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今年年景不好,如果旱情蔓延到灵州,上头的贵族大人收不够粮食肯定还要加重赋税。”
  “听说皇上要在灵州设御庄、御仓,希望不要设到我老家那边。”
  “哪是皇上要设,皇上才多大点儿他懂什麽,都是太後和国相的意思。”
  “别管是谁的意思,反正御庄、御仓别设在我老家。”
  “也别设在我老家。”
  “我家也不要。”
  一群人对皇帝的御庄、御仓嫌弃的不要不要的,然而御庄、御仓要设到他们老家他们也没办法。
  人倒霉了喝水都塞牙缝,真到那时候也只能想法子让被波及到的亲戚朋友搬家。
  划到御庄里的田地都是皇帝的,他们大夏有律法规定,所有的山川土地水源沟渠等都属于国君所有,让百姓种那是国君大度,不让百姓种百姓也不能有怨言。
  皇帝可以随意设皇庄,大贵族也能想法子侵占良田。
  不光侵占西夏境内的良田,不属于西夏的良田也照抢不误。
  早年间国相没藏讹庞看屈野河西边土地肥沃适合种田,也不管那是宋国的地盘上去就派兵过去耕种,辛辛苦苦更了半季,临到收割了被宋人噼里啪啦一通胖揍赶了回来。
  这些年宋人越发强势,大贵族们不敢再随便抢宋人的田地,他们国内的日子就越发难过。
  唉,总得有地方给大贵族们抢啊。
  隔壁桌上,行商打扮的中年人唏嘘不已,“我去年去了趟宋国东京,路上遇到几个进京告御状的人,那些人说乡间富户勾结大官占了他们的田,他们要去京城找皇帝给他们做主。”
  旁边那些人下意识转过身来,“啊?还能找皇帝做主?皇帝还能给他们做主?”
  “当然,皇帝不光派人去查案,还把欺压百姓的大官和鱼肉乡里的富户都处置了。”行商眨眨眼,“开封有个包青天,你们不会连这话都没听过吧?”
  就算皇帝不管不问,事情传到开封府包青天耳朵里那些欺压百姓的大官和鱼肉乡里的富户也得玩儿完。
  听衆经不起激,别说他们听过包青天的大名,就算没听过也能临时掰扯几句。
  “听过,当然听过,包青天之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当我们是山沟沟里没见过世面的人呢?”
  “就是就是,怎麽能没听过包青天之名?”
  “宋国皇帝大臣愿意为百姓做主,咱们西夏又不是大宋。”
  “找皇帝不如找太後,咱大夏是太後当家。”
  “我二大爷的表哥的孙子在都统军府上打杂,听说咱皇上正在和太後闹亲政,闹的可厉害了,兴许再过俩月就能找皇帝告御状了。”
  “御庄就是皇帝的庄子,皇帝才不会把到手的好处让出来。”
  “说的也是。”
  行商和同行之人无奈,等隔壁桌的人议论够梁太後和皇帝母子之间的事情才把话题扯回来。
  宋国不光有进京告御状,还有落草为寇和揭竿而起。
  歪个题,苏大人真是拿他们当自己人,旁人对自家龌龊事都藏着掖着,他们苏大人不一样,只要用得上什麽都和他们说。
  大人待他们掏心掏肺,他们又怎能不回以同等的心意。
  西夏不乱他们就不回。
  灵州城的勾栏瓦舍人来人往,客人游玩闲暇时谈天说地,不经意间提起如今的局势便开始滔滔不绝的分析,除此之外,行商云集的客店、农人光顾的集市、城外路边的茶摊等各种各样的地方都有类似的情形。
  范围不限于灵州。
  城里的百姓有城里的说法,部落里的部衆有部落里的说法,说辞不同起到的效果也不同。
  城里的百姓过的殷实,和他们说再多也很难让他们生出反心,顶多会对隔壁宋国心生向往。
  西夏城池不多,绝大部分还是聚族而居的部落。
  官府欺压最先找他们,天灾来临最先折磨他们,朝廷开战最先抓他们壮丁,贵族抢地最先抢他们族地。
  有大贵族当靠山还好,只需要按时给大贵族交保护费,没有大贵族当靠山就是谁来都能欺负。
  今年大旱,城里的米价暴涨,一升米已经涨到百钱,让本就买不起米的大小部落日子更加难过。
  天旱粮食收成不好,地里长不出粮食也长不出杂草,真旱到一定程度连野草树皮都找不到。
  粮食减産,牛羊没有草吃也要饿死,偏偏这时候朝廷又打着修筑水利的名义收钱收粮,他们保命的粮食都不够哪儿还有钱往上交?
  别以为他们不知道交上去的钱最後都被用去修陵寝宫殿了,那些钱但凡有十分之一用到修筑水利上,各部落面对旱情都不至于像现在这麽无计可施。
  汉人的书上写的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怎麽着都是死,他们选择拉着人面兽心狼心狗肺的官府一起死。
  盖宫殿盖宫殿盖宫殿,部落里的老人孩子都快饿死了上哪儿有钱给贵族们盖宫殿,阴曹地府里住宫殿去吧。
  天干地旱,粮食减産草地枯黄,牛羊马儿找不到食物大片大片饿死。
  传言官府要增加赋税不是空穴来风,不过这次增加赋税不是为了修建宫室,而是各地战事吃紧朝廷支撑不住了。
  凉州要防备宋军联合吐蕃,盐州丢了之後静塞军司和翔庆军司都要加派兵力,银州方向宋国绥德军和府州麟州虎视眈眈,偏偏这个时候回鹘人打着为回鹘商队做主的名义和西夏过不去。
  四面八方都不安稳,国库的钱哗啦啦跟泄洪似的花出去,不加重赋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
  但是西夏朝廷在民间的名声实在不好,所有人听到要加重赋税第一反应都是上头有大官大贵族要建新宫殿新花园新庄子,根本不信战事吃紧的说法。
  自作孽啊不可活。
  ……
  兴庆府,十四岁的小皇帝李秉常郁郁寡欢。
  他是皇帝,但是即便用尽手段亲政,最终依旧是傀儡皇帝。
  他已经长大了,不需要连吃什麽穿什麽都做不了主。
  如今的大夏内忧外患,母亲还执迷不悟非要重用她的兄弟,父皇汉化推行的好好的,她非要废了恢复党项旧制,现在可好,党项部族被纵容的都能骑到她头上撒野。
  直接让他做主多好,他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底下的部族敢和母亲呛声还能敢和他呛声?
  唉,发愁。
  今年已经连着四个多月没下雨,听说外面旱的河都干了,也不知道他的子民们过的怎麽样。
  小皇帝趴在书桌上唉声叹气,宦官过来通报说李清李将军求见。
  李秉常:!!!
  “快请。”
  他母亲把持朝政後把朝中大部分汉人都赶了出去,军中将领不好随意驱赶逃过一劫,但也逐渐被排斥在外。
  李清将军是汉人将领,在他小时候就一直跟在他身边,他喜欢和汉人打交道,宫里那些学识渊博的汉人都是李将军从各地俘虏中挑选出来的。
  这些天他因为亲政焦头烂额,李将军被母亲针对也很不好过,为了不让身边人受牵连他特意将亲信都派出去刺探民情,只要人不在宫里母亲就没法借题发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