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果然,陈红今晚蒸的大包子,皮薄馅多,个个都有成人拳头大。
  白白胖胖又暄腾,咬一口又香又鲜,那味道真是没治了!
  于洋一个人就吃了三个,又喝了一碗大米绿豆粥,吃了半盘黄瓜,撑得他哎哟哎哟直叫唤。
  “妈妈,以后咱家可别再包海菜包子了,太好吃了,我咋肚子饱了,眼睛告诉我还饿呢?
  妈妈,我吃撑了,怎么办?我又嘴馋没忍住!”
  看着儿子瘫在沙发上不想动,赶紧丢下手里洗的碗,擦干净手,背对于洋打开冰箱,从空间里取出一把山楂。
  灶头上坐了个小砂锅粥,冲洗了一下山楂扔进砂锅里,又加进去两碗空间水,给儿子熬个山楂水喝。
  陈红先给于洋揉了揉肚子,让他稍微舒服点,一会儿山楂水煮好,倒进碗里。
  两个碗来回倒腾凉,这才端给于洋喝掉,喝了山楂水,吃了两个山楂,于洋的肚子总算好受点了。
  他蔫蔫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还不忘和妈妈强调说:“妈妈,以后咱家真不能再包海菜包子吃了。
  我真管不住自己的嘴,这包子香味象魔鬼,老是挠我的心,让我想一直吃一直吃。”
  陈红被儿子逗的笑死了,于洋的形容太形象了,她都有画面了。
  第330章 农民不容易
  看来多读书多和别人接触,好处还是很多的,现在的于洋,比以前说话词汇量多太多了。
  情景描绘形象逼真,相信到了高年级,写作文也难不住他。
  带孩子来济南上学,虽然亲戚多了麻烦多,但是好处也很多,陈红一点儿也不后悔。
  于洋现在的吉他进步很快,书法也写的中规中矩,据老师们说,儿子学习不仅非常努力认真,而且也很有天赋。
  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应该能取得不小的成就。
  于洋的学习进度,已经远超同龄的孩子,老师们已经在为他制订新的学习计划。
  老师们重视儿子的学习,对儿子的课程尽心尽力,付出了超出预期的心血,拿于洋当成关门弟子来教育辅导。
  虽然他们是出于爱才的本意,不计得失的付出关爱。
  但陈红做为家长,却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无视老师们的赤忱真心。
  每周去送于洋上课,陈红都会给两位老师准备些小礼物。
  有时候是一袋各种新鲜水果,有时候是各种海鲜河鲜鱼虾。
  看着不值啥钱,但是也都价值不低,关键是有钱也没地方去买。
  而且都是新鲜的吃食,让老师们不好拒绝,也舍不得拒绝。
  自从吃过陈红赠送的水果和鱼虾,他们才知道世上还有那么美味鲜美的水果食材。
  两位老师也曾经花大价钱去超市买过来自国外的进口水果和海鲜,可回家吃了,却非常让人失望。
  啥进口出口的高档商品,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依他们看,就是外国人和国内的商人们炒高价格的商业手段。
  其实都是欺骗那些有崇洋媚外心理的人群,谁让他们人傻钱多,关键还最爱互相攀比,最爱摆谱又要面子呢?
  这些所谓进口的洋玩意,哪里有咱们国内的当地特产好吃有味道。
  在他们看来,那些经常消费进口食品的人,就是有钱烧的。
  咱们国家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适合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动物植物生长存活。
  还有几样农副产品是我们中国没有的?把钱砸到国外去,还不如花在国内呢,又实惠又便宜。
  听了两位老师背后吐槽,陈红忍不住偷笑,她不能说,也不敢说,她赠送的食材可不是国内产的普通食材。
  他们不看西红柿的小说,肯定也不知道现在网文界流行一句话:空间出品,必属精品!
  …………
  陈红这段时间一直很忙,村长打来电话,家里已经开始秋收了。
  刨花生,割谷子,割黄豆,拔绿豆秧,刨红薯,该收的庄稼,到了季节都陆陆续续收回了家。
  他们还又犁了地,除了又少种了一部分冬小麦,还把陈红家的地都整出来,弄了小拱棚,种了很多的蔬菜。
  今年秋天,村长和二虎叔两家的地里,又种了一批从陈红地里挖出来的莱阳梨树苗。
  而且不用她操心嘱咐,他们又接着压了一批新的枝条,最迟后年,小豪和王新家也能分到莱阳梨树苗种植了。
  到那个时候,村长和二虎叔家的莱阳梨树应该也能少量结果了。
  不出五年,莱阳梨就会成为他们几家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陈红这边也没空闲时间,她在济南找到一家大型的农机公司,终于买到了一款令她满意的多功能脱粒机。
  自从入秋以后,陈红上午去黄河边捉王八,顺便和钓鱼佬们聊天交流钓鱼经验。
  下午去别墅收拾菜地,进空间割谷子,割稻子,掰玉米,收黄豆、绿豆和花生。
  收割完,一铺一铺摆好在地里晒干,利用晚上的时间,把电线拉进空间,连上脱粒机脱粒。
  忙活了十来天,陈红一共收获了一千五百多斤花生,一千斤黄豆,绿豆五百多斤。
  另外玉米收了三千多斤,谷子九百多斤,最令陈红欣喜的是,她收获了两千多斤稻谷。
  这是她第一次在空间种植稻子,而且还没整水田,只是种了两亩地的旱稻。
  看旱稻的谷穗饱满度,收获的稻谷不少,相对来说也算是丰收了。
  她也捏了几粒谷粒嚼了嚼尝过味道,米香味还不错,具体煮米饭味道咋样,她还不知道。
  好米的特征不仅仅要有香味,还要能吃水,经煮劲道有嚼劲,才是真正的好大米。
  陈红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开着奔驰车,每次每种粮食只拉五六十斤,跑遍了市郊十几个村子。
  总算是在这些村里的粮食加工坊,把这次收获的粮食,除留出的种子,其他的都加工成了玉米面、大米和小米。
  加工成成品的当天晚上,陈红家就吃上了自己亲手种植的粮食。
  她蒸了一锅豆面玉米面两掺的窝头,煮了一锅小米绿豆粥,煮了六个咸鸭蛋,炒了个大白菜炖猪肉。
  娘俩吃了顿纯粹的农家饭,香的于洋连连称赞:“妈妈,不是说玉米是粗粮,都用来做饲料喂猪喂鸡鸭吗?
  这玉米面捏的窝头很好吃呀,真是越嚼越香,不就菜干吃,我也能吃下两个,比白面馒头可香多了。
  再喝碗出油的小米粥,感觉胃里很舒服呀!
  妈妈,我是不是吃的太多了?难怪别人说干力气活的人吃的多呢!
  其实这话说错了,是玉米小米粗粮太香了,让人忍不住吃多了。”
  陈红慢条斯理的嚼着窝头,细细品尝着新收玉米和黄豆混合产生的奇妙味道,浓浓的豆香和清甜的玉米香融合在一起,确实特别香。
  “儿子,这就是新粮食的香味呀!妈妈小时候,每年新粮下来,家家户户都去抢着占碾推磨,加工粮食。
  就是想吃上这么一口新粮食的味道,这不光是新粮食香,更代表了农民辛苦一年的收获。
  农民最不容易了,以前看天吃饭,下了一年力,又是翻地,又是播种,又是除草除虫,最后又是抢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