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第239章
*
别说狄元帅焦虑,苏机宜也是羡慕嫉妒成天眼红。
同样是机宜,小王同学你为什麽这麽秀?
没关系,小王有精通佛法的高僧,他小小苏有即将被尊称为仙的亲哥。
——哥,求帮忙!
之前苏景殊和苏轼兄弟俩通信不多,大部分时候都是靠京城家里的中转站了解对方的情况。
登州离京兆府将近三千里,驿站速度慢,路上再耽搁耽搁,一来一回小半年都过去了。
现在不一样,小小苏大人面前有萝卜吊着,恨不得天天写信催他哥写诗作赋,平时有什麽作品也别忘了给他寄一份,他要拿来做宣传工作。
别拿文化人不当回事儿,党项和契丹部落里自诩文化人的不在少数。
他哥出马一个顶十个,要信得过他哥的文采,也要信得过他的宣传手段。
说一千道一万,他还是想不明白王韶和智缘大师到底怎麽让结吴叱腊答应对大宋俯首称臣的。
俞龙珂被劝降他能理解,好虎难敌群狼,再强大的部落也怕周边势力联合起来围攻。
青唐吐蕃和党项、回鹘的关系都非常不好,或者说,相邻的政权之中就没有关系好的。
西夏野心勃勃,回鹘那边和党项打了几十年丢了瓜、沙、肃三个州,河西走廊从此被党项人掌控。
几代党项君主都想“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然後长驱南牧”,回鹘那边打胜了,吐蕃这边却一直是胜少败多。
虽然青唐吐蕃内斗严重,但是唃厮啰掌权的时候青唐吐蕃的确足够强大,就凭他挡住党项的屡次入侵也称得上是一代明主。
青唐城周边那些堡寨全是唃厮啰掌权後建起来的,防备的就是北边的党项人。
俞龙珂轻易被劝降也有党项的功劳,他的族地在古渭寨,古渭寨的吐蕃部落和党项人势同水火,在王韶过去找人谈心之前两边刚打过仗。
党项人在西北称霸了几十年,死个皇帝不至于让他们立刻衰落,打大宋和辽国不够看,打吐蕃的部落却没多少压力。
俞龙珂的势力在吐蕃这边没人敢惹,可对上党项的精兵只有挨打的份儿,比起被周边的吐蕃部落或者党项部落当成肥牛宰,给大宋当小弟竟然还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了不让地盘落入党项人手里,他宁愿举族投降宋朝让宋人替他和党项人干仗。
话糙理不糙,虽然俞龙珂归顺大宋的理由说的冠冕堂皇,但是真实目的大概率就是借大宋的势头来对抗西夏。
俞龙珂要大腿,大宋要小弟,双方一拍即合,招抚工作就这麽顺理成章的完成了。
可结吴叱腊已经扶持出傀儡要和青唐吐蕃名义上的赞普董毡分庭抗礼,说服这样一个大和尚臣服大宋的难度堪比说服西夏皇室对大宋俯首称臣。
——大师,考虑开班教学吗?
智缘大师没空开班教学,因为他还要继续和已经臣服以及尚未臣服的吐蕃部落讲佛法。
苏景殊没空去秦凤路看大师讲经,他也对佛法没兴趣,好在他上辈子学来的“从群衆中来到群衆中去”大法也很好用,在效果上甚至比王韶那边更好。
只要按捺住他那颗无处安放的好奇心,焦虑就只会追着他们家元帅追不上他。
狄青:……
算了,他走。
待这儿生气。
苏景殊起身送客,“元帅这就走啊?家里厨子研究出了新菜式,不留下来吃顿饭?”
狄元帅冷酷无情,“没事,我能直接把厨子带走。”
苏景殊:……
苏景殊小小声,“待会儿做好给您送去,不麻烦元帅了。”
前几天远在福建的同窗给他寄了点土特産,家里的厨子是正宗军中大锅饭的手艺,他实在不放心把千里迢迢寄过来的特産交给家里的大厨,于是忙里偷闲自己找材料炖了锅汤。
家里全是吃货,除了亲爹是真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其他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小菜能自己做大菜能指挥,虽然比不上正经大厨但是味道也还算可以。
以前在京城厨娘手艺好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到西北後想吃点讲究的要麽出去下馆子要麽亲自动手。
教也能教,就是太慢。
没办法,总不能天天去隔壁元帅府蹭饭。
西北普遍过的不讲究,据他观察,乐平公主在京兆府都比在京城过的糙。
连公主殿下都能自觉融入西北的粗犷,他这才哪儿到哪儿。
下厨而已,问题不大。
狄青很清楚苏家人对美食的执着,也知道最近有人给苏景殊寄了土特産,也不麻烦特意给他送上门,他可以离开时带上,“这次是什麽好东西?”
苏景殊老老实实回答,“建州的雷笋,还有我二哥从登州寄过来的海産,两地都离的远,捡走坏掉的正好炖了两锅。”
两边的特産都是好东西,在当地吃能鲜掉舌头,长途跋涉寄到西北口後感比不过在当地吃,但是做好了也能尝个鲜。
哦,不对,是改善夥食。
如果寄来的特産都好好的,他们连着吃三天也吃不完,不过想想现在的运输条件,能挑出来那麽多能下锅的已经算运气好。
要是盛夏的时候寄特産,唔,大热天的不适合寄特産。
天气越来越热,等冬天到了他再回礼。
苏大厨去厨房将大点的那口锅端给狄元帅,顺便说他接下来俩月可能还要在转运司忙,经略司的军务就继续麻烦元帅了。
狄青:……
就知道每一口汤都不是白喝的。
狄元帅深吸一口气,看在美食的面子上,原谅他。
苏大厨亲自炖的排骨春笋海鲜汤味道很不错,他家和隔壁白五爷这家上上下下都赞不绝口,狄元帅全家也都给了好评。
有三五不时的贿赂在,他遇到事情才好去找狄元帅和白五爷帮忙。
不是他逃滑,实在是最近太忙了,连任劳任怨的小姚同学都受不了找借口跑他爹姚将军那儿避难了,可见活儿多到什麽程度。
姚古干不来转运司的活儿可以临阵脱逃他不行,他敢临阵脱逃冯京就能立刻把他之前想要实施的农业扶贫补助全废掉。
就这麽残忍,一点後路都不给他留。
确定了,官家派冯大人到西北不光因为他会赚钱,还因为他能狠下心压榨下属。
苏机宜将原本属于他的军务全部推给狄大元帅,马上就是五月,他吩咐农人将最新一批的棉花种下後就去忙青苗贷换成扶贫补助的事情。
朝廷重视西北,官家也时刻盯着西北的情况,军务政务送去京城能迅速得到回复,次次都是加急,驿站的车马比战时还要忙碌。
冯京是个能不干活就不干活的转运使,只要把手头的活儿都分给能干活的下属,他就是个优秀的一方主官。
干活没意思,监督下属干活才有意思。
转运司的官员们:……
要不是顶头上司惹不起,他们非得群起而造反不可。
人不能,至少不应该。
世上怎会有如此离谱之人?
偏偏冯大人对工作量掐的特别准,连干活速度都估的大差不差,不会让底下人太累,也不会让他们太轻松,就保持在累不死的状态卷生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