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边给于洋换着裤子,边对他说:“你可不能再下河了,一会儿天晚了,天气凉了,衣服再湿了要感冒的。
来,把鞋子也穿上,你就坐在岸上看着,千万不能下河了。”
看他穿完鞋子,把手里的木棍递给他,让他用木棍扒拉着地上的小王八玩。
“妈妈,这两只小的是不是已经冬眠了,咋一动也不动呢?不会是死了吧?”
说着又摇了摇头,“不对,捅一下它们还能顾涌,肚子还软软的,应该还没死。”
陈红把两只小王八拿起来,走到河边清洗了一下,又拿回来。
“儿子,现在妈妈告诉你它们为什么不动弹。你看到了吗?它们是不是也不黄,也有些黑黑的?”
于洋认真观察着,点了点头:“它们有些黑,而且是一公一母,它们的尾巴不一样长。”
陈红点头肯定他的观察结论,“不错,观察的很仔细。
妈妈告诉你,这两只小王八也是串种的。它们不爱动弹,不是冬眠了,而是快要饿死了。
黄河是条非常神奇的淡水河,水流湍急,泥沙特别多。
除了凶猛的原生三黄王八,其他的王八品种很难在黄河里生存。
它们一般不适应黄河的环境,不容易找到食物,而且也容易被河水急流冲到岸边。
儿子,你看看黄河岸边,退水之后,都是大面积的黄泥,根本没啥植物能存活。
它们找不到食物,就是别人在黄河放生再多的王八,时间不长就会被冲到岸边饿死。”
于洋听了很惊奇,“妈妈,那只大的公的为什么活着还能长到这么大?”
陈红让他对比了一下三只黑色的王八,“儿子,你看出来没有,这只大的也有些黄,不是特别黑。
这说明了这只大的是别的品种王八和三黄王八杂交产下的二代或者三代品种。
虽然不纯正,但是也遗传了部分黄河三黄王八的基因,已经适应了黄河的生存环境。”
通过陈红的讲解,于洋也懂得了黄河三黄王八的珍稀性。
他想了想对妈妈说:“妈妈,要不咱把这两只母的黄色王八放回河里吧。
让它们回去多生蛋,明年就能多孵些三黄小王八了。
你不是说黄河里三黄王八越来越少了吗?咱们以后都别吃它们了,只吃杂交的品种。”
陈红欣慰的笑了,说了这么多,儿子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只靠一代人是不行的,而是要几代人一起努力才能做到。
此后的两个小时,陈红沿岸边转悠出去几百米,又发现了三只王八。
最后又捉到了一只四斤重的公三黄王八,一只三斤多的母串种王八,还有一只一斤冒头的三黄王八小仔子。
小的那只陈红直接在河里放生了,大的两只拿到岸边放进水桶给于洋看了看。
娘俩留下两只串种的王八,其他的三只大的三黄王八,是两母一公,也被她们放生了。
看着太阳要下山了,气温转凉,娘俩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于洋抢着帮妈妈扛着鱼竿包,走在前面,陈红提着钓箱和水桶跟在儿子身后。
娘俩爬上堤坝,到坝顶的公路上找到车,收好东西准备开车回家。
这时,有个开黑色比亚迪的胖子拦住了她们。
第326章 不速之客来堵门
“美女,收获咋样?钓到鲤鱼了吗?”
陈红:这里咋这么多好闲的人呢?
打开门让于洋上车,自己也坐进驾驶座,“啥鱼也没钓到,只摸到两只王八。”
胖子一听陈红摸到了王八,立即来了兴趣,“唉呀,你们真厉害!美女,能不能让我看看?
你卖不卖,匀给我一只呗!两只你家也吃不了,卖一只给我吧!”
陈红问他:“你出多少钱?价格合适的话,我就卖给你一只。”
胖子下了车走过来,“现在纯野生的三百八十块钱一斤。
我先看看货,要是让我满意,我就按这个价给你,不会让你吃亏的。”
陈红下了车,打开后备箱,把水桶提下来放到地上,
“行了,你过来看看吧,相中了你就买,相不中咱们各回各家,全当没这回事。”
胖子以品种不纯的借口,以三百块钱一斤的价格,买下了那只四斤多的王八。
那只王八卖了一千两百九十块钱,今天的收获还是很令陈红娘俩满意的。
这钱都没攥热,就被陈红给花出去了。娘俩先去超市买了三百块钱的牛肉、牛排。
又买了些洗发水洗衣液牙膏等日化用品,另外还买了几桶食用油。
光买这些家用的东西就花掉了快八百块钱。出了超市,娘俩又去了文化用品一条街。
给于洋又添置了一些毛笔墨水和练字用的纸张。又花了三百多块,一只王八的钱就花的差不多了。
提着一大袋子练字文具,于洋高高兴兴的和妈妈一起回了家。
“妈妈,这王八真值钱,该把另一只也卖掉的,那样我们就能买到更多的生活用品了。”
陈红也提着大包小包走在前面,“儿子,你还没吃过炖王八呢,这时候正是吃王八最好的时节。
咱家也不差那点钱,留只王八吃咋了,妈妈供的起咱家吃。
放心,妈妈现在已经找到捉王八的窍门了,以后肯定不会缺王八吃的。
想卖钱,妈妈多去黄河捉几次不就行了。儿子,以后黄河就是咱家的鱼塘,想吃啥妈妈去捉就是了。”
于洋自豪的点头,“妈妈最厉害了!海里的大鱼都能暴舱,何况是黄河这个浅水河了。”
娘俩聊着天高高兴兴回家,准备晚上就把王八做了吃掉。
一出电梯,陈红惊讶的发现,她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正堵在她的家门。
还真来了!陈红暗想。
“城哥,霞姐你们咋有空来了?等了好长时间吗,咋不给我打电话呢?
要是知道你们来,我也能早点回家,你们也不用在家门口等着了。
快进来,你们先坐会儿,我马上去做饭!晚上城哥喝点,家里还有瓶好酒呢!”
陈红热情的开门把表姐夫妻让进屋里,这对夫妻可不简单,她可不想和他们翻脸。
“你这房子虽说不大,可位置真好,妥妥的学区房!
要说咱家这些亲戚,数你有眼光。现在也数你的日子过的好。”
表姐夫刘山城和表姐小霞边跟着陈红进门边对陈红说。
这人啊,有没有脑子,只要一张嘴就知道了。
表姐小霞边和丈夫坐在沙发上边说:“陈红,这是你儿子吧?那天来给你温居,都没仔细看。
这孩子长的太好了,今年上小学了吧?对了,听二姑(陈红妈)说,你离婚了?
正好你城哥(表姐夫)有个朋友挺合适你的,要不你抽空见见?
我跟你说呀,他那朋友在县公安局工作,端铁饭碗,是国家公务员。
今年三十八岁,身边也有一个男孩,今年十三岁了。
自己在县城有套房子,一个月工资四千多,还有很多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