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更离谱的还在後面。
  狄元帅在前面哇呀呀呀逮谁打谁,王大人在後面挑了好些个归降的番邦首领去声泪俱下的劝降。
  刚柔兼济软硬皆施,愣是让木征麾下那些本来还想负隅顽抗的部落选择了缴械投降。
  不确定到底是被前辈们声泪俱下的感动还是被大宋的军威所慑服,反正最後是降了。
  还是带着城池投降。
  木征的妻子儿女尽数被抓,只剩下他一个人率领残部幸免于难,如果不投降大宋的话,那就只能去投奔董毡。
  他嘴上说着宋军欺人太甚他就去投奔董毡,事实证明他和董毡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宁可降宋也不会去投奔董毡。
  木首领一咬牙一跺脚,最终还是降了。
  王小雱:还能这样?
  苏景殊表示:习惯就好。
  王雱勉强回神,他感觉他一时半会儿习惯不了,“景哥,两千多里呢。”
  大宋的西北防线也才两千多里,熙河那边一下子拓边两千里,那两千多里不光是土地,还有三十余万帐番人,这天大的功绩算下来还不得封个王高兴高兴?
  苏景殊:……
  别了吧。
  封王那是给死人准备的,活人追求出将入相就够了,目标太大容易栽跟头。
  自古以来异姓王都没有好下场,他们退一步追求死後封王。
  大宋拿下河州後立刻和兰州连在一起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虽然董毡因此更加紧张大概率要搞事,但是王韶的开拓熙河计划依旧称得上大获全胜。
  压力丝滑的来到了苏大人身上。
  青唐吐蕃以唃厮啰的继承人董毡为主,木征是董毡之外势力最大的唃厮啰子孙,情况换算到西夏,大概就类似于灵州的党项部族带着城池归降,留下剩下的党项人守着兴庆府草木皆兵。
  结果呢,大宋在吐蕃那边大获全胜,盐州这边依旧在练兵。
  人比人气死人。
  王雱已经升不起任何比拼的念头,“往好处想,至少我们让灵州的党项人惶恐度日草木皆兵了。”
  苏景殊表情严肃,“不够,远远不够。”
  不行,他们不能落後太多,得尽快将进度追上去。
  苏知州回书房梳理头绪,心急容易出差错,进度得赶,但是不能因为赶进度草率进军。
  让他冷静下来琢磨琢磨接下来到底该怎麽办。
  ……
  大宋群敌环伺,敌人之间也会远交近攻打配合。
  周边番邦蛮夷能一直作乱不光是大宋的问题,还因为打了这个旁边就跳出来另一个,敌人联合起来对大宋进行车轮战耗也能把大宋耗死。
  要麽以和为贵,要麽就做好四面八方同时开战的准备。
  大宋君臣不是傻子,也不是没有野心,要是能打他们早就打了,尝试失败才不得不捏着鼻子选择议和。
  就是刚议和的时候还有重振雄风的野望,时间一长就没了奋斗的心气儿,如此一躺就是几十年。
  好在大宋没有彻底躺平,
  这次熙河动静大,其他地方也没闲着。
  大宋若是联合吐蕃围攻西夏西夏肯定撑不住,西夏朝廷从内斗中擡起头发现情况不对立刻就想捣乱,奈何陕西沿边各州的兵都严防死守,愣是让他们一次都没能打过来。
  西夏发现事情大条後立刻去找辽国商量,他们平时经常有冲突,但是在攻宋的事情上一直是合作夥伴,唇寒齿亡,西夏出事辽国也别想独善其身。
  辽国皇帝再昏庸也知道现在不是他吃喝玩乐的时候,之前把稳定输送了几十年的岁币给弄没了,还明里暗里吃了那麽多亏,再不支棱起来怕是得被宋人骑到头上欺负。
  然而支棱也不是想支棱就能支棱起来的,辽帝昏庸放纵了那麽多年,境内辽东地区的女真人频频作乱,朝廷镇压辽东叛乱还忙不过来,根本无暇再和大宋起争端,顶多调动一下兵马虚张声势证明一下存在感。
  官家也没飘到不将辽国放在眼里,西军的猛将越打越多,历练出来就派去别的地方建功立业,免得大宋边防战力全部集中在西北一处导致别处战力空虚。
  西军将领的调动以镇戎军知军杨文广收到调令出任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候为开始,之後陆陆续续六七位知军、路钤辖级别的高级将领从西北防线调到北方防线。
  西夏有没有松口气不知道,反正辽国更慌了。
  而盐州州衙,苏知州正在给以番部巡检赵守忠为首的番人将领上课。
  内容:大宋经略南北江群蛮之地的得与失。
  旁听生:王雱、桑博、姚古……
  最近变动大的不只边州,南方平定蛮夷部落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蔡挺蔡大人之子蔡烨被任命为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近两年大出风头的变法派核心骨干章惇也调至荆湖南路开辟梅山。
  王雱开始还不明白给番人将领讲这些干什麽,听着听着就反应过来了,他们苏大人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面上说的是平定南方蛮夷,实际上每句话说的都是平定西夏。
  南北江群蛮之地有几个已成气候的部落,西夏党项也有几个把持朝堂的大贵族。
  南北江群蛮之地各大部落之间勾心斗角,西夏党项的大贵族也没停过争权夺利。
  荆湖群蛮内讧,朝廷趁机派人南下经略,试图将那些躲在深山老林时不时出来劫掠城池的蛮夷部落带来的威胁彻底消灭。
  党项大贵族之间几乎已经撕破了脸,小皇帝闹着要掌权,梁太後死撑着不肯放权,梁乙埋在朝堂舌战群番频频落下风。
  身为党项八部之一的往利氏已经弃暗投明,此时不给西夏找麻烦更待何时?
  经济控制、文化同化、军事震慑。
  除了中间那个有待进一步推进,前面的和後面的都已经控制和震慑的差不多了。
  他包顺能在熙有理有据的劝降吐蕃部落,你赵守忠身为大宋皇姓党项人为什麽不能声情并茂的劝降党项部落?
  赵守忠:!!!
  就是啊!为什麽不呢?
  第252章
  *
  苏景殊的行事准则:不知道要怎麽办的时候就看书,或者看看周围人在干什麽。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眼前的问题可能以前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人就是这麽不长记性,同样的问题也能一次又一次的踩坑。
  後人不一定能从前人的教训中长教训,但是多看书肯定没坏处。
  不想看书也没关系,看看其他人在干什麽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王韶那里不能看,天天看熙河路收复失地的进度条飞奔向前会让他感到焦虑,他得看看不那麽令他窒息的地方。
  南方一直在大宋的版图之中,但是在版图中不意味着能彻底掌控,就像云南贵州那些地方,在中原王朝的版图上待了几百年不假,还是在明清改土归流之後才慢慢经营起来。
  荆湖一带交通不便,蛮夷部落阻隔交通不服管教,哪天日子不好过了就冲进城里烧杀抢掠,抢完後往深山老林一躲朝廷也奈何不了他们。
  没有直接自立为王,但是也没差哪儿去,对朝廷而言都是大祸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