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民国小百姓> 民国小百姓 第94节

民国小百姓 第94节

  说起高大海,大伙又是一阵沉默。有些人,他在时不觉得如何好,等他走后,有了后边这几个合伙人的好处,才知道高大海的好处。
  人有时候就是一口气顶着,那一口气泄了,马上就塌得不知道哪去了。高大海在时,他们学校买粮食不用操心,现在么,学校的食堂采买交给了李德三。这家伙成天在各处码头上转悠,买不买得齐,得看天意。
  何况现在粮商奸得要命,买来的粮食淘出来一小半都是石头。为此,学校不得不多聘了一名妇人专门淘米。
  有时候他实在买不到粮食,厨房只能往窝头里多团点野菜,混个肚饱,嘴里尝到点咸味就不错了。也幸好海城临海,学校至少不用操心买盐的问题。
  光是这两千多张嘴巴,已经足够为难他。所以,买煤的事,春妮不好再放手。
  后边再去张庄,春妮跟王大嘴和王保全又见过几回面。村长竟真看在大嘴的分上给他们每公斤再便宜了三厘,这是喜事。
  叫人唏嘘的是,大嘴说,赵大麻子在来海城的路上,染上痢疾拉死了,还有陈有根,刚旱那会儿,卷了寨里一些粮食,自个儿悄悄跑下了山,多半也是死在哪了。
  春妮想起才从家乡逃出来那阵子,她碰到这几个伤兵,彼此扶持相携走出那百里黄泛区,想起那会儿大嘴对她和夏生的照应,对他话里的不尽不实之处没有再追问下去。
  “听说,高大爷回了乡下,应该比城里要好吧?”
  “至少不愁粮食吃。”王老师说了一句,大伙又沉默了下来。
  高大海愁不愁粮食不好说,但外边哪里没在打仗?
  否则租界人这么多,物价这么高,为什么大伙都挤在这不走,人还越来越多?
  无非是因为这里不打仗,躲在这里,日子苦是苦点,至少不用担心哪天枪子飞过来要了命。
  …………
  “雅业?听上去有点意思。”付鸿民叼着雪茄,将摊开的计划书扔回到茶几上:“你们想让我推荐谁来写字帖?”
  “这……我们哪有您清楚?”方校长笑着说:“就是我们合计了一下,我们小学生写字,首先力求端正。这本字帖既然是给蒙童所用,当以楷书最好
  。若是能有名家范写,适当提升一下字帖的名气,当然更妙了。”
  “有道理。”付鸿民一支雪茄抽完,问道:“那一本字帖,我的分红是多少?”
  事都没谈妥先要上价,什么东西!
  方校长暗骂不已,僵笑道:“这个还要等字帖写出来,付完润笔费,找到最好的制版师傅制出雕版,计算完成本再说。”
  “哪里要这么麻烦?分成不都是按净利润分吗?”付鸿民很老道地说:“干脆一点,五五分怎样?”
  不过是找人写个字帖,你就要五五分,还干脆一点,你干脆去抢好了!
  方校长为难道:“这……钢笔字帖以前没有人写过,我们也不清楚它会有多大的利润,还有市场宣传。对了,我们不准备光是印刷以前的旧字帖,小顾老师您记得的?她建议我们的字帖用那种半透明的硫酸纸,这样方便摹写。可我们算过了,市面上硫酸纸比普通纸张造价昂贵,而且不是很容易着色。如果用新纸的话,改良纸张的配方是必然的,这又要一笔研究经费。对了,付先生,我还没说,若是请名家来写的话,您只投资一千块钱,真的不太可能够啊。”
  付鸿民:“……一千块印一本字帖都不够?我那天还捐的一千块——”
  “已经给学校都买了过冬用的煤,托您的福,我们还造了个锅炉,让学生们以后随时能喝到热水了。我可是跟学生们说了,这都是付先生——”
  付鸿民摆摆手:“好好好,别说了。周景山你知道?我等会儿写个条子,你去找他。”
  “您说书法大家周景山?他老人家也什么时候也来了海城?”方校长大喜过望,忽而又犹疑:“可我听说周老先生的眼睛……”
  周景山是当世有名的书画大家,他不止毛笔书法了得,前朝覆灭之后,西学之风渐盛,老人家打破门户之见,主动练起了钢笔字,一手硬笔字也十分有名。然而传闻其晚年患了眼疾之后,几乎不再执笔。若他愿意为字帖写范字,那他们的字帖定然会未卖先火。
  “就是他。”付鸿民道:“他来海城求医之后,眼疾已经好了不少。对了,你去求字,不要一开口就说要买。你不要提我,只说这些字帖的收入全部用来补贴学校学生,那老头就是还瞎着眼睛,也肯定会答应给你写。”
  方校长:“……”是不是想当大官,首先要够不要脸?
