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狄青不明所以,“什麽叫‘只恨生错了时代’?”
  姚古耸耸肩,“要是生在大唐,他们就是名正言顺的大唐子民,哪儿像现在这样想为国效力还得先投个降。”
  “是归附,不是投降。”苏景殊纠正道,“只要羌人部落不曾与大宋为敌,他们就用不着‘投降’。”
  姚古小声嘟囔,“又没有区别。”
  狄青:???
  “什麽情况?”
  苏景殊矜持的笑笑,“没什麽情况,就是做了点思想工作。”
  军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几乎没有,将领文化水平不高,士兵们更是大字不识一箩筐,单单和他们说要效忠朝廷保家卫国没用。
  空话谁都会说,士兵们听了就忘和没听一样,得用他们能听懂的话来说,最好让他们有参与感。
  什麽是家?什麽是国?为什麽要保家卫国?
  将士们连为什麽要保家卫国都不知道,让他们为了朝廷拼命几乎不可能。
  这一点民间的教派就做的很好,白莲教、摩尼教在民间教衆颇多,教衆为了教主情愿散尽家财,也能义无反顾的豁出去性命,洗脑能力可见一斑。
  思想工作大同小异,西军本就是大宋最有血性的军队,给这里的将士讲何为家国天下比给其他地方混日子的兵油子讲效果好的多。
  羌人部落对大宋没有归属感,不过没关系,他们可以往前挪一挪,按照大唐的版图来让他们重新凝聚出归属感。
  大唐盛世,万邦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别管是羌人还是汉人,提起曾经的辉煌总得有点触动。
  羌人部落不在意中原王朝到底是谁当家做主,但是他们在意他们的部落能不能过上好日子。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没有错,要是盛唐时的西羌过的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好日子,羌人部落们十有八九都能继续追随大唐。
  如今没了大唐还有大宋,虽然大宋和大唐相比差的有点多,但是没办法的时候拿来当个替身也不是不行。
  万一大宋支棱起来了呢?
  苏政委清清嗓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儒家孔孟一脉相承的是攻心为上以柔克刚,在战时说这些有点不合时宜,但是以德服人的确是後患最小的法子。
  自古知兵非好战,深谙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诸葛丞相七擒孟获就是这个道理。
  他不确定西羌部落要抓几次放几次才能心悦诚服,反正应该不至于打七次才能打服。
  西北和三国时期的南中地区不一样,西军和诸葛丞相麾下的蜀军也不一样,大部分部落撑不到第七次就全被杀光了。
  寨中将士严整待命,随狄青一同回来的将士也整整齐齐列队校场。
  看模样和离开时没什麽两样,可是精神气儿和离开时判若两人,他们打鸡血了?
  姚古煞有其事的解释道,“元帅,苏大人说这是心灵鸡汤。”
  虽然不知道心灵鸡汤是啥鸡汤,但是看着跟打鸡血没啥区别。
  更令人震惊的是,前来避难的羌人部落不光没有惹是生非,还自发组成巡逻小队帮忙维持治安,荔原堡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兵民一家亲”。
  不是他吹,纵观西北各州大小三四百座堡寨,能让番邦部落做到这一步的只有荔原堡。
  这还是战时动乱的时候,要是没有战乱误事,苏大人出去这儿聊聊那儿唠唠能给他们唠回来数不清的羌人部衆。
  “要是没有战乱,羌人部落也不会老老实实坐下来和我唠。”苏景殊无奈解释了两句,让姚古去巡检司帮忙,他自己和狄元帅汇报工作。
  狄青听了一路,亲眼看到士气高涨的士兵和再三表示愿意听从安排的羌部首领,回到书房打开舆图,“附近除了礓砟寨还有别的西夏堡寨,如果能让对方守将举寨归附,至少能让西夏人的活动范围退到百里之外。”
  苏景殊想了想,回道,“如今西夏已经撤军,拿下边境堡寨的难度能降低许多。”
  刚到荔原堡时他只是想试试,这些天天天在羌人部落中和世代居住此地的部衆打交道,又有种劝降也没他想象中那麽难的感觉。
  不管怎麽说,先试试没坏处。
  王韶都敢孤身跑进吐蕃大本营找吐蕃部落的首领唠嗑,他有那麽多兵马当後盾比王韶安全的多,这样要是还不敢去对面找党项部落话家常未免太拉胯。
  还有就是,他们之前对西夏的认识还是太少了。
  满朝文武都觉得西夏全民皆兵,党项贵族奢靡度日,全国上下对大宋都是敌视敌视再敌视。
  实际上,辽国西夏都有汉人为他们效力,契丹人党项人不向着他们自个儿的政权再正常不过。
  寻常百姓想不那麽多,没啥深仇大恨的情况下肯定是哪儿能吃饱往哪儿去。
  就算有深仇大恨,在性命都没法保证的情况下也会有很多人选择先保命。
  大宋被民间此起彼伏的造反起义困扰,西夏境内的情况比大宋更加严重,只是消息传不到中原,所以朝臣都没往这边想过。
  但凡想一想也知道世上不可能存在没有动乱的国家,大宋都做不到的事情西夏怎麽可能能做到?
  天灾不会只光顾大宋,西夏的天灾一旦降临比大宋还难收场。
  大宋的官员在赈灾的时候大部分还是靠得住的,西夏的官……算了,他们封建制度不去降维打击原始部落制度。
  早年李谅祚在的时候推行汉法,还招揽了不少汉人来为他治理国家,为西夏效力的汉人是怎麽想的暂且不说,至少本事是有的。
  那些人在大宋找不到出路,到西夏後一有皇帝的支持二要证明他们的能力,没多久就把朝廷打理的有理有条。
  可惜李谅祚亲政没几年就死了,梁氏把持朝政後把朝中的汉人贬的七七八八,封建朝廷再次退回部落制度。
  都退步了能有啥好的,百姓活不下去,民间小部落揭竿而起,就是西夏的党项贵族势力太大,小部落揭竿而起也掀不起水花,要不了几天就被屠杀殆尽。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小部落迁移到边境生活,离兴庆府越远逃离苛捐杂税的可能性越大,就算渴死在沙漠里也比被抓去做苦工生不如死强。
  “前些年西夏皇室征集数万民夫在鏊子山大兴土木,宫室绵延二十余里,之後又在贺兰山东麓修筑亭台楼阁,接连征调的民夫甚至超过十万。”苏景殊唏嘘不已,“西夏谚语,‘已高贵者,豹皮安袋虎皮箙,府上摆设真华丽;已贫贱者,牛皮口袋牛皮囊,路上所带白灰皮。’过来避难的党项百姓说西夏国内贫富分化极其严重,达官显贵年过七十仍花天酒地妻妾成群,民间以乞讨为生的百姓数量庞大,甚至有走投无路的百姓为了乞讨自断手腕。”
  本身天灾和饥荒就逼得小部落走投无路,上头的大贵族不说赈灾还变本加厉的鱼肉百姓,遇到百姓抵抗只知道杀,百姓自然不会向着他们。
  自然灾害不断,民间颗粒无收百姓无以为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繁多,再加上统治阶级奢华腐败不拿普通人的命当人命,哪一条拎出来都是大问题,凑到一块儿更不用说,亡国流程算是让他们凑齐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