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春日里他带兵入驻天都山想着趁宋人和吐蕃交战打个翻身仗,当时已经和马衔山、龛谷等地的部族约好共同出击,结果狄青王韶大破河州,连那个一直和董毡过不去的木征也降了。
木征一降,青唐吐蕃势力锐减。
以董毡的本事想抵抗宋军无异于痴人说梦,到底还是要指望他们大夏的支援。
梁乙埋嘴上说着会和吐蕃合作抵御宋军侵扰,身体却很诚实的派人紧急重修凉州城防备宋军从河州洮西攻入。
吐蕃人不靠谱,关键时刻还是得靠他们自己。
……
青唐城,董毡得知西夏忽然开始重修凉州城以及凉州附近的堡寨冷笑不已。
自古两国和亲,有请婚,有乞婚,未有以女请归者。
以女请归,等于献女。
他儿子已有甘州回鹘的公主为妻,梁氏还要献出女儿嫁给他儿子为妻,这门亲事本就是西夏高攀,现在吐蕃战事不利他们西夏又端起来了,当他们吐蕃好欺负?
吐蕃对宋战事不利,跟党项对宋的战事好哪儿去了似的,大哥不笑二哥,党项人先不给面子在凉州修筑城寨挡住道路,别怪他们吐蕃到时候见死不救。
董毡心情不愉,他和木征关系势同水火,木征倒霉他该高兴,但是想到那些原本应该属于他的地盘都被宋人抢去他实在高兴不起来。
身为赞普後裔却将土地拱手让给宋人,简直让祖先蒙羞。
不行,他得想办法把河州夺回来。
木征是个怂蛋,他董毡却不能让人看轻了去。
……
西夏景宗李元昊是个野心与能力并存的人,建国後改姓嵬名下令秃发,建国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表示他受命于天。
如今西夏的年号天赐礼盛国庆,和李元昊建国时取的天授礼法延祚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是放在大宋,这个年号怕是得被朝臣喷出花儿来。
不管怎麽说,李元昊留给子孙的西夏是个强盛的西夏,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北抵大漠、南临萧关,逮谁咬谁打遍周边政权。
他儿子毅宗李谅祚也很有能耐,若是多活二十年坚持推行汉化,到时西北究竟谁占上风还不好说。
奈何毅宗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面对虎视眈眈的党项部族,内乱和发展不可兼得,如今小皇帝和太後针锋相对,党项大贵族则是美滋滋的扩张势力看戏。
就算变天也没关系,他们党项人本就是跟着中原政权混饭吃,哪边给的多他们去哪儿。
跟着嵬名氏动不动就被杀,中原那边讲究以和为贵,总不能也动不动就喊打喊杀。
他们嵬名氏自家都已经降了不少,还管得着别家降不降?
党项部族提起往利氏降宋时破口大骂,真到他们自己做选择他们未必扛得住投降的诱惑。
听说往利氏的部衆被安置在环庆路各州,男女老少都按照宋人子民分田耕种,宋人种地比他们党项人厉害多了,小日子过的比没投降时还要滋润。
还有往利氏那个狗东西,不光得了宋国皇帝的赐姓赐名,还当上了盐州的巡检,他一个降部首领宋人还真敢用。
啧,迟早要完。
不过……
往利氏能有那麽好的待遇,他们细封氏费听氏颇超氏野辞氏……肯定也行。
天气渐热,灵州城的蝉鸣已经开始聒噪。
西夏军队按地域分为左右两厢,仿宋制共设十二个监军司统辖,各监军司立有军名和固定驻地,沿用族落形式加以编排,惯例由部落首领以及朝廷派去的人共同管理。
毅宗时于西平府设翔庆军司总领兵事,因此西平府又称为翔庆军。
然灵州是两汉故称,别的地方称呼变来变去,世代居住于城中的百姓依旧习惯称之为灵州城。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灵州是西北少有的物资丰饶之地,西夏迁都兴庆府後这儿的重要性也没有降低,翔庆军司都统军一直由嵬名氏近枝宗亲担任。
自从嵬名浪遇全家被贬又离奇死亡,嵬名氏和梁氏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翔庆军司对兴庆府不像以往言听计从,军政大事皆有如今的都统军兼赵王嵬名成遇一个人说了算。
嵬名成遇是李元昊的弟弟,是小皇帝爷爷辈的宗亲。
因为小皇帝年纪小,上任皇帝死时才二十一岁,李元昊本人被刺杀时也才四十多岁,所以嵬名成遇这个皇帝爷爷辈的宗亲如今也不算太老。
五十多岁正是奋斗的年纪,文可搜罗汉人帮他做事武可亲自上阵杀敌,怎麽看都比兴庆府那娘儿俩靠谱。
梁氏掌权後对宋作战屡屡受挫,上任皇帝只有当今小皇帝一个儿子,当今皇帝年幼没有子嗣,要是不小心有个意外,皇帝还是得从嵬名氏成员里挑。
嵬名成遇任兴庆府乱成一团,自己在灵州城稳如泰山,然而在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今夏大旱朝廷却依旧要增税的消息越传越广。
第254章
*
夏天很难熬,不下雨的夏天更加难熬。
大旱来之前有征兆,当天上几个月不下雨、地上河流逐渐变浑浊时,有经验的老农便能预料到今年年景不会好。
刚入夏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要河流不干,即便干旱地里也不会绝收,只是人要辛苦一些。
然而等到六月,翻滚的热浪几乎能将人燎脱皮的时候,靠天吃饭的百姓终于绝望。
西夏经常有饥荒,但是饥荒是因为可供开垦的土地不够多,粮食産量也不够高,牧马放羊都需要土地粮食,这才年年闹饥荒。
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不是说着玩儿的,灵州位于黄河与浦洛河交汇处,天然占据山河之险,只要黄河不干灵州就不会缺水。
但是一旦连灵州都出现旱情,其他地方十有八九要严重到颗粒无收。
西北少五谷,百姓多以大麦、荜豆、青麻子为食,正经粮食要紧着军中用,若是大麦、荜豆这些也不够吃,百姓就只能上山下河找能吃的野菜鱼虾果腹。
天灾难料,官府对赈济也不上心,百姓平时的时候已经足够艰难,遇到灾年无以为生只有死路一条。
灵州物産丰饶,自汉唐来便是西北最繁华的城池之一,如今也是西夏少有的人口超过二十万的大城,中原城池有的东西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勾栏瓦舍里,讲三国的说书先生悄无声息增多。
要讲三国,就要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讲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讲百姓走投无路唯有揭竿而起方能有一线生机。
可惜番邦部落尊崇贵族,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传统,不然说书先生的话本子还能再多些素材。
不过偏远地区的百姓没有经历过京城那样密集的文化轰炸,东汉末年那段历史够他们听了。
能去勾栏瓦舍的百姓大多家境殷实,对走投无路无以为生这种词感触不深,但是谁家都有几个穷亲戚,平时谈天唠嗑提到外面那些靠天吃饭的部落也会有感而发感慨万分。
中原朝廷在灾年时会赈济灾民,他们的朝廷却没那麽好心,越是灾年越折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