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没有了血缘限制,以师生关系为纽带的文官们,势力范围变得更广,这就跟科举制一样,有利有弊。】3
  “也就是说科举制之后,文官们的势力虽然比不上世家,但数量却远超世家。”
  “真不知这情况,是好还是坏。”宋朝前面的朝代人们感慨。
  宋朝及之后的朝代,文官们集体黑脸,“天幕可真是不讨喜!”
  更气的是他们只能听着,而阻止不了。
  【世家制度下,好职位会紧着自己血缘亲戚,科举制度下,好职位也会紧着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学生或者同窗等人。
  刚开始还好,科举制刚出来,文官们还没有紧密抱团,可是随着时间过去,文官们开始以出身地或者书院形成党派。】
  “党派,这可真有‘意思’?”宋朝之前,有的帝王意味深长。
  “最可怕的是党争,他们争斗起来,根本不管家国天下的。”宋朝及之后,深受党争之苦的人们悲愤道。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如宋朝的新、旧党,明朝的东林党及阉党等各种党派。
  可以说它们都为宋朝和明朝的灭亡,做出很大贡献。】4
  “朕的大宋/大明!”赵匡胤和朱元璋两人睚眦欲裂,心里别提多气。
  要是那些党派在他们跟前,他们能把人生撕了。
  “阿嚏!谁念叨我们?”宋、明的党派中有人忍不住打喷嚏。
  “说不定是咱们大宋/大明太。祖呢?”有人忍不住笑道。
  “别说,咱们可不怕太。祖,反倒是其他党派,更让人担心。”
  他们并不担心已经驾崩的太。祖,就算其他时空的太。祖真在念叨他们,威胁性也没有同时代的党争对手大。
  至于他们为什么不害怕太。祖找他们这些未来人的事,那当然是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好找。
  他们有的人未发迹前,家里连族谱都没有,开国太。祖就算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可能找得到他们。
  “可恶,后世那些家伙,族谱不像世家们那么悠久,根本追溯不了。”赵匡胤和朱元璋也意识到这点,心里别提多气。
  不过他们虽然找不出那些党争的先祖,却也有别的出气办法。
  “赵光义!”赵匡胤看着赵光义,开始摩拳擦掌。
  “老。子让你和你子孙后代放任党派做大!”
  赵匡胤不知道宋朝党派什么时候形成,但他知道揍赵光义准没错。
  “朱棣,你给朕滚进来!”朱元璋则把朱棣叫来,等朱棣一来,直接一脚踹朱棣屁。股上,把朱棣踹趴下。
  其实朱元璋力道不大,速度也不快,朱棣能躲过去,但并没有躲,因为他也看到天幕,知道明朝未来有党争。
  未来大明帝王都是他子孙后代,这一脚他觉得自己挨的不冤。
  “不对,宋元明清,为什么宋朝和明朝就有党争,元、清为什么没有党争?”也有人注意到另一个角度。
  可能疑惑这点的人不少,他们的话变成评论。
  “对啊,凭什么元、清没有党争,朕不服!”赵匡胤注意到屏幕,打赵光义更加起劲。
  “元朝国祚短,没有党争还可以理解,凭什么清朝也没有党争?”
  要知道清朝国祚,可不像元朝那样短,这让朱元璋心里十分不得劲。
  【元朝和清朝为什么没有党争?
  这和他们身为异族文化,有很大关系,比如他们上层执政者,都是自己人,天然抱团排外。
  除此之外,元朝是有党争的,但是元朝国祚短,不等党争们狠斗起来,元朝就没了,自然也就没有党争了。】5
  元朝:“……谢谢你天幕,不用再提醒我们元朝国祚短的事实了。”
  “哈哈,朕舒坦了!”不同于元朝,朱元璋听到后则是哈哈大笑,特别开怀。
  【至于清朝,情况有些特殊,清朝的臣子们手中权力是被削弱过的,皇权高度集中,是历朝历代之最。
  古代权力可分为皇权和臣权,皇权强了,臣权自然就弱,而党争,则归属于臣权范围。】6
  “凭什么清朝就是皇权至上!”朱元璋不服。
  “这不就是明说我们宋/明的帝王们不行吗?!”
  “哼,我们可不像前面朝代帝王,居然给臣子们那么大的权力,活该你们帝王被架空!”清朝,乾隆幸灾乐祸。
  他丝毫不知道,自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权集中的帝王,在他之后,皇权会一路走低。
  【当然清朝虽然没有党争,却有其他问题,最后同样亡国。
  大家实在不用纠结这个。】
  这次换朱元璋笑,清朝康雍乾几个帝王耷拉下脸。
  “我们清朝亡于什么?”他们仔细思索,觉得自己把前面朝代亡国的原因,都打上补丁了。
  可惜他们的话没变成评论,姜叶和江雪没看到。
  【古代权力的构成群体,大致就这些。
  有人说明朝亡于东林党,是东林党等党派太过可恶。
  东林党等党派的确自私自利,不以国家利益为主,但究其本质,东林党等党派,和宋朝之前的世家们,有区别吗?】
  “天幕意思是,东林党不在乎国家利益,世家们也不在乎。”
  “世家和东林党等党派,并没有区别。”
  【党派之前,是世家,世家们对待改朝换代是什么态度,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除非他们转为皇家,要不然依旧是以自己家血脉利益为准。
  东林党等党派也是同样,他们不在乎帝王们是谁,只在乎自身及党派富贵,所以朝代灭亡以后,他们立马归顺新朝,继续做臣子,享受荣华富贵。】
  “噗,他们怎么都这样?!”诸朝许多帝王觉得自己心里受伤,怨恨底下人不为他们誓死效忠。
  “要不是我们开科举制,那些人哪有今天的风光,可他们却不知感激,反而做白眼狼!”宋朝及之后的帝王们怒道。
  他们一怒之下,怒了一下,至于行动,很少有帝王去做。
  因为他们要是有本事,底下也不至于发生党争。
  臣子势大的情况下,他们出头,万一被废除怎么办?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废帝先例。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有真正在乎国家动荡和存亡的群体吗?
  有的,那就是帝王们和百姓。
  虽然他们份属阶级两端,但彼此的利益,还真是一致的。】
  “帝王和百姓利益一致?天幕怕不是在说笑。”世家和党派们嗤笑,许多帝王也觉得这是无稽之谈。
  只有少数帝王和优秀执政者们,猛然抬头,仔细思量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的世家和官员们,他们为什么能无视国家利益,只顾自己的私人利益?
  那是因为他们在乱世中,拥有足够的自保力量,以及改朝换代后,维持荣华富贵的资本。
  且天下又不是他们的天下,他们给谁干活不是干活,至于他们拥有权力,却不干人事,则是另一回事。】
  “对啊,战争又波及不到那些人,加上新朝又离不开他们帮忙治理朝政,他们这是有恃无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