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不行,这个复审结果他不同意!
  苏景殊找过来的时候,许大人正气势汹汹的奋笔疾书,挥笔愣是挥出了大刀的架势,“大人,什麽情况?”
  京城那边执意要判阿云死刑还是怎麽?怎麽气成这样?
  许遵将文书递过去,咬牙切齿的说道,“案卷上的判决依据写的明明白白,官家这时候弄出来个法外开恩是什麽意思?说我许遵的本事不能服衆,只能靠官家来用皇权压人?”
  他堂堂明法科出身的进士受不了这个委屈!
  不行!绝对不行!
  第164章
  *
  许知州很生气,他为官多年判过不知道多少案子,从来都是有理有据,任谁来查都找不出毛病,现在可好,官家用皇权帮他判案,这让他的脸往哪儿隔?
  他是明法科出身,在朝中立足靠的就是熟练掌握律法,连案子都判不成还要他干什麽?
  官家先别急着下定论,这案子还没完。
  他今天就把话撂这儿,就算是官家来也得按律法来判。
  能合情合理合法的让阿云免死流放还要什麽法外开恩敕贷其死?当他在大理寺这麽多年是白干的啊?
  许遵咬死了不肯用官家的法外开恩,他在登州任期结束後极有可能回京任职,这时候闹出来法外开恩他还怎麽回大理寺?
  不是所有官员都是包青天。
  连包拯判案都不敢轻易法外开恩,他一个小小的知州判个案子还得官家亲自开口法外开恩可还行?他以後还要不要当官了?
  许大人越说越气,只恨他们现在不在京城没法直接去找官家吵架。
  苏景殊看看火气上头力透纸背的许遵,再看看京城加急送回登州的文书,他觉得吧,官家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大过年的见血不吉利,官家想的可能是赶紧结束好过年。
  不过看现在这情况,年是过安心了,年後却没法安心。
  幸好许大人不在京城,不然官家就难受大发了。
  啧,难办。
  小小苏大人看完文书後第一反应是就坡下驴,阿云没有钱他们可以凑钱,总之先把命保住。
  但是看许大人的态度,他还是太嫩了。
  当官要有原则,要是随随便便就能法外开恩还要律法干什麽?
  官家这样不行。
  指指点点.jpg
  所以现在怎麽办?大老远的从登州到京城送信吵架?这得吵到猴年马月才能吵出结果?
  大人,他们任期内还能等到结案的那天吗?
  苏通判有点怀疑,这次邮差的速度快不代表邮差的速度一直这麽快,公文书信一来一回要花上大半个月,再加上京城那边讨论案子的时间,按照一个回合一个月的速度来算,两三年都不一定能吵完。
  实在不行的话,许大人请个假回京城和官家吵吧。
  登州已经稳定下来,之前许大人没上任的时候他自己在登州也没出乱子,他们俩留一个在州衙就行,许大人尽管放心回京城。
  “您看公文上写的,刑部何尚书其实是认同您的判决的,只是大理寺和审刑院不同意,他以一敌二这才稍落下风。”苏景殊很认真的分析道,“等您回到京城和何尚书一起引经据典,定能让满朝文武心服口服。”
  登州这边有他足矣,知州大人放心便是。
  要是不小心没吵过被关进大牢,他也会写信给京城的亲朋好友让亲朋好友帮忙捞一下。
  大人放心飞,有事自己背。
  许遵:……
  这唯恐天下不乱的语气是认真的吗?
  许大人本来火气上头甚至想不过年也要回京找官家要个说法,让这小子这麽一撺掇忽然又没那麽生气了。
  天塌下来还有官家顶着,左右现在阿云已经有官家的法外开恩,他过完年再去找官家吵架。
  跟谁在京城没有人脉似的。
  再然後,小小苏大人就被轰了出去。
  苏景殊:摇头.jpg
  他又没说错,不用得着这麽气急败坏。
  远在京城的官家还不知道即将迎来什麽,不管怎麽说,这个年算是安安稳稳的过去了。
  不去想登州会不会有幺蛾子在等着的话,倒也算得上安稳,琢磨登州又藏了什麽坏水儿的话就算了,别说皇帝,刑部大理寺审刑院哪边都不安稳。
  这个年过的安稳又不安稳,和不太了解许遵为人的刑部审刑院相比,大理寺过的是尤其不安稳。
  人是他们大理寺出去的,他还能不知道那人是什麽德性?
  过年没作妖,肯定是等着年後闹一波大的。
  大理寺卿彭延年彭大人很是忧心,直到年後开工都没有安下心来,特意去刑部找何尚书说登州有消息立刻到大理寺通知他,生怕登州悄无声息再弄出什麽大动静。
  怕什麽来什麽,开工不到半个月,登州那边的奏疏就送到了京城。
  彭大人的担忧一点都不多余,许遵对官家年前的判决非常不满意,这次的奏疏洋洋洒洒写了十多页,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他不服。
  官家不需要法外开恩,阿云也不用花钱来免除死罪,就单纯的按照律法来判她也不能是死刑。
  彭大人:……
  彭大人脸都绿了。
  什麽叫按照律法来判也不能是死刑?《刑统》上写的清清楚楚,谋杀已伤就是绞刑,没有官家的法外开恩她就是死刑!
  何尚书也没料到会是这麽个情况,看彭大人气成这样也不好劝,索性继续将问题交给官家。
  许知州不服官家的判决,官家想法子说服他去吧。
  案子要经过刑部大理寺的复审不假,但是地方州衙要是不认可复审结果,这案子还就真的没法判。
  官家:???
  啊?还能这样?
  太子殿下瞅了他爹一眼,没有说话。
  这就是传说中的“皇权高于一切”?
  很好,长见识了。
  官家有点尴尬,也有点埋怨许遵不给他面子,但是他还不能表现出来,那样显得他很小气。
  他不是说一切都按着律法来办不好,而是这事儿……
  好吧,他就是觉得许遵这麽办不太好。
  什麽意思啊?要不要这麽烦人?
  他才在儿子面前高深莫测的说皇权高于一切,那边许遵就来个不服,这让他怎麽在儿子面前树立?
  欺人太甚!
  官家很生气,後果……也就那样吧。
  地方官不认可他的法外开恩他能怎麽办,只能召集群臣继续讨论。
  没办法,刑部和大理寺审刑院的意见本来就不统一,年前他偷懒直接法外开恩,原以为案子能这麽结束,谁能想到还能冒出来现在这出。
  官家气闷的将案子交给两制讨论,所谓两制就是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是他亲信中的亲信,亲信来讨论总不能还和许遵一样不给他面子。
  事实证明,文臣执拗起来没有最烦人只有更烦人。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阿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叔叔一家给她定亲合理合法,虽然这门婚事是孝期内定下的,但是说二人有婚约也说得过去。
  守孝期间婚事无效大家都认同,具体俩人算不算未婚夫妻,大部分都认为不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