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错过这种有利民生的纺织机器,唐朝时期,棉花普及率不高,但好在他们身处后世,手里有更多线索。
  比如汉武帝末时曾记载广幅布,古今地名仔细对照,完全找的到。2
  “黄道婆若是我明朝人该多好!”朱元璋叹气,心里不甘。
  【棉花去籽流程中,黄道婆改良出木制手摇轧棉车,之后的弹棉工序,黄道婆也做了改良。】
  【说起弹棉花,那可是棉衣保暖的关键,棉花如果弹不好,不蓬松柔。软,会影响御寒效果,可想而知弹棉花这道工序有多重要。】姜叶道。
  心想棉花怎么御寒的诸朝百姓终于解开疑惑,“原来棉花除了做棉布,还能把棉花塞进衣服夹层里。”
  “是了,我们怎么没想到呢。”百姓们懊恼。
  一切都源于他们对棉花的陌生。
  棉花普遍的朝代,棉花御寒已是常识。
  【新的棉花需要弹,旧的棉花用时间长了,会出现压实结块、蓬松和弹性下降等问题,这时候晒干重新弹一下,棉花就会有所恢复。】
  【在黄道婆回家乡前,人们用。的弹花弓是竹制线弦小弓,弹棉花的效率并不高,黄道婆后和人将其改良成木质绳弦大弓,弹棉效率一下提升上去。】3
  说着姜叶拿出改良前的小弓和黄道婆改良后的大弓做对比。
  【小弓一尺五寸,大弓四尺多长;小弓是竹制线弦,大弓是木制绳弦;小弓轻便手持,大弓厚重上方吊着绳子;小弓靠手拨弦震动,大弓靠木锤锤击震动。】4
  姜叶把竹制线弦小弓交给江雪,自己则手持木制绳弦大弓,而后两人一起弹棉花。
  肉眼可见,木制绳弦大弓效率远超竹制线弦小弓。
  【当年黄道婆的改良沿用至今,现在我国某些地方还能见到木制绳弦大弓踪迹。】姜叶手中率先弹完自己那份棉花。
  “大弓确实比小弓好用。”用上木制绳弦大弓的古人们肯定点头。
  “等以后我们有了棉花,就直接用大弓!”之前朝代的百姓们道。
  没一会儿江雪也用小弓弹完棉花,后台工作人员们把已经演示完的工具撤下去,并送上来新的纺织工具。
  【说完黄道婆在擀、弹方面的改良,我们接下来看黄道婆在纺、织方面的成就。】姜叶对观众们道。
  诸朝古人们惊讶,“居然还有,那位黄道婆太厉害了吧。”
  【纺指的是纺线,棉花弹蓬松以后,就可以纺成棉线,而黄道婆那时大家用。的是单锭手摇纺车,每次只能纺一根棉线。
  后黄道婆在纺麻的脚踏纺车和单锭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可同时纺三根棉线,效率一下翻了三倍!】姜叶让大家看单锭手摇纺车和三锭脚踏纺车的区别。
  哪怕是外行人,也能看出两者间的差距。
  就在百姓们惊叹之际,突然有弹幕评论:“三锭脚踏纺车,宋朝时期就有了,怎么能算黄道婆发明的!”
  “司马大人……”北宋,宋仁宗时期的朝臣看到司马光的话上了天幕,不禁欲言又止。
  而说出这句话的司马光本人也是一愣,“怕什么,本官身正不怕影子斜。”
  “诸位可别忘了,黄道婆可是元朝人——宋末元初的元朝!”司马光冷哼。
  这下北宋朝臣就算觉得司马光态度有些不妥,也不再说什么,宋仁宗就更不用说了,江山可是他家的。
  之前姜叶说什么宋末元初,朝堂可是大乱了好一会儿,连带身为元朝人的黄道婆,他们也感到不喜。
  这种骨子里本能的不喜,不止宋仁宗一朝,倒不如说宋朝除宋太。祖赵匡胤及刘娥等少数人执政时期,其他时期都对黄道婆厌恶居多。
  因为黄道婆所处的元朝,还有黄道婆的性别。
  “是司马光大人,我们快点支持司马光大人,要不然司马光大人落下风怎么办!”北宋及南宋的许多文人激动道。
  虽然他们许多话都上不了天幕,但他们数量众多,难免有人的评论出现在前台。
  一时间,质疑黄道婆功绩的声音越来越多。
  元末,尤其是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被气的不行,“三锭脚踏纺车本来就是黄婆婆发明的,我们还能不知道!”
  “对啊,要是之前就有三锭脚踏纺车,我们会不用!”
  倒是黄道婆本人微怔,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欣喜,欣喜有和自己同路的人,就像她和黎族姐妹们。
  【关于三锭脚踏纺车出现的时间,我们后世其实也有质疑,因为三锭脚踏纺车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记载。】面对质疑,姜叶落落大方。
  “这还差不多。”见姜叶承认错误,司马光满意轻哼。
  【事实上不仅是三锭脚踏纺车,历史记载还有五锭脚踏纺车,可问题是,棉花在元明时期才得到推广,东晋时期的三锭脚踏纺车是纺棉的吗?显而易见不是。】
  【那时候的三锭脚踏纺车和五锭脚踏纺车,所纺的线都是麻线,黄道婆的三锭脚踏纺车纺的是棉线,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姜叶道。
  “你这是狡辩,都是纺线,两种纺车有什么区别!”司马光生气,他没想到姜叶这个主持人这么不知悔改。
  “纺麻和纺棉区别大了去了。”见司马光嘴硬,其他朝代的百姓们纷纷道。
  谁有比她们这些专业人士更有发言权!
  【这位观众对纺织不懂吧,麻和棉的纤维是不一样的,麻线粗糙更有韧性,经得起拉扯;棉线拉力过大很容易断,所以纺麻和纺棉的三锭脚踏纺车细节上是不同的,当然它们工具原理是相通的。】姜叶道。
  “麻和棉能有什么不一样……”司马光嘀咕,声音却越来越小。
  宋仁宗朝堂君臣给他面子没继续说下去,一阵尴尬后,朝堂氛围恢复平静,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可有的人却满脸凝重,比如明朝朱元璋。
  “俺刚才要是没看错,刚才质疑黄道婆的人叫司马光,是北宋的那个司马光,还是同名同姓?”
  之前也有人发言,可是速度太快,也没有人留意,可是现在,朱元璋察觉到不对劲。
  万一对方真是历史那个司马光怎么办?
  这意味天幕并不只有他大明能看见!
  “父皇,儿臣不觉得是巧合,后面有支持司马光的人,名字恰好和推崇司马光的人对上。”朱标神色同样凝重。
  年幼朱棣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可是登基为帝的朱棣心底却猛沉。
  之前朱元璋回答棉花上过一次天幕,那时朱棣就留心,现在朱棣终于确认。
  “天幕不止咱们大明才有。”
  “最重要的是你们爷爷那边也有。”朱棣对两个儿子道,神情凝重担忧。
  “爹,咱们不说话,爷爷是不是就发现不了我们?”朱高煦出主意。
  朱高炽低头,想不出更好办法,毕竟他们爷爷对大伯的看重和疼爱有目共睹,要是知道他们一脉做的事,肯定会生气。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朱棣叹道。
  至于提前坦白,只怕他前脚坦诚,后脚年幼的自己就受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