是遇上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