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他只知道用水不行,药料受潮之後会熄火,可干燥的药料是粉状,不另外加点东西黏合的话肯定不行。
  有了临时发现的工匠们连饭都不吃了,连忙找了蛋清制作颗粒状的火药,搓出来几两後塞进炮弹的壳子里拿出去试,那威力放到战场上定能吓的敌人屁滚尿流。
  曾公亮激动起来丝毫不顾当朝副相的形象,当即就要带他们去亲身体验炮弹爆炸的威力。
  苏小郎献上来的炸药不能乱用,炮弹是他们广备攻城作的工匠自己作的,想炸多少就能炸多少。
  老爷子盛情难却,包拯等人也的确想知道他们自己的工匠能做到什麽程度,于是一群人转移阵地去专门用来检阅火器威力的高台上看爆炸。
  炮弹炮弹,自然要和火炮配套。
  火炮、额、火炮?
  苏景殊看着工匠们推出来的“火炮”,对大宋的热武器水平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哪是刚入门?这是还在门口徘徊吧?
  工匠们推出来的火炮不是後世所理解的那种有底座有炮管装上弹药点燃引线就能发射的火炮,比起火炮,或许叫它投石机更合适。
  填充好火药的炮弹放在上面,像投石头一样投出去,投的远就炸别人,投的近就炸自己人,更可怕的是投的远近全靠运气,就算熟手也经常有失手的时候。
  苏景殊:……
  难怪战场上常用的都是动静大威力小的玩意儿,就这射程威力太大他们还真不敢用。
  射程问题解决不了,炮弹威力越大伤到他们自己的可能也越大,哪有上战场不打敌人先给自己人来一炮的?
  苏景殊能看出来的问题其他人自然也能看出来,然而曾公亮并不着急,“老夫刚才让匠人按照苏小郎给的法子炼铁炼铜,看看能不能铸出小郎画出来那样的火炮。”
  他们这根据苏家小郎透露出的几句话都能研制出威力巨大的炮弹,隐世唐门中存放的弹药又该有多厉害?
  唐门弟子数百年不曾行走江湖,江湖中人也没在见过他们,莫非是寻了僻静无人处将山体炸空掏空建成城堡来隐居?
  唐家堡唐家堡,为什麽叫唐家堡而不叫唐家庄唐家集唐家城而非叫唐家堡?
  曾公亮觉得他的猜测很有可能是正确的,可惜西南的山脉太多,一座山一座山的找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找出来。
  唐门弟子能隐居数百年不曾被人发现,他们掏空的山脉大概率看上去和寻常山脉一模一样,如此一来想要寻人就更加艰难。
  可惜可惜,此等威力不能为国所用实在可惜。
  苏景殊:……
  对不起,唐门的兄弟姐妹们。
  对不起三个字孩子已经说累了。
  曾公亮感慨结束,拉着包拯畅享大宋拥有此等利器接下来要如何如何,正好包拯也想和他商量请官家和辽国使臣参观炸药威力的事情,于是拉上李珣去一边说话。
  作坊重地不能乱跑,其余人由苏颂带着留在校场,顺便看看能不能从苏小郎嘴里再问出点什麽有用的东西来。
  这种事情得让工匠来,旁人根本不知道火药怎麽做,问的人不知道怎麽问,答的人自然不知道怎麽答。
  苏明允这儿子怎麽生的,前头两个学识出衆文采斐然,这个小的更过分,简直比妖孽还妖孽。
  曾公说他遇到唐门弟子落难距今已有七八年,五六岁的奶娃娃能懂什麽?但是他竟然还能复述回来。
  这种好记性怎麽落不到他身上?
  苏颂把人带到一夜未眠依旧精神百倍的工匠们面前,摇头叹气回去陪其他人。
  苏景殊:???
  不是,您为什麽叹气啊?
  陈九蹲在几堆药料中间,身上脸上蹭的都是东西,看到熟悉的苏家小郎好像看到了火药成精,“小郎,您那个‘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配方还有别的说法吗?我们这儿按着十六两硝、二两硫、三两炭的比例来配,威力和您那个炸药相比还是差很多。”
  配料比不准确?还是少了什麽东西?
  苏景殊揉揉脸蹲在地上,收回心思仔细回想,影响火药威力的条件除了配比还有什麽来着?
  提纯?精炼?
  这年头炼铜炼铁的技术不高,炼其他矿石的技术应该也高不哪儿去,应该是原材料的纯度不够吧?
  苏景殊不太确定,他只能把他的猜测告诉这些工匠,好歹给他们提供一个努力的方向。
  工匠们听到纯度对药料有影响开始交头接耳,他们在配火药之前会提前处理原料,洗净、研磨甚至熬煮,已经把能去掉的杂质都去掉了,难道里面还有别的杂质?
  苏景殊听着他们讨论,感觉他们说的洗净、研磨都是物理反应,而他上学时学到的提纯精炼不光有物理反应还有化学反应,说不准就是哪一步没做到位原材料就会纯度不够。
  可是化学反应那麽多,他也不知道该怎麽提纯啊。
  发愁.jpg
  小小苏想和工匠们说试一下各种化学反应,但是他不知道该怎麽把“化学反应”四个字变成工匠能听懂的,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想到可以用炼金时的置换反应来类比一下。
  别管这麽类比准不准确,能理解就行。
  好在工匠们一点就通能听懂他要表达的意思,这才没发生他连说带比划嗓子都喊哑了对方却一句话都没听懂的惨剧。
  他对火药的了解肯定比不过这些常年研究这些的工匠,能做的顶多是指个方向,具体怎麽提纯还得他们自己努力去试。
  包拯和曾公亮、李珣商量好待会儿进宫面见官家,回来後看到苏景殊和工匠们聊起来没有过去打扰。
  但凡放到两个月前,他们都不会听任一个还在太学念书的少年郎胡说八道,可这个少年郎仅用半天就画出了错综复杂的无忧洞地图,有此前例在先由不得他们不相信。
  好在这次也依旧没有信错。
  曾公亮摸摸胡子感慨道,“自古英雄出少年。”
  苏颂没有加入感叹,而是拿着本子边算边说,“火药作今後要大力制造炸药炮弹,硝石木炭咱们不缺,但是硫磺可不多,平时都是从东瀛采买,看来今後得多买点存着。”
  东瀛那边还有不少银矿,他们的丝绸、瓷器运过去都能换回来。
  待会儿回去就写奏疏建议管家加大和隔壁东瀛的贸易规模,最好把对面的好东西全弄到他们大宋来。
  包拯、曾公亮、李珣要进宫面圣,看苏景殊短时间内停不下来便先行离开,公孙策和展昭在校场陪着,当然,苏颂也没走。
  直到日当正午,苏景殊肚子咕咕叫,这才终于停下和工匠们的聊天。
  身上和工匠们一样沾了料灰的少年郎小跑着过来,感觉自己这样有点失礼,“苏大人,公孙先生,包大人走了您怎麽不喊我一声?”
  苏颂摆摆手让他安心,“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小郎能为匠人们解惑,包大人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会嫌你失礼。”
  苏景殊不敢居功,连忙回道,“只是说几句话而已,谈不上解惑,原料提纯的法子还得匠人们自己去找。”
  他要知道的话直接试就行,可惜他不知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