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第20节
这两本教材因为空间压缩,每本印完后的成品还不足一百页。
“不少啦,毕竟是新机器,还要多熟悉熟悉,蜡纸刻印也是个技术活,”说到这里,春妮心中一动:“常先生想给其他学校也配发这套教材吗?”
常先生果然没否认:“你不是跟小方说,学生们得有本课本随时在手里,方便他们温故而知新吗?我觉得这想法不错。可你们的印速提不上来,只怕这事难办。”
春妮笑道:“这还不简单,拿这本《国文》举例。这本书一共编入三十二篇诗句文章,每篇诗文大概需要两到三个课时教授,咱们没时间一次印出一整本,可以将一到两个课时的先印出来发下去,剩下的再印再发。等到一整本印完,再让学生自己将书本整理装订出来嘛。这本《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
常先生点点头,忽而问她:“那假若我问你们订五千本课本,你作价几何?”
春妮心中大喜,嘴上却矜持道:“先生快别笑话我了,我就是个体育□□,订教材这种大事,您问我有什么用。”
印教材跟做木工不同,做木工是熟手活,工具磨损得慢,木头也不像纸张那样娇气。印教材的话,数量定然会更大,还有纸张,蜡纸,油墨还有机器的折耗都要考虑在内。机器来得这样不容易,即使方校长不狮子大开口,也不可能报出一毛五分钱这样的底价。再说数量这么大,只要常先生肯下订,他们就有得赚。
就像她跟校长说的那样,自己手里有点活钱,干点什么都好,不用总向常先生伸手。
常先生点着她笑:“滑头。”心里明白她定是为上回的事不肯再轻易开口,也不为难她,道:“那你回去跟你校长说一声,让他下午来我这来一趟。”
“哎!”春妮看了下窗外,这时候太阳有点高了,她回去正好赶得上吃午饭,便站了起来。
这时常先生拉开身侧的抽屉:“正好小春妮你来了,我听说你最近在跟方先生补课,这有两本书,给你拿回去看。”
春妮接过来,一本是彩绘硬皮书,书皮上写着《华国历史故事1》,应该是套装书。翻开一看,一页是插图,一页是文字,排版排得很开,看着不费劲。一本封面花花绿绿的,是本叫《三毛流浪记》的小人书。
这个春妮喜欢,她空间里是有些书,可那些都是实用性很强的操作书。她虽然是个囤积癖,像没用的小说诗歌什么的却也不会放在里边占空间。
这会儿没有了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春妮不介意看些闲书打发时间。高高兴兴收下来,谢过常先生,匆匆忙忙就往学校赶——她怕回去晚了,没她的饭吃。
路过纱厂的时候,春妮发现那附近摆摊的人群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聚落。
春妮不禁一叹,难怪李德三找她订的馒头越来越少,竞争那么大了啊。
而正在这时,几名倭国巡警提着警棍跟她错身而过。
春妮身后,那些小贩们像她在的时候那样,东西一卷,各凭本事,撒起腿就往巷末街尾钻。
但巡捕们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随便盯住哪个人,想捉住他还是很容易的。
春妮回身看去,一位卖草编的老头跑在了众人最后,巡警们很快扑身而上,提起棍子围着那老头就是一顿狠抽!
老头很快哀嚎着躺在地上,而巡警不见手软,将他的草编踢翻在地,几棍下去,直将老头打得口吐鲜血,不再动弹才扬长而去。
才是一个多月,这些跑起来软脚虾似的巡警们竟然变得这么凶残!
第27章 027 免费医疗
巡警离开有一会儿, 散去的人群才敢围住老头重新聚拢回来。
春妮夹在人堆里,听有人哀声叹息:“伤成这样,可怎么办?”
“那些巡警们一脚一脚全朝要害处招呼, 就没想要老杨头活。”
“有人知道老杨头住哪吗?咱们给他送回去吧。”
“我知道, 他家住在——”
春妮忍不住了: “你们不先把他抬到医馆里看看吗?”
小贩们沉默下来,片刻后有人说:“姑娘,你不知道老杨头家的情况。医馆那么贵,进去一次,什么都不干,钱就没了,他哪进得起呢?”
“我认识老杨头几十年了。他我还不知道?他就是进得起, 也舍不得。咱们还是别做多余的事,给他抬回去慢慢养着, 听天由命吧。”
“是啊。老杨头儿子媳妇都没了,就剩个孙子,往后可怎么活啊?”
“对了,他孙子现在在哪?咱们得出个人, 把他孙子叫回来。”
“说是什么小学。报,报——”
“报童小学?”
“对, 就是那。姑娘你也知道?”
“知道。老伯,你知道他孙子在报童小学的哪个校区读书吗?”
“这我就不清楚了。不过前两天,我听他提过一嘴, 说他在这摆摊,离他孙子近些, 也方便每天跟他孙子一起回家。”
“那就是江浦校区,”春妮挥手拦停一辆黄包车: “他孙子叫什么?我去学校叫他快点来。”
“哦哦,那敢情好。这孩子大名叫杨大强。”
杨大强这孩子春妮认识, 因为他是学校里入学学生最大的那几个,今年快十五岁了。还因为这孩子帮她看过几次摊子,每次坐在摊位上,总是拿着张纸在算上面的算术题,却因为脑子没别人聪明,总也算不对……
春妮收回思绪,拜托众人将草编收整起来,让黄包车将老头拉往最近的医馆: “先别管钱了,救人要紧。他孙子我知道,要是他爷爷出了事,肯定不会把他爷爷扔下不管的。”
看着人进了医馆,又托跟老杨
头交好的老伯留下来照顾,春妮再才拦下另一辆黄包车,直奔学校而去。
半个小时后,春妮领着杨大强匆匆走进医馆,须发花白的老大夫轻轻对两人摇了摇头:“伤在内腑,只能慢慢调养。”
“内腑是哪?”春妮见大夫面露不解,解释说: “我是问他是伤在心肝脾肺肾哪个地方?”
