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公孙先生:啊?
  那小子怎麽老是干出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难怪太子殿下能和他们景哥儿玩到一起,都是让人琢磨不透的性子。
  公孙先生摇摇头,放下怀里的小报说道,“景哥儿要怎麽写?也写太子殿下天资卓越足以点为榜首,阅卷官们为了不占用科举考生的名额才特意把他放在最後一名的?”
  展昭顿了一下,歪歪脑袋,“太子殿下?”
  这和太子殿下有什麽关系?小报上写的不是少年省元苏子安和与侄争锋的章子厚吗?
  包拯已经听出发生了什麽,“太子殿下隐藏身份参加了春闱?”
  “大人猜的不错。”公孙策笑道,“报喜的官差去了京郊别院,走到门口的时候都傻眼了,要不是太子殿下就在门口等着他们恭喜,他们还以为有人在害他们。”
  别说大宋建国那麽多年没发生过皇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算上前头隋唐也没见过这种事儿。
  考就考吧,太子殿下还考上了。
  十五岁的进士很难得,十五岁的太子考中进士,消息传出来後全京城都炸了。
  上一届春闱考试才子辈出,这一届和上一届相比全然不差。
  他们有十六岁的省元,有十五岁的进士,还有上一届那位为了和侄子争高低连到手的官都不要的叔叔,印小报的作坊从春闱放榜忙活到现在,估计接下来一两个月还有的忙。
  娱乐小报的版面从苏景殊、章惇平分秋色到苏景殊、章惇、赵顼三分天下,京城的百姓看的是越来越乐呵。
  展昭这些天不敢松懈,为了防止京城的江湖人作乱天天出去巡逻。
  春闱放榜之後不只百姓对进士感兴趣,江湖人为了显摆他们的仁义侠气也会各种搞事情。
  当官的看中某个进士会主动抛橄榄枝示好,百姓崇敬进士会在茶余饭後讨论金榜题名的幸运儿,江湖人对新科进士感兴趣就不一样了,他们会直接找上门。
  被他们选中的倒霉蛋家境不好的话,他们就称兄道弟义结金兰,放下提前准备好的钱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然後就是在江湖上吹嘘他们和某某进士是结义兄弟,身为进士老爷的结义兄弟,他们也怎麽怎麽云云。
  被他们选中的倒霉蛋家境很好的话,额,一般不会有江湖人会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读书人清贵,江湖草莽和他们不是一路人。
  要是资助个进京赶考的书生还能说是雪中送炭慧眼识英雄,现在人家都考中进士了再来交好,和上门打秋风有什麽区别?
  新科进士要在京城准备殿试,这半个月是部分脑子不太好使的江湖人士被棍棒打上大街的高峰期,开封府断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展护卫才亲身经历过两次春闱,但是他已经对春闱之後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了如指掌。
  身为被包大人身边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全京城的护卫都该和他学习。
  此时,一只御猫骄傲路过。
  苏家不担心被“好心”的江湖人找上门,开封府有大名鼎鼎的南侠展昭,正常的江湖人都不敢在开封府附近造次。
  京郊别院也不担心被“好心”的江湖人找上门,大部分江湖人都有冲动不爱动脑子的毛病,但是不代表他们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傻子才会主动去给皇帝找不痛快。
  他们敢给皇帝找不痛快,皇帝就敢让他们的脑袋瓜不痛快。
  于是乎,被缠上的只有那些家境不好还不善言辞的考生。
  要麽接钱保平安,要麽拿棍子把人赶出去。
  反正他们已经是进士,和朝中官员起冲突朝廷不一定向着他们,和江湖人起冲突最後倒霉的肯定是江湖人。
  苏景殊嘴上说着不参加诗会,其实还是出去了几回,两个哥哥给他的回信中提到了好些他们觉得可以结交的人,苏轼苏辙严选,他总得去亲自接触接触。
  殿试之前还有集体培训,培训地点在太学,外地考生对太学的布局不太了解,他和他的同窗们正好给外地考生当个讲解员。
  科场重同年,没有意外的话,他们这四百二十八个同榜进士将来到官场上得守望相助。
  有意外的话那就说不准了,四百二十八个人大混战起来也是剪不断理还乱。
  不过那都是当上官之後的事情,在殿试开始之前,所有人都会维持表面的和善。
  赵大郎本来也想参加殿试之前的集体培训,但是他的身份已经暴露,这时候和新科进士混在一起不太合适,只能惋惜的放弃集体活动。
  人心隔肚皮,他和小郎关系好那是因为他们知根知底,陌生人还是算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保不齐就遇见个因为他的身份而刻意凑上来和他交好的。
  他还是个孩子,斗不过老奸巨猾的成年人,这时候应该听他爹的话。
  官家:……
  官家不想说话。
  莺初解语,微雨如酥,殿试的时间定在三月十七,转眼间就到了新科进士成为天子门生的时间。
  今年的殿试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不过却比在宫殿里考试更舒服,因为他们的考试地点是风景极好的琼林御苑。
  赵大郎没有参加考前的礼仪培训,殿试是让皇帝和几位考官来排前几名,他隐姓埋名参加春闱还行,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身份的情况下有点像捣乱,只能再次惋惜的看着别人参加。
  今年的殿试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公,他觉得他们小郎参加殿试也像是捣乱,皇帝和各位考官熟悉他,难道就不熟悉小郎?
  他们俩在考官们面前半斤八两,让已经连中两元的小郎参加殿试简直是对其他考生的碾压。
  唉,有旷世奇才如苏子安是大宋之幸,却是同场其他考生之大不幸。
  太子殿下曹操附体,感慨的甚是有文化。
  幸好他只是在心里想想没有说出来,不然连旁观殿试的资格都得被取消。
  新科进士在宫人的引领下鱼贯而入,参加考试的都是进士,所以入场之前的检查没有春闱秋闱那麽严格,负责检查的宫人态度也比贡院门口的书吏好很多。
  省元苏小郎走在最前头,不着痕迹的朝旁观考试的赵大郎眨眨眼睛,假装刚才什麽都没有发生,昂首阔步跟着带路的宫人去他的位置站着。
  科举考试分三场,秋闱第一名叫解元,因为秋闱叫发解试,春闱第一名叫省元,因为礼部试是尚书省礼部试,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但是主持殿试的衙门听上去却和考试一点边儿都不沾。
  负责安排殿试的是御药院,没错,就是侍奉皇家医药的御药院。
  御药院,顾名思义的确是管医药的地方,但是不知道仁宗皇帝是怎麽想的,愣是让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管理医药的衙门参与殿试事务,于是如今的御药院不光管理医药,还负责殿试雕印殿试的试题和义理出处。
  御药院就御药院吧,反正大部分人都只会参加一次殿试,御药院管的事情再多,今後他们也没有再打交道的机会。
  苏景殊规规矩矩的站在他的位置上,等四百二十八位考生全部到齐,所有考生齐齐向上首的官家和考官们行礼,然後就是官家训话的时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