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民国小百姓> 民国小百姓 第99节

民国小百姓 第99节

  方校长不知道春妮去双城真正在干什么,现在政府在双城,那里是大后方,即使他们一时半会儿用不到双城政府,也不能忘了那个地方,万一形势糟糕到海城再也容不下他们,他们说不定也要跟海城职教社那样退到双城去。
  欧洲战火越烧越炽,义卖会才刚过去不到一个月,德国人如大家料想的一般,向法国发起了冲锋。高卢雄鸡几乎没怎么抵抗,仅仅数小时后,便彻底躺平。
  法国被占领,那英国呢?战火将烧到什么地步,谁能知道?谁能预料?
  他们必须多准备几条后路。
  第130章 130 乐观
  春妮曾设想过, 她到双城的路上或许会跟她去海城的路上误入某个战场,或是被倭国人抓走刁难。她没想到,来的这一路什么事都没发生, 反而是她到达双城的第一天晚上就遭遇了空袭。
  尖锐的防空警报响起之时, 春妮坐在旅店一楼宾客区的竹椅上,正在等待李德三帮她办理入住手续。
  前一刻还笑眯眯的店老板抓起脖子上的竹哨子,吹得声嘶力竭:“都到这来,
  都跟我来!”
  他一边吹,另一只手挑下门边的白纸灯笼,扭着矮墩墩的身子一马当先,冲出了店门外。
  春妮将行李箱往大堂桌子一下塞, 赶紧跟在他身后钻了出去。不远处火光隐隐,大量浓烟腾空飞舞, 遮天蔽日,几乎看不清前面的路。
  双城依山而建,地势崎岖,又因为是晚上, 春妮只能盯着前方店老板那一盏时明时灭的灯笼在人群中穿梭。这个时候,她也顾不上跟着她来的那几个小伙子有没有跟上来, 反正他们都是高她半个头的大小伙子,那身板比她还安全。又不怕走丢,只能先各自逃命, 等安全后再说。
  “啊!”
  忽然,春妮前方那个穿竹叶纹旗袍的女人一边往后看, 没注意脚下腾空,扭了一下,朝她的方向歪过来。
  春妮先前看她穿着细高跟鞋走得踉踉跄跄, 就防着她这一下,在她歪倒的那一刹那,伸出手扶了一把。
  “小妹子,多谢你了。”女人脸上带着张惶之色,还在伸着脖子往后看,冷不防又被人撞了一下。
  春妮不得不攥紧她的胳膊,道:“你先注意看路吧,别把脚拐了。”
  也不知道她在没在听自己的话,这时,胖老板的白灯笼倏然一闪,看不到了。
  幸而跑来跑去的人中,有不少人手上都执着灯笼。借着星星点点的火光,春妮看清台阶下方是一个山洞,忙带着她钻了进去。
  山洞里零零散散已经站了好些人,两个穿制服的警察站在靠外一点的方向扯着嗓子吼:“都朝里走,朝里走!”
  春妮搀着的女人突然挥手:“王妈,在这里!”
  一个穿着粗布衣裳,身上背了三四个包袱的黑脸妇人跑过来:“小姐。”
  旗袍女人目光掠过她,看向她身后,脸色忽然一变:“安仔呢?”
  王妈脸色也是一变:“怎么少爷没跟着您吗?”
  “他之前牵着你在玩,怎么会跟着我?”
  “可后面我看见他跑到你那边去了啊。”
  女人顾不上责备仆妇,逆着人群往外挤去:“安仔,安仔!”
  只是没挤两步,就被人流推了回来:“挤你个先人板板,往后头走!”
  洞口的警察急了,挥着警棍没头没脑地打:“往里头走,没听见嗦?不准站在这,里头走里头走!”
  女人满头大汗,几乎要哭出来:“安仔,安仔!”
  没一会儿,她身上脸上被人推来挤去,眼看就要再倒下去。
  她的仆人王妈抱着包袱不敢丢,只能跟在她身边喊:“别推别挤,都让让,让让,让我们出去。”
  外面的人黑潮一般涌进来,眼看两人要涌没在人群之中发生踩踏事故,春妮实在看不过眼,跟着挤过去,一手挥开她身边的人,护着她往外走:“你孩子长什么样?我帮你看看。”
  “他,他今年有两岁,穿着蓝色短褂,脑袋剃光了头发,只有耳后留两撮……”女人反应不慢,立刻将孩子特征报出来。
  “你看那个是不是?”春妮眼睛尖,不等她报完,一眼看到被区明顶在脖子上,正在哇哇大哭的穿蓝褂小男孩。
  女人大喜过望,就要跑过去接孩子:“安仔!”
