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大宋的读书人很多,但是笔墨纸砚和各类书籍却不便宜,免费的小册子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认字的不认字的都想拿一本瞧瞧。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书坊平时可没有不收钱的东西,错过这个村儿没这个店儿,不拿白不拿。
  庞昱和赵清在国子学没学到多少正经东西,认识的各家衙内却不少。
  爱学习的正经衙内和不爱学习的不太正经的衙内泾渭分明,双方的关系网互不重合,但是伸展开来同样强大。
  正经做官走宰辅路线的那些好歹认识的都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靠父祖荫蔽当官混日子的这些是三教九流都认识。
  庞衙内和赵世子振臂一呼,京城大半纨绔子弟都上来凑热闹。
  他们是纨绔,家里有正经事情基本上都不会和他们说,每天只要吃好喝好玩好就够了,难得有这种给朝中蛀虫添乱的机会都积极的不行。
  平时总说他们是米虫,他们这些米虫总比蛀虫强。
  什麽?家里长辈和王伦有交情?还有交易?
  不可能!他们这些从不欺男霸女的好衙内家绝对不可能有和王伦有交易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伦丧尽天良造成荆江大坝决口害死成千上万的百姓,大坝决口後还不思悔改强扣住赈灾粮不放饿死大批百姓,这等衣冠禽兽怎麽可能和他们家里的长辈有牵连?
  如果真的有,那就不要怪他们大义灭亲。
  今天也是为国为民的大宋好衙内呢。
  书坊来往的都是文化人,会认字的却不只有那些文化人,大宋的识字率本来就很高,不识字的话想在京城落脚很难,所以京城的识字率更高,街上的小摊小贩拿到小报基本也能读下来。
  衙内们带着家里的仆从深入各大勾栏瓦舍,什麽茶馆、酒楼、青楼、戏楼全都不放过,玩儿的时候顺便就把小报发出去了。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免费的小报来一份吗亲?
  再然後,荆江大坝决堤的消息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京城。
  回京的路上,队伍到了驿站暂且停下修整。
  儒士打扮的王伦看着周围的禁军眸光阴沉,在有人看过来的时候立刻恢复淡然笑脸,“白大侠,您方才说御史台的刘大人和崔大人都被参奏下狱了?”
  刘御史和崔御史,正是先前到荆州查证被他收买的两位御史。
  白玉堂灌满水袋,看都不看他一眼,“是啊,那俩人下狱之後对所犯之事供认不讳,要不官家怎麽会震怒呢。”
  “好。”王伦挺直腰杆,好一副公正廉明的青天模样,“他们到了荆州之後仗势欺人勒索钱财,我要是不答应,他们就要把我下大狱,这也是恶人有恶报。”
  白五爷被他吓了一跳,差点把手里的水袋给扔出去,“你说那两个御史到荆州後找你勒索钱财?”
  王伦叹了口气,斯斯文文摇摇头,“荆州上下深受其害,此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白玉堂表情古怪,扭头去找展昭咬耳朵,“读书人都这麽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他这演的也太过了,难道不会尴尬吗?”
  哪有敲诈勒索完还替苦主上陈情表的,把他当傻子糊弄了是吧?
  他是个江湖人不假,可他对朝堂之事不是一无所知,他好歹也是帮开封府办过几件大案的大侠,瞧不起谁呢?
  予一溪一笃一伽一
  第120章
  *
  百姓容易煽动,但是百姓不是傻子,同一个人的风评如此两极分化,用脚丫子想也知道有问题。
  道听途说的消息不一定准确,他们自己打听来的肯定准。
  听说那谁谁家的二姨夫家的小舅子的亲妹妹嫁去了荆州,咱妹子最近有消息传回来吗?荆州到底啥情况啊?
  家里有亲戚在荆州的人家都被各种打听,打听完了发现,哦豁,小报上写的竟然都是真的。
  荆州水灾竟是因为荆江大坝决口,而荆江大坝决口是因为修整大坝的时候官商勾结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愣是把好生生的堤坝给弄成了豆腐渣。
  不是,既然水灾是因为大坝决堤,为什麽他们之前没有听到任何消息,还到处都在传荆湖两路转运使王伦是个足以和包青天媲美的廉洁好官?
  谁传的?有没有良心啊?
  愤怒的百姓试图找到谣言的源头,找来找去发现根本找不着。
  什麽情况?
  汴京很大,有户籍的人口足有三十多万户,加上那些不在京城户籍上的往来官员禁军将士商人小贩等流动人口,常住人口超过百万,想在这麽多人中精准的找到某一个人很艰难。
  但是汴京也很小,大部分百姓都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街坊邻里谁家丢了几颗葱几瓣蒜都能打听的清清楚楚,完全不存在找不到消息源头的情况。
  或许有那麽一两个人是不经意间从外面听来的,路人说几句闲话就走了找不到消息源头,可所有人都不知道消息从哪儿来的就有些不对劲了。
  唯一的可能,有人故意在坊间散布“王伦是个好官”的消息,那些人散布完消息就回去找主家复命,他们这些只会说闲话的自然找不到是谁传的谣言。
  更丧天良了好吧。
  要不是有知情人看不下去印了小报说明真相,他们要被蒙在鼓里到什麽时候?
  还堪比包青天,呸,也不看看自己配不配。
  纸包不住火,即便荆州和京城有千里之遥也挡不住真相从荆州传到京城,王伦的名声在被捧上云端後又被踩进泥里。
  操作舆论带来的反噬,以前很多人不知道他王伦是谁,现在到城里的大街上随便拉个百姓都能把他骂出花儿来。
  舆论战第一回合,三个金大腿一个笔杆子组完胜。
  王伦马上就要抵达京城,很可惜,他没有开啓第二回合的机会了。
  干仗小分队的任务圆满完成,各回各家各找各爹,无一例外都被夸的满面红光。
  不光所有花销全部报销,他们还都得了不少奖赏。
  不算老苏和庞太师,官家和八王爷准备的奖品都是四份,连太子殿下都没漏过去,可把他们给高兴坏了。
  除了官家和八王爷,包大人和政事堂的几位相公也派人过来对他们的舆论战大加褒奖,夸他的同时也不忘送来奖励。
  虽然都是文房四宝和书籍,但是好的笔墨纸砚不嫌多,放在书房看着也开心。
  包大人他们夸的主要是他,毕竟太子殿下和赵世子的身份在那儿摆着,他们直接将人当後辈也不合适,夸了一个人就相当于夸了整个小分队,他们都懂。
  奖励他不客气的都收下了,这是他们的劳动所得,分一分其实也没剩多少。
  苏景殊和赵顼经常被长辈夸奖,对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高兴完很快去忙别的事情,庞昱和赵清不一样,他们俩平日里不缺钱也不缺笔墨纸砚,可以奖励的名义发下来的还是头一回。
  和逢年过节的赏赐礼物不一样,这回是因为他们差事办的好特意给他们准备的,没过年也没过节。
  天呐,他们出息了。
  两个经常挨罚几乎没被夸过的衙内差点感动到抱头痛哭,苍天大地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跟着状元郎和太子殿下干果然没坏处,前面就是一条通天大道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