  第123章 123 名气
  跟付鸿民合作开发的字帖赶在年前, 海城中小学生放寒假那会儿上了市。
  本来周景山老先生很爽快地写了范字,海城有的是雕版高手,只要出的价钱合适, 做一副好雕版, 一点问题都没有,然而,好事总是多磨。
  方校长那天在付鸿民面前说的话,不全是编来周旋他。春妮建议的硫酸纸造价过于昂贵,华国工业几乎等于无。因而,浓硫酸也不易得,而且那纸一般用铅笔来绘制建筑图纸, 韧性太差,钢笔笔尖一钩上去就是个小洞, 做描摹用的纸还差点意思。
  如果能有其他材料替换,自然更不错。
  他们找了几家造纸坊,最后是杨大强从油印的蜡纸上得到灵感,几人将蜡纸放在磨石上反复打磨, 制出一种可以使墨迹顺利附着的蜡光纸,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年杨大强爷爷被倭国人当街打成重伤去世之后, 他被方校长招到学校印刷室当半工半读的油印工人,他利用蜡纸的特性钻研出了独到的彩印方法之后,就被方校长破格任命为印刷厂的技术主管, 如今他手下也有了两个学徒。
  玩具厂发展起来后,印刷厂也沾光换了几台新设备, 加上吴江大学以前淘汰下来的旧印刷机,日夜不停的话,一天至少可以印一千张四色拼图纸张。一千张彩色拼图看似不多, 但现在通行的彩印均是套印技术,若一张图有三种颜色,比起单色印刷,至少要多印三次,若有五种,则要套印五次,以此类推,彩图的颜色越多越繁复,套印工艺越复杂。印一千张四色拼图,比单印四千张单色印物需要耗费的时间人力只能是更多。
  一本小小的字帖,他们现在已经有了实力自己刻自己印。
  描摹用的蜡光纸解决,字帖才真正付梓发行。
  正好逢着大年下,大人办年货,给孩子买一本字帖当新年礼物,也算应了节气。
  此时,作出这等丧心病狂营销策划的春妮等人,完全不觉得,自己等人的未来将会受到多少海城中小学生扎小人诅咒。
  借由这本字帖,校长他们结识了大书法家周景山先生。
  老先生听闻学校在不靠别人的情况下收留了两千多个孩子免费读书,深为动容。不顾病体未愈,将校长和春妮几人介绍给他的朋友们,请他们有空上门为那些学生们作指点。并承诺他们,等年后天气暖和一些,他组织一场义卖会,所得将全部捐献给他们的学校。
  周景山的圈子来往的,能是一般人?
  学校在赶制字帖的工夫,方校长被带着认识了一圈这个国画大师,那个印章大家,还有那个……
  到字帖发售之时,校长已经在海城的文人圈子混出了点小小名气。
  方校长与周老先生因字帖结缘,因而每每被人介绍,必要先说一说那正在赶制的字帖。几次聚会下来,他许诺过不下十位大家,等字帖试印出来,将会先送到各位先生案头品鉴。如果先生们喜欢,还请留下墨宝推荐云云……
  于是,校长转悠几圈下来,他们的字帖有了周景山先生写范字,钱松龄先生写题跋,孙允祥先生绘制封面……这本华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本硬笔书法字帖,注定不会平凡。
  春妮在其他方面迟钝,但她听韩厂长将这些题字的画画的大师们都给她介绍一遍,便模糊明白了要紧处。等试印本下来,她豪掷三块大洋,先买了十本,吓得夏生以为自己又要加练,晚上硬是没敢回家睡觉。
  其实春妮完全是囤积癖发作,她是意识到这本华国第一版的字帖的价值,提前多囤几本当投资了。
  以校长普及教育的心态,这样一本名家专属订做的字帖才只卖三毛钱一本,便宜上天了好不好?现在一本软皮笔记本都要两毛多呢!
