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民国小百姓> 民国小百姓 第157节

民国小百姓 第157节

  这次春妮运气仍然像之前几回那样不好,远远地, 她看见两个穿军大衣的倭国兵在巷口来回踱步,只能摸摸焐在身上,已经变冷的馒头转身离开。
  算算时间, 她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能见到米妮。想到格林先生临走前的托付,春妮不得不在两天后的宵禁
  过后冒险再去了一次闸口路。
  这会子天寒, 白天几个巡逻的倭国兵不知道躲去了哪取暖。一整个街区都黑洞洞的,春妮只能压低声音,从第一层开始, 一个个喊名字:“吉拉太太,吉拉先生,约瑟夫,……普尔南,米妮——谁?”
  临街的窗户打开一条缝,一粒弹珠擦过春妮鼻子,叮叮当当跳进下水道里。
  “顾小姐,是不是你在下面?”
  听这怪腔怪调的华语,春妮就知道,这是跟她做了两年邻居,同样是犹太人,之前在临街的楼下开理发店的贝格先生。
  “贝格先生,请你帮我叫一下普尔南,好吗?”春妮忙问。
  贝格的声音有些迟疑:“这个……倭国人不许我们随意走动,恐怕不行。”
  春妮暗骂一声,贝格跟普尔南他们一样,同样住在二楼,两边晒台正对,几乎可以翻墙而入。他只需要像刚才那样,投几粒石子到对方的窗户上,环境这样寂静,不相信对方会听不见。
  她想了想,说道:“我带了些食物,您帮我叫他过来,我会分给您一些。”
  贝格都没打磕巴,立刻问道:“你能给我多少?”
  春妮跟这些人交道打多了,明白他们的套路,为难道:“我只带了几个馒头,可以给你一个。”
  “不行,太少了。”他精明地讨价还价:“我这里住的人可不少,我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跟这种唯利是图的家伙打交道真是不愉快。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春妮最终花费一个半馒头的代价换来了贝格先生的帮忙。
  如愿看到普尔南老先生标志性的大胡子出现在贝格家二楼的窗台前,听见他沉稳地向自己报平安的声音,春妮这一口从旧年提到新年的气才算真正松了下来。
  普尔南说,附近三条街道的犹太人都被集中在了这一条街上居住。因为房间有限,几乎所有房间都被摆上了上下两层的架子床,男客一间,女客一间。米妮不得不跟外祖父分开,同吉拉太太挤在一张架子床上,住到了女客那边。
  倭国人将人集中看管起来,原本就不可能给他们多好的待遇。他说的这些事,春妮也听说过。普尔南又说,倭国人收走封堵了灶火等物,只留下几个灶眼,所有物资一律配发,不许人私自开伙烹饪。
  倭国人这么做可能是为了防止他们制造危险物品,或是害怕人员密集引发火灾。之前他们关押敌侨就这么干过,春妮早有防备,所以她今天带来的都是馒头,卤肉这类不需要再次加工的冷食。
  普尔南又说,灶眼太少,他们不得不排队使用灶具,因为用灶的人太多,每个人每天最多只能吃上一顿热饭。米妮的身体原本就很弱,被关起来之后,已经因为吃冷餐食生过了两场病。
  唯一的好消息是,今年冬天太冷,社区不少人生病。倭国人答应他们,可以在院子里烧炭取暖,这是他们唯一能够接触到的热源。
  春妮听明白了,米妮现在急需吃到热饭热菜。
  她想了想,问普尔南:“你们那现在有没有洋火桶?”
  所谓的洋火桶,就是拿洋铁皮做的铁桶,也叫铁桶炉子。跟一般铁桶的区别是,它的桶底是加厚的,靠近底部会留一个风门,风门里边拿隔火的铁网支起来供底部空气流通,这种简易的桶子里可以搁木柴和炭火。架一只铝陶锅,煮饭热粥取暖什么都能做。主要是提到哪用到哪,又轻便又小巧,最适合居住空间不足的海城人。
  “都收走了。”普尔南果然道。
  “那我明天给你带一只过来。”春妮寻思,恐怕光带洋火桶不顶事,少不得木炭煤球也得给他们匀一些过来。还有……
  “也给我带一只吧。”半天没作声的贝格突然插嘴。
  给普尔南带东西,春妮没话说,但旁人的话——
  春妮翻了翻眼睛:“贝格先生,现在的洋火桶可不好找。”
  “顾小姐,你说笑话不好,”贝格颠三倒四的,努力讨好她:“善良的小姐,你知道的,我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弗里伯格,你还亲手抱过他。他刚刚断奶,我们需要给他喂煮烂的面条,这里吃不到。真的,好小姐,帮帮我们吧。”
  这回,那个讨价还价的人变成了春妮:“洋火桶太大了,我带过来很麻烦,会有危险的。”
  “你刚刚跟普尔南不是这么说的。”
  春妮不想跟他多纠缠,转向普尔南:“老普,你跟他说吧。”她将带来的东西系上贝格吊下来的钩子,看两个高鼻子在窗口小声拿外国话争论。
  争论在馒头握到手上出了结果,普尔南转向春妮:“贝格家的确很需要它,密斯顾,如果你可以做到,帮个忙吧。”
  春妮作出沉吟的表情:“一只洋火桶可不便宜。”
  “我可以付钱!”
