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最後李宗谅和那一千多将士全部战死,一个幸存的兵丁都没有。
  消息传回庆州,李复圭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不敢出去和西夏人打也就算了还拦着己方残兵不让进,谁给他们的胆子这麽干?
  李信被骂的狗血淋头,也怕李复圭秋後算账算到他头上,只能硬着头皮带上他那三千兵马重复李宗谅的老路也去打闹讹堡。
  西夏这几年被大宋的火器吓的不轻,骑兵避开驻军敢肆无忌惮的劫掠,双方大军交战不行,他们怕宋兵打不过直接拿炮轰。
  之前打李宗谅是因为知道那是番兵手里没大规模杀伤武器,真正对上宋人的军队心里还是怂怂的,即便对面只有三千人也不太敢打。
  驻守闹讹堡的党项将领已经提前打听过,环庆路各州基本上都有火炮,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对面来攻的兵力越少越危险。
  宋军待遇等级分明,番兵的待遇和装备都比不过汉兵,李宗谅带着一千多人攻打闹讹堡纯粹是莽,李信没他那麽莽,正如闹讹堡的守军所想,他出兵的时候带足了装备。
  可惜火炮太重搬不动,他也没权调动火炮,不然他真的能炮轰闹讹堡。
  一千打十万打不过,三千打十万也没好哪儿去。
  大宋的武器水平不足以让他们三千人打十万,就算有火器傍身也扛不住人海战术,西夏那边看这战好像没想象中的难打于是直接三千人包了饺子,大有让他们全都留在战场上的架势。
  不过西夏军中也不都是傻子,他们杀一千多番兵宋人能自个儿遮掩过去,杀三千汉兵闹讹堡就彻底没法安宁了,于是又主动打开包围圈把没死的宋军放走。
  比直接战死还丢人。
  李复圭以为庆州的军队装备精良,梁乙埋号称率军十万估计能打仗的也就一万出头,李信率领三千精兵完全可以轻松拆了闹讹堡,仗还没开始打他已经写好了请功的奏章。
  武将打了胜仗功劳当然都是文臣的,没有他们这些“儒将”的指挥粗鄙武人哪儿来的本事打胜仗?
  万万没想到李信打输了,不光输了还输的那麽丢人。
  李复圭没法给上头交差,恼羞成怒之下直接将参战的将领全部下狱来垫背挡枪。
  第225章
  *
  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
  短短几天时间,荔原堡蕃部巡检李宗谅战死,之後硬着头皮攻打荔原堡的李信等参战将领全部被下狱。
  李复圭是庆州知州兼环庆路经略安抚使,他是个文臣,调动整路兵马的事情还得有环庆路巡检姚兕的同意。
  毕竟是边地,武将地位再低手里也有实权。
  主管军务的经略安抚使由文臣知州兼任,带兵作战的依旧是路巡检或者钤辖的活儿。
  只是这次闹讹堡的战事太过迅速,巡检姚兕还没反应过来,李复圭就昏招叠出将事态推向无法挽回的地步。
  李信等人被下狱之後,李复圭又派麾下武将去打别的西夏堡寨,如今大军都在闹讹堡一带,别处驻防空虚总能打几场胜仗。
  这时候就别管什麽胜之不武了,追上前头那个请功的奏章最重要。
  被派出去的将领带兵深入敌後连破西夏多个堡寨,李复圭亲自带兵偷袭没多少驻军的西夏金汤、白豹、西和等寨,连番作战斩首数千级,不管怎麽说总算是和前头请功的奏章对上了。
  至于之前打了败仗的李信等人,李知州一气之下全判了斩首。
  还在路上的蔡挺:???
  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去查的姚兕:???
  李宗谅归顺之後主要负责的就是屯田种地,整个荔原堡一共才三千多人,主将带着麾下最精锐的一千多士兵全部战死,荔原堡的屯田事业直接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现在已经不是操心屯田的时候了,姚兕去追查李复圭报上去的军功,发现他亲自率兵攻破的几个堡寨在被攻打的时候根本没有西夏的军队,寨子里只有老人孩子留守,而李复圭见状直接下令将寨中老幼全部斩杀掉充作军功。
  说是斩首数千级,其中七八成都不是兵。
  姚兕:!!!
  姚将军倒吸一口凉气,事已至此他做不了主,只能立刻上报给坐镇京兆府的狄大元帅让狄大元帅来处理。
  差点没把狄青给气死。
  胜负乃兵家常事,打败仗只能说能力不行,杀良冒功那就是人品的问题了。
  他们武将平时被耳提面命说要以德服人,要不战而屈人之兵,要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合着那麽多规矩都是要求武将的文臣不用遵守。
  他们打仗连降兵都不能杀,更别提老幼妇孺,本身西北就不太平,李复圭在这儿发什麽疯?
  狄青骂骂咧咧,安排好京兆府的事情点好人手匆忙赶去庆州救急。
  虽然光在西北就有好些个文臣能压他这个平西统镇大元帅一头,但是关键时刻他这个平西统镇大元帅也能反过来牵制文臣。
  苏景殊身为狄大元帅身边的机要秘书得和狄青在一块儿,本来想着隔几天出城看看他的棉花地,没想到还没等到幼苗从苗床移植到田里就要离开京兆府。
  没有意外的话,可能棉花直到成熟他们都回不来。
  梁太後是汉人,刚掌权的时候愿意伏低做小拉拢党项贵族,时间一长就受不了党项贵族的贪婪傲慢,朝堂的内斗比前几年严重的多。
  西夏和大宋作战接连失利,梁氏一族需要一场胜仗来挽回名声,更需要一场大战来转移国内的争斗。
  但是打仗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西夏的朝堂也不是她的一言堂,党项贵族大多不愿意直面大宋的炮火,所以这几年一直是小规模的骚扰,就算能调动上万的军队也是拖拖拉拉打不起来。
  当今圣上继位後停了给辽国的岁币断了给西夏的岁赐,还态度强硬的打压西北边境的走私问题,如今宋夏通商只能靠边境榷场。
  他们大宋地大物博,西夏有的货物大宋境内能找到替代品,大宋特有的货物西夏那边却找不到可替代的。
  家底丰厚就是好,只要皇帝态度足够强硬,周边没有哪家能在经济上占他们便宜。
  大宋高兴榷场就开,大宋不高兴西夏就什麽都买不着。
  仁宗皇帝在位时周边的政权就在经济上被大宋玩的团团转,即便朝廷不管,大宋的商贾也不是吃素的。
  有钱很好,不过单单有钱不够,还得有足够的能力守住赚来的钱,在周边的邻居全都虎视眈眈盯着他们的情况下,皇帝态度强硬非常有必要。
  因为西夏时不时派兵扰边,这几年西北各州的榷场基本上没开过。
  大宋朝堂上对边事的态度出奇的一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用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说打仗,就是在“能用钱解决的问题”的范围上有些分歧。
  西北的榷场不营业,西夏境内的百姓连日常生活都没法保障,长此以往就算两国不开战西夏境内的百姓也会想方设法迁到大宋境内。
  人口是第一生産力,西夏的人口本就不多,虽然不知道具体数目,但是数量范围应该在一百万到三百万之间,甚至比不过大宋一个开封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