  春妮眼疾手快,急忙拽住她,道:“别着急,抱他的人我认识。”说着,她冲那边用力挥了挥手:“区明,这里!”
  两方穿越人海顺利会合,女人抱着孩子不撒手,几乎软倒。春妮看她和王妈两个女人家被挤得实在艰难,让几个小伙子跟在左右,随着人群一齐涌到里面,找了个略微宽敞的地方坐下来。
  山洞里已经挤了不少人进来。
  春妮看见,有人趿草鞋,有人捧茶壶,有人提着小马扎,还有人拿着席子原地铺展开,取出一副叶子牌招呼熟人亲友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玩起了牌。洞口处,巡警冷白的手电筒时不时扫过,洞壁两侧,两点煤油灯闪着幽幽的黄光。哪怕耳边轰雷阵阵,炸弹就在耳边炸响,他们竟是对这样的情形已经熟视无睹,甚至安之若素。
  “哎呀,还没多谢你。小姑娘,小伙子,谢谢你们帮忙找回我家安仔。”旗袍女人拍着儿子哄了半天,终于想起来多谢眼前的大功臣。
  春妮顺势跟她寒喧,得知她夫家姓黎,竟是从海城开始,就跟自己坐的同一班船,同样在天门码头下的船,还进了同一间旅馆。
  黎太太为这样的巧合欣喜不已:“我们家安仔从上了船就开始不舒服,病了小半个月,不然,说不定我早跟妹妹认识了。”
  言谈中,黎太太告诉春妮,她丈夫是双城政府的雇员,两人婚后育有一女。原本该在三年多前就随着丈夫撤离到双城,只是临离开前她发现自己怀了身孕。
  为了母子俩的安全,黎太太不得不撇下丈夫爱女,先回海城娘家安胎,直到三年后,孩子满了两岁,才敢带他上路同丈夫会合。
  她又问起春妮到双城的目的,春妮将学校办分校这事告诉了她。
  因为要调查付鸿民的事,来之前春妮就跟众人统一了说辞,先打着办分校的旗号,将双城教育部的几号人摸熟再说。
  黎太太惊喜道:“哎呀,我先生就是教育部的,这件事到时候我可以让他来帮你们。”
  教育部?
  出门见彩啊!
  春妮跟李德三对视一眼,笑道:“那可不是巧了,到时候还需仰望黎先生关照一二。”
  黎太太满口答应:“仰望不敢当,你们可是我安仔的救命恩人。”
  这时,因为差点弄丢少爷,一直不敢作声的王妈见缝插针,拍了春妮一句马屁:“顾小姐年纪轻轻,竟然都能办学校了,真能干。”
  黎太太原还没注意,这时方疑道:“是啊。你一个小姑娘,学校怎么会放你出来办这么大的事?”
  春妮早就因为这副少女的容貌不知让多少人看扁过,她又不是在说瞎话,故而丝毫不怵,拿出应付人的那套说辞,打消了黎太太的疑虑。
  这时已近晚上八点,进入防空洞的人越来越多。闷窄的防空洞里很快被咸菜味,汗臭味,脚臭味等各种味道填满。
  春妮见他们对这套程序似是熟极而流,早就忍不住好奇心,问旁边的本地人:“大哥,你们都好镇定啊,怎么都不怕的?”
  “小妹子刚来我们城里不久吧?”大哥拍了拍头上从洞顶簌簌落下的灰,道:“小鬼子三天两头都要来炸一回,天上一嗡嗡,老子们就晓得他们要拉什么屎,怕有个屁用?待到一炮轰死了,谁也不认识谁。政府给你包埋,不要你出板子钱,还有这么多人作伴下去摆龙门阵,啷个不划算嘛?”