  “你打算付多少?”
  “……”
  春妮也没料到,她只是去日行一善,却给自己拉来了好几笔生意。
  这些外族人不愧他们精明会做生意的人设,首先是贝格,见洋火桶有门,竟一口气问春妮要了五只。要不是春妮不同意,他只怕还能再要个几十只。
  他要这么多自然是为了倒卖,春妮不用问就知道,现在取暖做饭设备定然在社区里是最难找到,也会是最畅销的商品,如果能跟春妮做成这一笔生意,他半个月不开张都没问题。反正风险全在春妮身上,他只需要半夜偷开一扇窗,什么都妥了。
  在商言商,春妮跟他约定好要带的东西和大概的价钱范围,趁那几个倭国兵没发现,赶紧先离开了。
  夜里回去,常文远仍然跟以前一样,在客厅的落地台灯前看书等她。今晚他另外有事,春妮便没让他跟去。
  等的次数多了,春妮劝不住,只能随他去。也慢慢习惯了,每每回家,总是有一盏灯亮着,有人在等她。
  常文远看她今晚神色不一般,问道:“见到人了?”
  “见到了。”想想能赚笔小钱,春妮也是开心的,笑着跟他说了今天的经历。
  常文远也来了兴致:“不错啊,以后我们也可以跟这些犹太人做生意,说不定是条财路。你再想法子多问几个人,看有没有别人需要其他物资的。”
  “他们?都被圈在一条街上出不来,他们能有什么财让我发?”春妮伸了个懒腰:“我啊,就当是做慈善了。”
  “那你可小瞧这些人了。”常文远意味不明地笑了笑:“别光把眼睛放在贝格,吉拉这些人的身上。他们中的有些人,打从前朝起就到了海城做生意,在本地的根基,一般人,一般帮会都比不上。要是能找到这些人,跟他们交易,说不定学校的经费你都不用愁了。”
  办学校是个无底洞,常文远虽然不知道春妮还有多少家底,但看她这些日子有空没空地又在找门路赚钱,就知道她必然财政遇到了大问题。
  “哪有那么容易,你说的都是巨富豪商。他们在不在闸口路关押都两说,就算那真有大富豪被关着,除非我去绑票,否则现在这种光景,人家死死藏钱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让我三言两语地,就拿了出来招摇?我先把眼前的事办好吧。”
  春妮跳过“经费”这个容易心梗的话题,不过常文远的话也给她提了个醒。
  闸口路位于英日租界的交界区,租金一点也不便宜,至少普通华国人是租不起的,这些外族人却能安稳地占住这条街,将它发展到今时今日的规模。而这条街区的难民都是万里迢迢地从异国而来,没有点家底和支持,根本无法在这里安家。
  贝格之前呲牙咧嘴地跟她叫穷卖惨,必然是商人惯用手段。他要是真穷,也不会眼也不眨就想垄断跟她的洋火桶生意。而且他们世代经商,即使在海城这样的战区,顶着空袭的风险,支起摊子做生意都不是什么稀奇事。
  像贝格这样的人只用在被关的这三万人中占三成,这条财路就大有可为了!
