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有难度才有动力,打仗要的就是胆大心细。
只打云州和云州幽州一起打难度完全不一样,前者辽国可能见势不对就撤,後者就算见势不对也要垂死挣紮。
契丹在唐末五代之初便颇有窥中国之志,耶律阿保机临死前仍在筹谋进攻幽州,好不容易抢到手的地盘不可能轻易松手。
燕云一带本是中原王朝防范北方外族南下的重要地区,落入契丹人手中後同样也是辽国抵御中原北伐的缓冲带。
幽州是南下窥探中原的前沿阵地,也是抵抗中原北伐的咽喉之地,耶律洪基再昏庸也不会放弃地盘扭头就跑。
没有燕云地区的辽国是传统的游牧民族,拥有燕云地区的辽国不光有广阔的草原还有燕云的农耕土地,草原供应精锐骑兵,农耕地区供应粮草,本就彪悍的契丹骑兵在有了燕云地区的加持後如虎添翼。
耶律洪基或许不会反思辽国为什麽在他手上变成现在这样,但是他绝对知道失去燕云地区对辽国而言意味着什麽。
啧,难打。
但也不是一定打不下来。
狄青原本想的是带一支军队从太行山以西突击云州,如今朝廷要光明正大的北伐,他便能调动北方所有军队来围攻幽州。
河东、关西两路都是他的老部将指挥起来顺手,西路军由他亲自指挥。
河北军中他的老部将也不少,但是河北有张利一这等稳重的老臣坐镇,他也不好越俎代庖连中路军也抢了。
山西、河北两路同时出兵,再加上西边随时可以参战的水师以及辽国境内不确定能给他们带来多大惊喜的番邦部落,即便打不下幽州也能让辽国元气大伤。
大宋打完这一仗休息几年还能继续打,辽国能撑几回?
狄元帅马上要动身前往雁门关,临走之前最後一次和河北诸将讨论打法,下次再联系就只能是战报上说了。
苏景殊和其他不太懂战术的文臣在旁边听,高深的兵家权谋他听不懂,他只能简单的将狄元帅的战术归结为左勾拳右勾拳上勾拳下勾拳,别管什麽拳总之咔咔进攻就对了。
兵分三路看上去问题很大,但是仔细一琢磨就发现这是个明晃晃的阳谋。
大宋的北伐的目标是幽州,这一点他们清楚契丹人也清楚,所以辽军主力只会分布在幽州周围。
兵分三路看似分散兵力,可是大宋的优势就是兵多将广。
兵特别多,将特别广。
当各路兵马的数量都在二十万以上时,别说分成三路,就算分成三十路都是说是三十路主力军。
当然,大宋水师只有三万余人,但是出击辽东也够了。
水师数量比不过马军步军,但是他们的造船务能造出航行于内河及外海的各种船舶以及各种各样的战船,军器监造的火器不光能配给马军步军,他们更喜欢的是装扮战船。
辽军要分兵防守其他城池,中路军就能一路冲到幽州城下,辽军要是死守幽州,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两路大军横扫幽州以外的燕云诸州。
契丹铁骑不是跑的快吗?不是打一仗眨眼间就能换个地方继续打吗?
好啊,那就让他们没有调动兵马的机会只能憋屈的龟缩在幽州城等待大宋几路兵马在幽州城下会和。
能无所顾忌游走四方的骑兵是奇兵,被困住脚步哪儿都不敢去的骑兵什麽都不是。
第295章
*
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专业人士来做,外行指挥内行要不得。
苏景殊自认为是个浑身是胆的勇士,但是让他来排兵布阵的话他还真不敢这麽安排。
这麽安排的前提是大宋能在国力上碾压辽国,且後勤一定不会出现问题。
他对大宋的国力有信心,但是後勤不好说,说不准什麽时候就兵马动了粮草却跟不上。
雍熙年间的北伐就是这样,西路二十万大军已经拿下山西四州,但是兵到了粮草没到,又赶上中路军争军功内斗惹出大乱,最後就是全局皆崩。
太宗年间的武将比现在的武将难管的多,连年征战之下国力也不如现在,朝廷万衆一心拿回燕云地区的可能并不低。
就是这个“万衆一心”太玄学。
京城的相公们确定不会打着打着开始吵架?真的不会有人说打仗劳民伤财建议放弃打下来的地盘班师回京?
虽然官家在局势大好的时候放弃北伐的概率极低,但是人在气头上说不准能干出什麽事儿,万一官家被气疯了呢?
更可怕的是,某些文臣在打仗的时候忽然想打压武将,官家听信谗言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狄帅班师。
嘶。
阿米豆腐阿米豆腐,都是胡言乱语胡思乱想,官家和朝中同僚千万不要参考。
狄青和留守河北的将领们商量好怎麽打配合,收拾好舆图然後拎着全程似听非听的苏景殊离开,今晚再睡最後一个好觉,明天就和他一起出发。
西路和中路是主力中的主力,只看兵力的话河北中路军更多,但是辽军主力九成九的概率要死守幽州,所以这场仗打的够不够精彩还得看他们西路军。
苏景殊心道也就是朝中很快会派一位真正稳重的宰相坐镇中路军,不然河北军中的将领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到幽州城下。
东路水师见机行事,西路大军扫荡山西四州後继续往东打,河北沿边离幽州太近,只要啃下涿州这块硬骨头,从涿州到幽州一百五十里一马平川,兵临城下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就算中路军兵力最多打的时候也不能太快,得等西路军荡平山西各州一路推过来才能动手,免得他们到幽州城下了西路军还远在千里之外没法和他们会和。
大军出击扫荡诸州听上去就令人热血沸腾,西路军开战後肯定打的艰苦,但是看看打下来的地盘再艰苦也能忍,中路军明明能直接冲到幽州城下还必须得忍着等待时机,将士们心里怕是觉得更苦。
所以打仗难就难在统筹兼顾上,道理谁都懂,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根据战略布局听从安排。
反正现在河北军的将领肯定不少心里有意见的,最明显的就是杨文广,那家夥想跟他们狄王爷走的心思不带遮掩的,就差把“想回西军”四个字写在脸上了。
他在河北的时间没有在西北长,怎麽就不算是西军的将领了?
是他命不好,西北开战的时候他被调到河北,好不容易等到朝廷要北伐,结果重头戏依旧在西军那边,他怎麽那麽惨呜呜呜呜呜?
“不是不让他们打,是要注意和西路军配合。”狄青解释道,“涿州到幽州一马平川,辽军的主力都在那儿,河北军以步兵为主,即便不用和西路军打配合,算算在辽军主力的层层阻碍下打到幽州会有多大损失再想想要不要打。”
步卒在骑兵面前本就弱势,幽州附近又特别适合骑兵冲锋,真要有哪个将领为了军功硬要和辽军骑兵主力对冲,中路军在打到幽州城下之前至少得折一半在路上。
为了争功不惜牺牲那麽多弟兄的性命,就算打了胜仗回头也得问他个悖军之罪。
苏景殊摊手,“所以杨将军只想跟着您走,压根不敢提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