  春妮:“……”都说蜀人天生乐观,天塌下来当棉被盖,果真百闻不如一见。
  玩笑归玩笑,接下来大哥照他的经验跟春妮估计了一下,至少还有一两个小时出得去,还老道地安慰这一干妇孺:“不怕的啊,出去了吃个盐茶鸡蛋。这边天门码头日夜都有宵夜卖,饿不着。”
  他完全没看见,旁边的黎太太主仆俩被他安慰得差点又哭出了声。
  春妮又问起那些人手执的灯笼,大哥告诉她,市府规定,每家每户到了晚上都要在门口点一盏,遇到空袭摘下来就跑也好照个亮。
  乐观的本地人大哥估算得不错,三个小时,将近凌晨之后,轰炸终于停了下来。
  又等了一会儿,直到前面有了动静。他们这处的人们提着灯笼,夹着板凳也开始往外走。因为早在进洞时,大部分灯笼都已经被值勤的巡警灭掉了。防空洞外边放了两条点燃的火把,那些手上有灯笼的人经过时,便将灯芯拔|出来,拢在火把上点燃,再放回到灯笼中。
  队伍快速挪动着,很快即将轮到春妮她们。
  她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筋骨:因为战争阻断了铁路与陆路,她这一趟仍跟去海城一样,全程坐的蒸汽轮船走水路。好在从海城到双城是一条吴江贯穿始终,虽然有道路障碍,不过是在沦陷区与国统区交界处多换两回船,多走一些路罢了。
  校长知道春妮此行凶险,差旅费给她拨得非常充足,从一开始就给她订的是怡和洋行的客运船二等舱,因而她这一路并没有受什么罪。说起来,她最累的一段,竟是在防空洞里枯坐的这三个小时。
  这是春妮有生以来第一次遭遇空袭,还无法做到像本地人那样淡定麻木,每每听到高空战机轰鸣的声音,她总要一惊一乍地站起来凝神戒备,直到那声音远去,因而相当耗神。
  一直跟在春妮旁边的黎太太也露出了期冀的笑容,她探身过来,与春妮说着见到黎先生的打算:“你改日跟我一起去家里吃顿便饭。我先生家请了上好的苏菜师傅……”
  而就在这时,一只四方方的灯笼伸到火把下面。
  这灯笼用最简单的竹蔑扎成,外头糊着一层白色麻纸,烛芯一跳一跳,映出麻纸上八个血淋淋的大字:“血海深仇,代代不忘”。【注】
  春妮脸上的笑容蓦地一定。
  第131章 131 忽悠
  就跟没料到到双城第一天就挨倭国人轰炸一样, 春妮也没料到,黎先生作为教育部的副科长,正经的官僚之家, 家里竟连摆一桌待客酒席的钱都张罗不出来。
  现在是春妮到双城的第二天。
  她坐在黎家客厅里的小沙发上, 这间墙皮青砖裸露的小房子隔音不太好。
  春妮听得很清楚,一墙之隔,黎太太拉着黎先生在低声说话:“我这里有五块钱,你让王妈先拿去在外边叫一桌酒席。”
  “这……怎么好用你的钱?”
  “这种时候,不要分你的我的了。顾小姐和区先生是安仔的救命恩人,你总不能救命恩人上门,请别人吃白水煮菜吧?你也是, 日子不好过,直说就是, 做甚骗我家里天天吃鱼吃肉,现在好不窘迫……”
  “我也是怕你被舅兄家里……”
  木门吱哑一声响,黎太太走出来冲客人抱歉地笑:“回来得匆忙,家里什么都没有, 大家稍坐片刻,我已经叫王妈去叫了一桌席。”
  春妮几人忙站起来劝:“这怎么好意思?原本就是我们贸然登门, 给贤伉俪添了麻烦。”
  事实的确如此,黎太太在旅馆歇了一晚上,按丈夫给的地址找了过去。春妮急着办事, 打着双城人生地不熟,几人同去遇事好有个照应的旗号, 护着黎太太一同到了黎家。谁也没想到,来后会是这样的尴尬场面。
  黎太太果真贤妻良母,回来不到半个钟头, 就勤勤恳恳操持起了家务。
  然而这里也没什么可操持,黎先生现在住的是间平房,里外用竹帘隔开,院子里搭了个灶台,就是厨房了。里头情形不知,外头春妮带来的几个大小伙子在小板凳上一坐,将整个房子挤得无处下脚。
  堂堂教育部官员就住这样的房子?也太……清贫了吧?
  如果不是春妮身上无利可图,这时候通讯不便捷,她都要怀疑这两夫妇是故意装穷来套路她的。
  幸而黎先生住的简陋,位置却不差。出了巷子往外头走一点,就是双城最繁华的街道,半个钟头后,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酒席上了桌。
  黎先生穿长衫戴眼镜,是个典型的文人,他即使一家团聚,脸上的郁色也没有化开半分。但看得出,他受过极好的教养,仍是在热情招待妻子带来的客人:“各位请随意,不要嫌弃菜食简薄,现在双城……清妹!”
  黎先生一声断喝,将趁大人不注意,钻进来偷肉吃的小姑娘钳制住:“不好意思,孩子不懂事,见笑了。清妹,快给客人道歉!”
  清妹嘴里鼓囊囊塞着半块回锅肉,被噎得直翻白眼。
  黎先生一迭声叫王妈,要她把孩子抱下去。
  众人急忙插科打诨,把这一段糊弄过去。
  黎先生借坡下驴,挨个儿给男孩子们斟酒致歉,又叫黎太太照顾唯一的女眷。三杯酒下肚,气氛渐渐热闹起来。
  春妮几人早看出黎家的困境,说了几句闲话,将话题不着痕迹地往这上面上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