  然而,这本字帖书的身价会不会涨,是以后的事。字帖上明打明写的钢笔字帖,光是“钢笔”这两个字,就先拦住了多少没有钢笔的人家。这年头,一支钢笔少说都在好几块钱以上,这个价钱,买普通的毛笔,能买好几支了。
  海城读书人虽多,舍得多花一笔钱买字帖练字的人家又不多。加上现在学校的财政不再那样紧张,校长一心韬光养晦,这本意义非凡的字帖在问世之初只是按照常规程序,由他们跟书店谈妥,夹在一堆字纸中,正常摆在店中售卖,不像睡美人的浩大声势,除了字帖发售那日,请几名文人在报上捉刀写了两篇软文之外,一分钱的宣传费用都没多出。
  如此,仅是年前这几日,仍然卖了近一千本之多,各大书店商铺相继发来库存告急,让他们加急送货。
  幸好有去年卖多米诺的经验在,方校长考虑到几位大家的名头,原本就印的不少,再紧急让工人加班,总算顶过了年前这一拨小高峰。
  只是几天功夫就卖到将近一千本,也着实有些吓人。方校长抽空让几个学生去书铺里打听,怎么卖得这样快,才知道原来好些人家听说有钢笔字帖卖,一买就是好几本,有的大户人家成摞成摞地朝家里搬。买字帖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给孩子买,而是自家买来用的。
  书肆老板问起,那些人就说,现在政府公文大部分都以钢笔书写,以前市面上没有钢笔字帖售卖,大家各写各的,没个标准,不知写的讨不讨上官欢喜,现在有了字帖,照着上面的写,便是不出挑,也总出不了错。再听说写范字的是周景山老先生,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买啊!
  周景山擅写行草,他的楷书字还没有多少人见过呢。
  要知道,大总统都曾求过周景山老先生的字。总统喜欢的字,自己照着练总不会有问题了吧?
  商家都是趋利,见到字帖好卖,当下有不少书肆将剩下的存货摆在显眼处, “民国第一本硬笔字帖”的名头一打出来,又迎来了销售的小高峰。
  不止是自己买,亲戚朋友,上司下属,家里有小孩的,人人一份,个个不空,自然多多益善。家里没小孩的,写文书,做笔记,想练字的有字练,不想练的,放在家里欣赏,也是一件拿得出手的雅物。何况它定价三毛钱,平民百姓少买两斤糖,这钱便省了出来。过年走礼,说出去好听,送出去也有面子啊。
  学校字帖的问世,正好填补了市面上的一项空白。
  如此,这个年一过,到了三月间,周景山钢笔字帖的名声已是传得很广了。江南文风重,如金城,明州这些周边大市的书商听说之后,打听到学校地址,纷纷找上门来求购。新鲜印出的字帖还没走出校门,便全卖了出去。
  没想到,他们的睡美人经营了一个夏天,影响力还没怎么出海城,倒是钢笔字帖先一步在周边铺上了货。
  只是三毛钱一本,就是卖出一万本去,也最多一千块钱的纯利。比起睡美人,这个钱少是少了些,但是,赚得既不扎别人的心,又不扎自己的手,借此,学校拓展了人脉圈子,还是个细水长流的生意,除了付鸿民可能不满不够赚之外,学校里,从方校长到林老师,个个都觉得这生意再划算不过。
  而且这个年代,制版开印刷公司的成本不小,仿制盗版的成本也不小,他们原本就把利润压到最低,就算别人想盗版,也没几分利可图。
  因而,字帖也不用担心盗版问题,可以敞开了印。至少,在江南不用担心。
  原本年前付鸿民听说钢笔字帖定价如此便宜,还有所不满,招方校长去问了一回话,方校长按春妮教的,什么销售曲线,什么顾客心理分析等云里雾里的话砸下来,末了再扣上一句“初等教育惠及普罗大众”的高帽子,让付鸿民总算停止了唧唧歪歪。
  不过这老头子天天入花丛,夜夜做新郎,并没有多少时间去盯着这桩他一时兴起投资的小生意。他会想起来过问,无非是年节走礼之时,跟昔日的同僚朋友们吹嘘起来有内容罢了。
  那些人听说他成了赌坊的股东,明里不说,暗地里哪个不鄙视唾弃?现在他投资了字帖,往小了说,这是他付某人关心教育,关爱孩子,往大了说,也是他下野不下心,时时在为国家的下一代忧心。
  年后字帖见了利,付鸿民又招方校长去问了两回话。
  一回是字帖能不能提一提价,再就是,还有什么说出去好听,又能赚钱的新项目别忘了知会他。
  第一条自然不可能同意,东西好卖一些就提价,那是奸商所为,只要方校长还要名声,想也不用想。到时候,主意是付鸿民的,得利也是付鸿民的,挨骂的是学校,想什么美事呢?第二条,方校长唯唯答应,回头便带着春妮几个得力干将,帮着周景山先生将义卖会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别说没有新项目,就是有,也要为义卖会让出一射之地。
  周老先生肯拖着病体为他们学校扬名募款,哪怕只是空摆了一个席面,他们也必要认认真真,竭尽全力将这场戏唱全唱好。
  别看海城天天灯红酒绿,电影院戏园子出了新戏就满座,但论及书画义卖……也就是周先生连同几位都在海城的书画大家联名,才能有名流愿意捧场。
  海城的底蕴差了一些是其一,再者,乱世黄金,盛世古董。战乱时代,人们手上有些钱,都去储存黄金白银这些硬通货去,谁会去买不好存放,不好收拾,更不好变现的书画?
