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看热闹就该当着本人的面看,前头的热闹让赵家看完了,轮到他们自己却躲着不露面,这算什麽道理?
  不行不行,得把人弄过来。
  ……
  几番交涉之下,老赵家的皇帝没见着,各家的巾帼英雄却都换了位置。
  除了辽室萧绰。
  虽然到了地府再谈凡间纠纷不太好,但是宋辽之间的恩怨不是一天两天能说完的,现在这样井水不犯河水就很好。
  宋人开疆拓土他们辽国的地盘首当其冲,别人笑的出来她笑不出来。
  【皇位更替对朝廷而言是大事,对当时还是个少年郎的苏相却没什麽影响,不过有消息说仁宗驾崩前特意见了他一面,还称赞他是个神童,虽然不知道仁宗皇帝为什麽夸他,但是咱苏相是什麽人,面对夸奖肯定是来者不拒。】
  【仁宗驾崩,新皇登基,辽夏都要派使节团到京城。】
  【衆所周知,大宋以武立国,可能是国号取的不好越往後越怂,到仁宗年间发展到极致,满朝文武畏战如虎,看到辽国来使怕的跟什麽似的,辽国使臣甚至敢在大宋丞相面前吆五喝六。】
  【好在大宋运道不决,下一任皇帝是个有骨气的,总算终结了大宋的怂。】
  【有宋一朝火器飞速发展,英宗皇帝在辽国使臣面前炸掉皇宫是古代火器史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大宋王朝由怂转刚的重要节点,从此开始了“我只是想安安静静的种地,你不让我种地我就把你种在地里”的生活。】
  【怂唧唧的大宋终于站起来了!】
  滕宗谅捂着腮帮子,听到这贱兮兮的声音就牙疼,“仙家点评……仙家……算了凑活着听吧。”
  前头那些昏君被揍的那麽厉害,这唯恐天下不乱的仙家立大功。
  他们大宋只是谨慎了些,哪有仙家说的那麽不堪?
  范仲淹叹气,朝中群臣不欲开战也不光是畏战,两国开战不是小事,军饷粮草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打赢了还好,打输了就是损了夫人又折兵,大部分人都觉得怎麽算都不划算,自然不想开战。
  听仙人的意思,下一任官家定是和辽国开战还打了胜仗。
  光幕之中,士兵推着几门奇形怪状的火炮停在宣德门外,炮口正对着金銮殿。
  皇帝赵曙温声细气的叮嘱一同观看阅兵的使臣和本朝官员做好防护,万衆瞩目之下,炮弹在空中划过一道抛物线,落下的瞬间便是轰隆一声巨响。
  阳光下金光闪烁的大庆殿轰然倒塌,滚滚浓烟自坍塌的宫殿中泛出,炸开的砖石甚至崩到了外面的城墙上。
  所有观衆:!!!
  这是大宋的火炮?大宋什麽时候有了这麽厉害的火炮?
  范仲淹等人被火炮的威力震惊到说不出话,皇室衆人也惊的不行。
  唐太宗拍案而起,“你们老赵家有这麽厉害的武器还能被契丹人打的团团转?”
  这玩意儿要是在他手里,他能让大唐的版图再大一圈。
  汉武帝也两眼放光,“有小点儿的没?骑着马就能抗在肩上的那种?只要够灵活威力小点也行。”
  这要是给骑兵都配上他们大汉还怕什麽匈奴?不把草原和西域各国都圈到他们的地盘上都对不起那麽多突突突突突突的炮!
  好东西啊好东西,好东西啊好东西。
  刘娥:……
  她也想知道,这玩意儿哪儿冒出来的?
  第306章
  *
  火器威力巨大,连金銮殿都能轰塌,城墙自然不在话下。
  那麽问题来了,唐时才开始将火药用在战场上,直到范仲淹甚至晏殊去世大宋的火炮依旧顶多能看个呲花,可以用来吓唬人吓唬战马,再多就做不到了。
  轰塌城墙的那是仙家手段,凡人哪儿有那麽大的本事?
  可是仙家只会说凡间的事情,也不会有神仙干涉凡间斗争,所以那些炮只能是大宋朝廷自个儿研制出来的。
  也就是说,他们刚死大宋就飞黄腾达了?
  沉默,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几个人开始时还能说几句,现在连说话都不想说,满脑子都是他们罪不至此。
  【京城的日子丰富多彩,具体内容可以看苏相那些日子的创作,也不知道他是什麽运气,基本上每一个话本故事都有原型。】
  【少年苏相进京後在太学读书,当时的科举并没有固定在三年一考,而是看朝廷的情况随时调整。英宗即位要培养亲信,于是治平元年朝廷又组织了一次科举考试。】
  【都说苏相三元及第是运气好钻空子,但是能钻这个空子也是本事,何况苏相的实力是大宋官方民间公认的强。能玩转舆论功底如何不必说,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有各的内涵,对朝廷来说,能让百姓看懂或许比读书人之间“之乎者也”更有难度,看苏相之後在地方的作为也能看出来他其实更擅长和民间百姓打交道。】
  【宋朝繁华的市井文明居历朝历代之首,然而繁华之下是政治腐败、军队涣散、外敌环伺、四面受敌,庆历新政失败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土地兼并更加严重,且朝中谈“新政”色变。】
  【早有郑公富弼善北使之职魏公韩琦寒西贼之胆,到仁宗晚期,连韩琦富弼这两位庆历年间的激进改革派都因为新政失败变成因循守旧的保守派,可想而知朝中的整体氛围如何。】
  【可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年轻的英宗皇帝并没有当守成之君的条件,他必须支棱起来解决开国以来留下的各种问题才有资格过安稳日子,不然就是无穷无尽的内忧和外患。】
  【虽然英宗皇帝是个力挽狂澜的明君,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前半辈子和倒霉俩字分不开,许是否极泰来,英宗皇帝在当上皇帝之後终于迎来了他的好运气。】
  【庆历新政虽败,却为之後的变法攒了不少教训,可惜范文正公走的早,不然看到後面变法成功应该能高兴的再活个二十年。】
  范仲淹也很想再活二十年,但是他也想说他死时已经六十多岁,就算不再活二十年也称得上是高寿,再多活二十年就是会被骂“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年纪。
  他们生前见到的都是忧患,如果能看到仙人口中拨乱反正之後的大宋也算是一大幸事。
  “有个问题。”晏殊擡眸,“仁宗皇帝才驾崩没多久,新即位的官家还年轻,为何早早便有了庙号?”
  英宗,在谥法中代表着出类拔萃,会被赠予给年少有为的帝王。
  难道新即位的官家为大宋殚精竭虑而英年早逝?
  几人心头都是一紧,仁宗皇帝无子,他们知道後面接任的肯定是几次被接进皇宫充作皇子教养的十三团练,十三团练家中有孩儿,可英年早逝也不是事儿啊。
  若真的英年早逝,怎麽地府中不见身影?
  老臣们为见不到面的年轻官家操碎了心,怕见不着,又怕真见着。
  各朝帝王们不操心,他们只想看热闹。
  小神童的日子怎麽多姿多彩?三元及第到底怎麽钻的空子?接任的皇帝为什麽前半辈子和倒霉俩字儿分不开?
  仙家真是的,说他们的糗事时那叫一个事无巨细,怎麽到老赵家就变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