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叫华镇的年轻人也被大家挤兑烦了,大声对邻居们说:“刚才那些人来砸店的时候你们咋不吱声呢?
  不求你们帮我拉偏架,你们帮着打电话报个警也行啊!
  现在人家走了,你们有本事都朝着我们使了?
  告诉你们,我家也没办法!爱砸就砸,爱咋滴就咋滴,有本事你们把我这间铺子买过去自己处理,反正我家没钱赔你们损失。”
  说完领着媳妇气冲冲的扬长而去,两口子回家了。
  七八家邻居顿时目瞪口呆,一时间傻眼了。
  他们是生意人,在自己店里都不愿意得罪客人,谁会上赶着管邻居家的闲事呀?
  如果不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他们绝不会露头的。
  陈红拉着王云燕在这几条街上转了转,哎哟!竟然有十几家铺子上写着出售,二十多家门口写着出租。
  她暗暗窃喜,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老天给你关上一扇门,也会给你留下一扇窗。
  错过了学区的门头房,她却运气大爆发,遇上了这么多间吃食铺转让。
  这可是济南的芙蓉街呀!
  周围除了大明湖就是泉城广场,著名的芙蓉泉就在这条街上。
  珍珠泉,趵突泉,王府池子等好多名泉围绕,离关帝庙、文庙都不远,还紧接一座青云桥。
  这里的建筑古香古色,连街面上铺的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块青石板。
  这里的位置堪比北京的大栅栏,当年旺季的时候,人流量一点儿不比大栅栏少。
  清朝时,短短的五百米街道,百年老字号门店曾有好几家。
  周围抚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府学等衙门机构云集。
  这条街上,眼镜店、乐器店、书店、文具店、碑帖店、古玩店林立。
  民国后,这里又开了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像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
  成为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正位于泉城济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真实描述。
  走进芙蓉街,就好像走进了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古迹渐少。
  但芙蓉街却因此成了表现老济南最好的外景地。
  陈红记得,有好几部电影中都有芙蓉街的身影。
  现在芙蓉街老了,像一个没落的贵族,虽然破旧的华服依旧在身,但还得为了晚饭而四处奔波。
  十几年来,芙蓉街搬迁的消息时而传出,时而平息,弄得人们都将信将疑。
  老街上的住户期望并不高,只是希望像外面的人们一样,住上宽敞一点的房子。
  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大都搬出去了,沿街的房子大多都被住户们改造成了小商铺,面积都不大。
  最大的不过一百来平,最小的甚至只有十几平方。
  这里现在还属于古城游览区,陈红知道,明年开始,这里就会被政府改造成小吃一条街。
  沿街会全部变成商铺,街道也会重新修整,到那时,这里的商铺才会一铺难求。
  回到王云燕店里,陈红委托她去华镇的邻居那打听打听,他家的铺子要卖多少钱?
  顺便问问,现在芙蓉街附近几条街商铺的行情,如果合适的话,她想捡位置好的再买两间。
  王云燕听她相中了芙蓉街的铺子,有些为难,“陈红,你没听到吗,今天就是租户退租才闹事的。
  这些铺子一看就不挣钱,人家都想脱手,你咋还想入手呢?
  买到手,自己干都赔钱,更别说往外租都租不出去了。
  你别看他们现在卖不出去,要的价可不低,这些人就是硬撑,老想着会涨钱,买卖干不下去也没跌多少钱。
  我听别人说,他们都商量好了,要价一万多一平,谁也不许降价。
  这么贵,你还买吗,别砸在手里,卖卖不出去,租也租不出去,那时候你可惨了。
  有那些钱,不如存银行吃利息呢!最起码一年几万块钱的利息吃着,本钱还折不了。”
  可劝了半天,陈红却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买。老同学不听劝咋办?
  也只能往节省里办了!
  陈红对她说了中意的那几套铺子,让她帮忙找人去谈价钱,谈到了她的预期价位,陈红就买下来。
  聊完这事,也到了接孩子的时间,王云燕也要接孩子,和陈红打了个招呼,开着她的五菱星光面包车先走了。
  陈红和王云燕分手,也开车去接孩子,到了学校门口,于洋还没有放学。
  第378章 家长群里小广告
  锁好车,陈红走到一年级的区位等待,来的早的家长们都和她打招呼,
  “于洋妈妈,今天咋又是你来接呢,于洋爸爸呢?”
  “于洋妈妈,今天咋开车来接孩子呢?洋洋爸咋没来呢?”
  陈红:于洋爸爸咋这么能遭你们惦记呢?
  “他呀,回部队了,他假期少,在家待不了几天。
  没想到他才接了二十来天孩子,大家就都认识他了。”
  两个老太太哈哈大笑:“还不是小伙子长的好,太勾人了。
  不光大闺女小媳妇爱多看两眼,我们这些年纪大的老太太也喜欢和他聊天。
  再说了,人家小周是当兵的,站在我们这边,那身板笔直笔直的,忒有精气神了,引的女老师们都回头往这看。”
  “哈哈哈,”年龄大的家长们不分男女都笑了。年轻的妈妈们都羞红了脸,也不好意思的笑。
  还有人问陈红:“于洋妈妈,听于洋爸爸的口音,像是北京人,他是在咱济南军区当兵吗?”
  陈红:中国人只要聚堆真能八卦!
  不过这也没什么不能说的:“于洋爸爸在北京当兵,我们娘俩在济南,他放假也只能来济南团聚。”
  一个老大爷安慰她:“看他还挺年轻的,先慢慢熬着吧!
  到了一定的军龄,应该就能带你们娘俩随军了。当军嫂不容易,于洋妈妈,平时有啥事就吱声。
  孩子们都是同学,咱们家长也得互相帮助!”
  陈红:“谢谢大爷,我不会和大家客气的,有事会在群里跟大家求助的。
  如果有我能帮上大家的,大家也别客气,在群里发通知,能帮的我肯定也帮。”
  “好,这样好,咱们班的同学,家都分布在附近几个小区,咱们可以另拉一个qq群,有啥事招呼一声,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吗?”
  “好,这个主意好,把咱班孩子的家长们都拉进来,以后咱们就能互相帮助了。
  等过一段时间,春天花开了,咱们也可以带孩子们一起去采摘园,摘摘草莓,摘摘杏和樱桃。”
  老太太们也同意:“那感情好!等过一个月,郊区的野菜出来,星期天咱们可以带孩子们去采野菜。
  不用花钱,还能吃到无公害的野菜。就是麻烦你们年轻人了,让我们年纪大的搭个便车。
  我们几个老家伙,不会开车,往年春天去郊区不是骑自行车,就是乘公交车,可不方便了。”
  陈红和另外四五个年轻的妈妈点头答应,还有七八个妈妈不好意思的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