  包括春妮自己,手里有闲钱,也绝对会先藏黄金。
  前几年,华国一名经史大家在海城病逝,他的家人欲将其手书作价卖出好还债,一共二十六本的手稿也才卖了五百块钱。这位经史大家即使在春妮的年代,也是如雷贯耳,语文课绕不过去的一位大学问家,然而其一生心血的书稿卖得的价钱却只有区区五百块,搁在车行,连个车轮子都买不到。
  故而虽有周景山等几位大家的名头,春妮等人心里对这场义卖会最终筹得的善款并不如何乐观,但这是老人家对学校的心意,这次义卖的场子也是主人家免费借给他们使用。看在这些善心人士的份上。她按照计划,将该请来的人都请了过来。
  江致清,符律师,纳尔逊,付鸿民,还有周景山,钱松龄等国学大家……几位学校创始人离开后,不知不觉,学校凭借自己的努力,也积攒了这么多人脉。
  随着来宾们一个个进门落座,义卖会终于进入了正题。
  第124章 124 遗漏
  抗战以来, 海城教育界数度遭遇倭国人打压拉拢,为了早日施行奴化教育,但凡有些名望的学问家教育家, 无人不被76号那几条恶犬骚扰过。除非实在被家室拖累走不了, 大部分如张常几位先生那样,早早就悄悄撤到了外地。而教育界跟文化界一向联系紧密,教育界的人跑了,文化界至少失去了半壁江山。
  倭国人向来重视文化管控,若非如今位于南城的华国汉奸政府即将成立,在大汉奸王季新的号召下,总算招纳了不少闻风而降的软骨头, 使得海城这边压力稍减,这场义卖会也是办不起来的。
  像这样规模的义卖会, 自抗战后,海城已是有两年多没有再举办过。纵然如此,来的人也只是将座位堪堪坐满。表面繁华终究是虚的,一场义卖会便将海城这空中楼阁般的盛世打出原形。
  江致清跟方校长叹息:“海城局势一日比一日败坏, 我的那些老朋友们,还活着的, 都离散在各地。不然,周老先生的义卖会,哪里至于冷清至此?”
  然而, 话音未落,一群穿着各异, 十七八岁的孩子涌入会场,你唤我哥哥,我叫你妹妹, 没一会儿把拍卖会剩下的几个角角落落的座位全部占满不说,还余下十几号人,都站在过道上,硬是站出了“摩肩接踵”“指插不进”的效果。
  江致清一顿,果然看见学校那位大名鼎鼎的小顾老师在人群中跟为首的男孩子打了个眼色。
  他一颗心马上定了下来。
  听说此次义卖会,周老先生会同几位朋友,准备了大小共六七十幅拍品。江致清跟周老先生是朋友,担心卖不了这么多拍品,老先生下不了台,他私下里叫了好几个人,打算看情况不对,自己多出些钱,不能叫老先生一大把年纪,还丢这样的面子。
  江致清坐下来,身边不时有人来跟他打招呼。说话的间隙,姓顾的小姑娘身影在那十几个比自己高出一头的男孩子中间穿梭,看那模样,似乎是在向他们叮嘱什么。
  不一会儿,满场都是那几个男孩大声的交谈:“一会儿都不许乱说话,周老先生都多少年没卖过字画了?咱们可得好好开开眼,等回去家里人问起来,也好跟人多显摆两句。”
  “就是,都记得庄重些。像周先生这样的大家,平时到哪看得到人家的真迹?哪怕买不起,坐在这好好欣赏也是福分。”
  “江山代有才人出啊。”江致清低声感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