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圣旨就在怀里塞着,答案近在眼前,偏偏就是找不到机会看,急死他算了。
赵仲针才刚十岁出头,带路的时候故作老成,回到祖母身边又露出了孩童模样,“大妈妈,苏小郎当了什麽官儿呀?”
曹皇後但笑不语,意思很明显,这种事情得当事人自己来说。
苏景殊:……
巧了,他也想知道他当了什麽官。
小小苏脸色发红,硬着头皮说道,“回圣人的话,刚才听圣旨的时候太紧张,没听清是什麽官儿。”
程夫人:……
曹皇後:……
苏景殊面红耳赤的低下头,这辈子都没这麽尴尬过。
这真的不能怪他,他刚从外面溜达回来官家就让宫人宣读圣旨,他满脑子都是怎麽接旨不会太失礼,反应过来的时候圣旨都到手上了,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只有开头的“门下”二字,连“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都没有。
大宋的圣旨沿用唐制,以“门下”二字作为诏书开头,“诏曰”“制曰”和“敕曰”可能是後面朝代的规矩,反正大宋没有。
求求了别看了,他真的不知道圣旨里写的到底是什麽。
曹皇後失笑出声,见状也不为难孩子,直接告诉他答案,“官家任为秘书省正字,这是当年先帝在金殿上召见晏公後给的安排。景哥儿,官家对你期许甚高。”
秘书省正字只是个九品官儿,但是官职低并不能说明什麽,这只是少年郎平步青云的起点。
赵仲针煞有其事的点点头,“晏公的词写的极好,苏小郎要继续努力。”
苏景殊小声应下,别的方面他还能努力,诗词这玩意儿他觉得他再努力也比不过晏相公,换他二哥来还差不多。
时间不早了,曹皇後没有多留,说了几句话後便让宫人送这母子俩回城。
苏景殊老老实实跟在他娘身後,进了马车才掏出圣旨满血复活,“娘,我能拆开看看吗?”
程夫人心累的摆摆手,让他想干什麽就干什麽,别闹出动静就行。
她以为这臭小子见过官家後就不会再有什麽需要担心的了,没想到在圣人面前还能出糗,让她实在不知道该说什麽好。
苏景殊得了准许後兴致勃勃的打开圣旨,略过前头的夸夸直奔後面的官职而去,美滋滋的看了好一会儿才小心翼翼的恢复原样。
秘书省正字,秘书省哇,清闲的很,就算给他安排个秘书省的差遣他也不会耽误上学。
唐时秘书省管的部门很多,还兼领国史、着作两局,掌国之典籍图书,主官秘书监乃是三品大员。
风水轮流转,大宋的经籍图书归秘阁,秘书仅掌祭祀祝版,是个清闲的不能再清闲的清水衙门。
想想也是,如今印刷业那麽发达,重要的书籍都印出几千几万份保存,秘书省的地位下降很正常。
秦始皇焚书後,天下藏书仅剩些许,再加上竹简帛书保存不易,书的宝贵可想而知。
自汉朝建立,朝廷便多次下诏向民间求书藏于宫内秘府,书籍是等闲人难得一见宝贝,所以才有“秘书”一称。
现在不光书籍不再是秘密,连藏书之所都不仅限于秘书省一处,也就是大宋没办法解决冗官的问题,不然这种看上去没什麽用但是又占了很多官职名额的衙门肯定第一个被裁撤。
天呐,他现在竟然是个官。
苏景殊怎麽想怎麽不自在,拿着圣旨有一种小孩子装大人的感觉,“娘,官家任我为秘书省正字,这个秘书省正字有俸禄拿吗?”
九品就九品,芝麻官也是官。
大宋官员的俸禄奇高无比,两个哥哥刚上任就不需要家里贴补,他现在还没有养家的烦恼,所有的俸禄都能当成零花钱,想想简直跟天上掉钱一样。
人家天上掉钱只掉一次,他这月月都能天上掉钱,怎麽可能不兴奋?
程夫人揉揉眉心,很想撬开儿子的脑壳看看他的脑袋瓜里面都装了些什麽。
该机灵的时候不机灵,不该机灵的时候又机灵的气死人。
小小年纪太过张扬没有好处,不是所有人都是晏相公,万一这小子将来泯然衆人,官家和圣人今天的召见就是压在他身上的枷锁。
“车到山前必有路,就算将来儿子平平无奇也没什麽,大不了官家和我一起丢人。”苏景殊心态好的很,他身边都是些名传千古的人物,要是天天担心这个他可以直接不用活了。
家里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个席位,猛不丁又冒出来个他多突兀,没准儿後世史书上根本不会记载他,最多最多提一句苏轼苏辙还有个弟弟。
——苏某,眉州眉山人,生卒年不祥。苏洵幼子,苏轼苏辙弟。
一行字完事儿,省心的不能再省心。
要是知道他小时候被官家亲自召见夸奖,没准儿还会在後面添一句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形象代言人。
所以不用担心,他的心态早在这些年里练出来啦。
小小苏开开心心的安慰他们家娘亲,他现在能被官家和圣人嘉奖是他现在有本事,将来泯然衆人是将来的他没本事,没有人规定小时候优秀长大之後也必须得优秀,放宽心态不要多想,他能活蹦乱跳长那麽大已经很棒啦。
程夫人顿了一下,又想起了那些不知道在家里藏了多久的炸药。
臭小子能活蹦乱跳长大的确不容易,不只这臭小子,他们全家能平平安安过那麽多年都挺不容易。
这麽一想好像也是,活着已经很不容易,在意那些虚名干什麽,只要这臭小子自己不觉得是枷锁就行。
不行,越想越气,她看见这臭小子就想动藤条怎麽办?
程夫人一言难尽的摇摇头,索性闭上眼睛眼不见心不烦。
苏景殊安抚好娘亲,缩在马车角落里继续美滋滋。
俸禄,嘿嘿,俸禄。
其实大宋刚建国的时候财政很困难,基本承袭了後周的俸禄制度,太祖年间的官员俸禄都比不上唐朝官员的一半,而且在发放俸禄的时候会截下来五分之一充公,甚至品阶较低的京官在任期满三十个月後便停止发俸。
那时候士大夫收入甚微,簿、尉这种品级的官员月俸只有三贯多点,大部分又折成茶盐酒等物发放,每个月到手的银钱寥寥无几。
当时就有人吐槽说幸好俸禄少物价也低廉,少少的钱拿给妻子精打细算的花,没有冻死饿死已经很好了,不要那麽多要求。
太宗皇帝继位时大宋的情况已经好很多,但也只是逐渐取消截下俸禄充公和期满停俸的制度,官员的俸禄依旧很低。
大宋官员大规模加薪是送真宗皇帝开始的,准确来说,就是在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後。
澶渊之盟花钱买平安,宋辽之间几十年没再发生战事,真宗皇帝志得意满,觉得大宋再也不用担心外界的敌人,在大中祥符五年的时候制定了最高的三师三公到最低的侍禁共二十二等的俸禄制度。
品阶最高的三师三公,一年俸禄便高达一千四百四十贯。
一贯是一千钱,一千四百四十贯就是一百四十四万钱。
只看钱或许看不出什麽,换成良田産出,每年要有万亩上好的水田才能産出一百四十四万钱,而这只是一位官员的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