“这……老夫刚才摸着,应该在脾肺之间。”
“那到底是脾,还是肺?”杨大强已经快崩溃了。
老大夫为难:“这……老夫又没生着透视眼。你们要想知道,恐怕得去洋人医院照照x光看。”
春妮转头去看杨大强。
杨大强咬咬牙:“去!”
“不去!”
两声截然不同的回答同时响起。
杨老头不知什么时候苏醒过来,正挣扎着要坐起来。杨大强双目含泪,去搀扶他:“爷爷!”
“听见没有?咱们不去,不去医院。”杨老头脸色灰暗,说一句话喘半天,只有“不去医院”这四个字异常坚决。
“可您不去医院伤好不了。”
“我的身体我知道!”老头倔得可怕:“大强,抬我回去,我养两天就好。”
“爷爷!”
“老人家,您要是担心医药费的话,我可以先借你们一点。”春妮犹豫再三,开了口。
杨老头不为所动:“不去!大强,你送我回家。”
“爷爷,您就听我的,咱们先看了病再说吧。”杨大强苦苦哀求。
杨老头头一歪,吐了一大口血。
春妮心里闷得很。她想起在家乡那会儿,村里有户人家的老娘病得很厉害,他家里儿子媳妇都孝顺,死死哀求她去看病。老太太也是百说不动,最后他儿子花钱从县城把大夫请到家里来,给老太太开了不到五毛钱的药,一共花费不到一块钱。老太太知道之后,硬是从床上爬起来,拍着大腿骂了儿子大半天。
大伙看她这精神头,以为她终于是吃了药有所好转。转天早上,老太太不见了。儿子一家人疯找几天,最后在深山中找到一双鞋,和老太太走时身上穿的半件靛蓝罩衣。
那时候春妮还不懂老太太儿孙们为何哭得那样凄厉刺耳,现在她懂了,她宁愿自己永远不懂。
春妮把杨大强叫到一边,把身上的零钱都塞给他:“先拿着这些,一定劝爷爷去看病。要是不够,你知道在哪找我。”
她不等杨大强说完感激的话,挥挥手出了医馆。
回到学校,几个老师和方校长竟然都守在凉粉摊边。方校长站起来迎她:“杨大强他爷爷怎么样了?”
一会儿功夫,杨大强爷爷的事传遍了学校。
春妮把杨老头死活不愿意看病吃药的事说了,方校长就叹气:“杨阿爷是怕拖累孙子。”
“那也不至于等死吧,先把命救下来,有什么事可以以后再说。”夏风萍说。
“我好像听说过,杨阿爷家里欠了巨债,他们到江浦是躲债来的。”杨大强的班主任王老师说。
“欠巨债?王老师,你有没有听清楚?我看杨家爷孙俩都老实巴交的,不像会欠巨债的人家啊。”
王老师摇摇头,没等说话,春妮终于想起差点被她抛在脑后的事了:“校长,常先生让我转告您一声,叫您下午去学校寻他一趟。”
方校长“啊”地一声:“常先生找我有什么事?”
春妮将常先生想订学校编的教材这事说了,几位老师都非常振奋:“校长,那你可要跟常先生好好说啊。”
“是啊,校长,咱们能不能再吃一回肉,就得看您的了。”
春妮:“……”得了,有老师们的叮嘱,她至少不用担心方校长会做赔本生意。
等等,不是啊,这教材她又没参与编印,真有盈余,她也领不到一分钱,怎么还跟着一起开心?
几位老师给方校长打扇子的打扇子,叫车的叫车,闹哄哄将校长送上了车,春妮想起来追上去嘱咐一声:“校长,您能不能帮着问问常先生,有没有法子帮杨大强一把?”
方校长冲背后挥挥手,黄包车拐个弯,不见了。
接下来的一整个下午,老师们翘首以盼,在下午放学之前,总算等来了方校长不紧不慢的步伐。
老师们迎上去先问杨家爷孙:“杨阿爷的事,常先生有什么主意吗?”
“常先生给他们介绍去慈仁医院,那里有免费医疗病房,我回来前已经安排他们去了。”
这老师们就放心了,接着问起印教材的事。
“定下来了,两套书,一套六千本,常先生准备都交给学校来印。”
“一本多少钱?”
“三毛三!”方校长意气风发。
“三毛三,一万二千本,一共是多少来着?韩老师,你快来算算看。”
“一共能卖三千九百六十块。”韩老师是数学老师,眼一眨就报出了数量。
“唉呀,谁让你算那个,算咱们能结余多少。”
“这……按一本赚一毛钱算,有一千二百块吧。”
“一千二百块,我一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呢。”几个老师两只眼睛里都泛着银元的光芒。
“还一本赚一毛钱,美得你们。”方校长保守道:“蜡纸,印刷,油墨,甚至是机器耗损算进去,赚不到这么些。特别是蜡纸,我们印不到两百张就得重制,不然会漏墨,这可不大好。”
忽而板脸道:“你们啊,怎么总想到钱钱钱的,这回是帮兄弟学校印教材,不要钻到钱眼里去。”
方校长一向随和,老师们都不怕他,韩老师嘿嘿笑起来:“那校长您干嘛要三毛三呢?直接报个底价出来,咱们也不能怎样嘛。”
“是啊,别的学校老师没帮着学校印教材,我们可是身兼数职呢。以前我们没说什么,现在有点钱了,是不是给我们适当改善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