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绞刑斩刑都被他们逃了过去,流放却是怎麽都逃不过去的。
  石家村几位做决定的族老流放三年,看在他们年事已高的份儿上改为发配,归入本地州府劳役,也可以拿银钱来赎。
  石永靖正当壮年没得从轻处置,再加上为了借种给妻子下药强迫这种肮脏事儿,不死也要流放三千里。
  西北刚收回来的领土正需要劳力,大美沙州欢迎他。
  石家村的人罪责明确好处理,倒是那柳青平看着罪不可赦,仔细一梳理却没怎麽违反律法。
  下药之事石永靖是主谋,他顶多算个共犯,打上几板子就能放走。
  沈柔被钉木板投河之事诱因是他,但是动私刑的是石家村的人,问罪的话就算能问到他身上也还是打几板子就能放走。
  沈柔没死的消息要保密,官府告示只简单写了处罚,再多就没有了。
  围在告示栏旁边的百姓听到石永靖被流放沙州时拍手叫好,到柳青平那里却都觉得处罚太轻,怎麽着也得给他判个流放沧州才行。
  可惜他们说的不算。
  京城旁边的村子没有太穷的,那些族老能轻易左右村人的生死就说明了他们在村子里地位高,地位高意味着家底丰厚,判决出来後全都选择了以钱代役。
  也就是被发配的地方都在五百里内,换成八百里就连以钱代役的资格都没有。
  几个族老平时在村里被村人捧着,走到哪儿都有三分面子,黄土埋了半截的人了就没受过这麽大的屈辱。
  官府衙门惹不得,石永靖还能惹不得?
  要是放在以前,他们非得把石永靖一家逐出石家村不可。
  如今官府盯得紧不敢用村规,不过没关系,石永靖被判了流放沙州,石家只剩下他那不讲理的老母亲翻不出水花。
  还有那柳青平,都给他们等着。
  他们石家村世世代代安稳无事,怎麽让他柳青平路过一下就成了衙门口中穷凶极恶的残暴村寨?村子的名声坏了谁来赔?
  桑博已经做好套柳青平麻袋的准备,但是石家村的人动手比他更快。
  桑将军:好事儿啊!
  套麻袋的人不是他,他看完好戏後还能去开封府再告石家村一个聚衆打人之罪,不光干干净净没犯一点事儿还能看着仇家栽跟头,再没有比这更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了。
  至于流放沙州的石永靖就更不用担心了,别忘了他的军功是哪儿打出来的。
  不是要把人做掉,直接弄死太便宜他了,当然是让他在沙州干苦力干到老死。
  只有衙门的处罚,还有他们另外给这些狼心狗肺的家夥准备的“大礼”。
  苏景殊揉着磨出老茧的手,非常认真的说道,“虽然我也很看不惯石永靖和柳青平的所作所为,但是几位是不是忘了户部有多忙?”
  他在转运司帮忙的时候忙的连上街溜达的时间都没有,户部的差事比转运司还忙。
  各地都在收秋税,秋税收完还有年底的核算,他连去勾栏瓦舍看戏的时间都腾不出来,应该腾不出时间写话本子。
  “这样,等过年放假再写。”苏大人建议道,“或者去戏班子找人来排戏,正常人很难想象出这麽离谱的情节,这出戏写出来必火。”
  黑红也是红,能让所有观衆都破口大骂也是本事。
  话说回来,白五爷想要把事情变成话本子是因为白五爷想当戏文里的大英雄,狄元帅和桑将军怎麽也这麽积极?
  都想当大英雄?
  他们想当大英雄还用得着借助戏文?
  狄青和桑博没有过多解释,知道沈离垢就是沈柔的人越少越好,即便知道苏景殊不会往外传也要以防万一。
  外头的文人他们信不过,还是苏大手子过年闲下来再说吧。
  苏景殊拍着胸口应下,诸位看官不要着急,等他闲下来立刻就动笔开工,一定让大宋百姓都知道民间不可滥用私刑以及不能对读书人有滤镜。
  不是所有读书人都知书明理,运气不好遇到个品性低下的读书人能恶心半辈子。
  话本子的题目他都想好了:《两书生竟有一娃,孩子究竟要跟谁?》
  狄青:……
  桑博:……
  这名字的确够吸睛。
  秋韵渐浓,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路边的露水悄无声息凝成霜。
  计划赶不上变化,苏大人已经将过年假期安排的明明白白,然而秋税还没收完身上就有了新差事。
  这次的事情比较急,需要他立刻动身离开京城。
  辽国太後萧氏去世,大宋要派使臣前去辽国吊唁。
  两国关系越发紧张,但是再紧张也得把礼数做全。
  小小苏大人连上好几分奏疏请命,终于烦的官家松口让他随行。
  出使辽国刻不容缓,苏景殊和家人朋友打了声招呼便包袱款款出发了。
  不让他当正使没关系,他能蹭上个副使已经很满足了。
  这次出使辽国的正使是礼部尚书苏颂,是的,就是他小时候见过的那位在军器监发光发热的苏颂苏大人。
  他在大宋各地打转,苏大人在京城各衙门打转,一不小心就当上了礼部尚书。
  虽然他更想当兵部尚书,但是六部尚书都是虚职不干活儿,礼部就礼部吧。
  使节团分两部分,一部分从京城出发,另外一部分在大名府,两部分汇合後再一同前往幽州。
  辽国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又以五京为中心划疆土为五道。
  上京是皇都,其他四京虽然也设有朝廷,但是西京靠近西夏偏重防御,南京、中京人口衆多,官员也多是财赋官。
  哦,南京析津府就是幽州。
  辽国分南北面官分别治理以契丹百姓为主的北方和以汉人百姓为主的南方,也有四时奈钵制度来巡游五京。
  上京是无可否认的首都,但是辽帝并不经常住在上京,皇帝会带着朝臣随寒暑、逐水草巡行于四季捺钵地,除了打猎捕鱼祭山祀祖,连商讨国事接见外国使臣也是流动进行。
  春天捕鱼夏天避暑,秋天射鹿冬天避寒,每季都有不同的活动。
  大宋使臣去幽州比较近,辽国也不放心大宋使臣千里迢迢跑去临潢府,所以年年接见大宋使臣都在幽州。
  听说幽州的皇宫建的格外奢华,锦缎包裹柱子兽皮做成地毯,生怕在接见外国使臣时少炫耀一点。
  苏景殊已经见识过西北的景象,难得有去辽国的机会让他赶上说什麽都不能放过。
  程夫人:……
  老苏:……
  臭小子是一个年也不愿意在家里过啊。
  小小苏不服,吊唁这种事情花不了多长时间,年前肯定能回来,什麽时候他带队去辽国找契丹人要回燕云十六州爹娘再担心,那才是真的有回不来的风险。
  然後他就被亲爹亲娘揪着耳朵臭骂了一顿。
  以前还能用童言无忌为由让老天爷网开一面,现在这二十多岁的人了还能童言无忌吗?
  臭小子说话不过脑子,该骂。
  苏景殊:qaq~
  不管怎麽说,使节团还是准时出发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