  春妮越想越兴奋,她洗完澡睡不着,索性坐在床头,将贝格几人跟她的交易物品写在本子上,钢笔在“洋火桶”三字上划了个圈——
  这个东西可不好找,因为做它的材料洋铁皮早在海城失陷起,这些较容易得到的紧俏物资就让疯狂囤货的海城人给买空过一回。其后倭国人全面占领海城,洋铁皮更是跟煤炭粮食一样被全部管制,只有极少一部分会流通到市场上,交给他们本国人商店售卖。
  她想认真经营,要么先找到足够的材料做新桶,要么找到大批的二手货倒卖。
  第208章 208 兑换
  作为拥有空间的女人, 虽然它这些年的存在感低到读者可能都忘了这个宝物,但只要她愿意,春妮分分钟就能凭此跃升为海城乃至全华国走私界的大佬。
  可惜原本春妮的空间在倭国人占领租界之前塞满了各种囤积的物资, 在工厂学校相继关停, 方校长也被抓去坐牢,学校失去了最后的经济来源后,她不得不动用空间里的储备顶上。
  春妮满打满算,这些东西少说能撑个五到八年,结果三年不到,她原先积累得手插不进的空间已经空了一半。
  这些空下来的地方给贝格他们偷运点东西自然是绰绰有余。
  不过,有了做长期生意的计划后, 春妮便不打算再这么做。靠她一个人,做不了这么多人的生意不说, 她的重心始终还在学校,这里的事迟早要选几个信得过的学生或教职工接手。
  既然这样,春妮干脆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参与进来。
  她让蒋四成跟以前一样,组织了几个表现突出会来事的学生分几组撒出去, 其中一半人去城里收旧货的铺子淘换,另一半则负责打听哪里有卖洋铁皮的地方。
  这些学生们成天在街上混, 区区五只洋铁皮桶子,不到半天就搜刮齐全,还多弄来两只, 超额完成了任务。
  不止如此,那天晚上, 春妮除开跟贝格做了洋火桶的生意,与贝格同室而居的其他人听见之后,也纷纷请求春妮帮他们带东西。有要带牙粉皂具的, 有要带小吃糕点的,还有带衣服带被褥和药品……
  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春妮通通答应了下来。
  他们要的东西中,除了药品紧俏不好买,其他的也被学生们一样不落地采购了回来。不过药品也好解决,春妮空间里,除了粮食和煤炭,最多的就是各类常规药品,有囤得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她在港城的那段时间。贝格他们要的药中,她这里全都有。
  凑够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下午下学后,学生们找来辆独轮车,拿块粗布往上一盖,轮流推着车去了闸口路。
  学生们自然不可能大白天的去硬闯有士兵把守的铁栅子门。
  但不用春妮操心,他们自己想出了运送这些物资的办法。
  学校以前就在闸口路后边的码头仓库附近,招收的也多是住在附近的学生,他们带着东西先放进了一个同学家里。
  春妮这个叫刘光汉的学生家正好在紧挨着闸口路旁边的一个里弄中,白天,学生们打算去他家藏好东西,等晚上到了夜深跟贝格约定的时间,直接摸到现场跟那些人交易。
  因为心存锻炼学生的意思,春妮跟在车旁,含笑听那些学生们讨论行动的细节,并不多话。
  头两次肯定得跟着去看看,等学生们路熟之后,春妮打算彻底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干。
  这些在侵略者统治下的学生们很早就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只需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不用春妮多留心,他们自己就会想尽办法抓到手里。
  蒋四成走在春妮身边,忽然感慨道:“我还记得那一年,我第一次跟老师你去买煤,跟在那些大学生后边,也不晓得个怕。”
  春妮的思绪顿时被他拉回到几年前:“是啊,一展眼这么多年,又换了一茬新人。咱们当年的那些人中,竟只剩下了你我还守在这。我记得那一年,区明比你现在还小一点吧?”
  那年他们去郊外的张庄买私矿的煤,意外遇到当年一同逃水难出来的涂铁柱,竟也过了那么些年。
  可惜张庄的小煤矿挖了两年之后是真的完全枯竭了,否则今年这样的严寒,春妮也不至于如此挠头,为了寻找烧火取暖的燃料,几乎翻遍了整个海城。
  蒋四成此时却在后悔自己刚刚脱口而出的那句话。
  工厂撤往内地和难民大量涌入,使得海城的工作岗位急速缩水。本来他们学校在被占领之前,就在经常组织学生到后方求学工作,甚至是上战场杀敌。这些组织活动大部分都是由当年在顾老师的几十个活跃分子分担的,他们从中受到的感召也最多,走的也最多。倭国人封了学校之后,剩下的学生一怒之下,全都报名跟着去了敌后。
  他刚刚说的区明,年前消息传过来,说是在倭军的一次扫荡活动中,为了不连累村民,主动引开倭军,死在了他们的枪口之下。
  他现在说起这些旧事,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春妮袖着手跟着学生们一起,挤进刘光汉家不到十个平房的小房间,听他们背书打牌打发时间,几圈麻将打下来,很快到了深夜宵禁时分。
  电台里,今天的天气仍是零下。几个学生推开门,地上已经覆上了一层干干的霜色。
  这几天是数九寒天里难得的晴天,湿润的海风从南边吹过来,将将触地地便凝成了银霜,将幽暗安静的弄堂映得恍如白昼。人站在这白得反光的地上,也跟着亮晃晃的,好不打眼睛。
  “这……”学生们下意识去看春妮。
  蒋四成打开院门走出去,见众人不动弹,他回头盯着众人:“出来啊,怎么不动了?”
  好像,没什么事的样子……
  学生们胆子一个个大起来,你推我我推你,到底沿着墙根溜出了院子。
  春妮走在最后一个,她望着这一溜串的男孩子跟小猫崽子似的衔着尾巴踮脚猫腰,不由微笑。她仿佛看到了那一年的区明,李铁柱,罗阿水……
  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不在,有些人为了生活和意气出走海城,不知现如今生活在华国的哪个角落,是好是歹,偶有音讯传回来的,也只有寥寥的那一两人。
  这些小猫崽子,星星点点散落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深处,但愿他们能好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